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導言

自鴉片戰爭之后,中國的對外關系由獨立自主轉向被動受壓,被納入到以條約關系為形態的國際秩序,由此引致一系列前所未有的變化。貫通于整個中國近代的中外條約關系,是這一歷史時期的基本問題,構成一個完整的史學研究領域。作為總論,本卷旨在從宏觀和整體上作一綜合性論述,揭示近代中外條約關系通史的概貌及其研究方案,包括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外在形式和內在內容,發展脈絡及影響,以及研究綜述及其構想等問題。

關于基本概念和相關理論,前者包括條約關系及與其相關的概念,后者則涉及基于國際法等相關理論所構成的國際秩序模式。在近代中國,條約關系是一個新的歷史現象,也是這一時期具有標志性的概念,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如何認識近代中國的這一基本問題,涉及法學、外交學等相關學科相關概念,具有較強的理論性。本卷涉及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范疇,包括條約和“準條約”、平等條約和不平等條約等,以及條約制度、條約體系和條約關系等。這些概念和范疇是研究近代中外條約關系的基礎,屬于該學科領域基本理論的主要內容,其中既有耳熟能詳的傳統話題,又有新的思考和探析。除了對基本概念的辨析之外,還著重探討了各個不同的研究范疇,尤其是條約關系這一新近提出的研究領域。由條約關系構筑的國際秩序模式,不僅是國際法及相關規則的反映,且與戰爭和外交相關聯。本卷從理論上詳細討論,尤其著重剖析了傳統國際法對條約關系的影響,又從戰爭和外交的層面考察彼此間相互依存的關系。在此基礎上,結合各國際體系演變的史實,對近代中外條約關系所體現或代表的國際秩序予以闡述,揭示其反映特定時代的本質,以及強權與“公理”交織的顯著特點。所揭示的問題,不僅對中外條約研究本身有著借鑒意義,且對歷史學其他學科領域的研究,亦可提供一些啟示。

外在形式和內在內容,是條約關系中密不可分的兩個不同層面,也可說是一體兩面的統一整體。從哲學觀點而言,任何事物和現象都有內容和形式,前者表明事物本質和內在要素,后者則是把前者各因素連在一起的外在結構和表現。近代中外條約關系同樣如此,在晚清和民國主要歷史時期,其形式和內容均有不同體現。其內容本身最直接地體現了它的實質,但也反映在外觀形式上,如果僅僅關注其內容而忽略形式,便難以有完整的認識和了解。然而,以往學術界大量研究條約內容,而對其形式有所忽略。本卷從各個角度對其外在形式作探索性考察,同時又充分揭示了條約關系的內容屬性。對條約關系與中國傳統的朝貢關系的主要區別,也從比較的角度作論析,以冀更深入地揭示它的實質和特點。

在近代一百余年中,中外條約關系經歷了獨特的發展歷程,并在中國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在這一發展歷程中,條約關系與中國近代歷史和對外關系的進程大體對應,但亦有著體現本身特征的演化路徑。一方面,條約關系從萌芽產生,到形成發展,再到內在性質的轉化,可說是各個時期發生重大事件的結果,同時又受到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格局改變的直接影響,其中包括傳統國際法逐漸轉向現代國際法。另一方面,作為具有法律性質的中外關系,條約關系的具體內容既是特定時期中外不同訴求的結果,又體現了中外間權利義務關系的變化。在發展過程中,條約關系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朝貢關系,中國轉向了單一的國際秩序。這一西方列強主導的,以強權政治為內核的國際秩序,帶來了某些近代文明,因此它在形成和發展變化的同時,又對中國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本卷簡要概述近代中外條約關系的發展脈絡、重要變化和內容,勾勒整個歷程的主要階段,包括晚清與民國的不同時段。在此基礎上,又從各個層面,對其在近代中國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作剖析。

中外條約關系是近代中國的核心問題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其研究意義不言而喻。自晚清起便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新中國成立后,這一研究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晚清和民國時期,伴隨著中外條約關系的形成和變化,更出于改變這一不平等關系的現實需要,除了外交界和政府官員之外,知識界也進行了學術層面的探討。新中國建立,尤其是改革開放后,中外條約研究領域取得更顯著的成績和長足的發展,出現了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外條約研究出現了新格局,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繼專題性學術研究廣泛興起和多視角展開局面形成之后,又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進入21世紀,呈加速度推進的勢頭,研究內容愈益完整,研究視野和思路趨于寬闊,研究理論和體系更加清晰和多樣化,實證研究與規范性研究更緊密地結合起來,研究框架也越來越趨于系統化。多學科的參與和融合,進而給該研究領域增添了活力,積蓄了進一步發展的潛勢。顯然,這一領域的研究體系和格局基本成型,正在走向成熟,逐漸產生了新的思考和趨向,并在此基礎上凝結為一個具有概括性和規范性的領域或范疇,即條約關系的研究取向。

通過對近代中外條約研究的學術史回顧,可以看到,條約關系研究領域的提出并付諸實施,并撰述一部尚付闕如的通史,正是這一發展趨向的水到渠成和勢在必然。這是一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研究工程,需要構建這一工程的話語體系,確立這一體系中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在此基礎上作必要的總體規劃。近代中外條約關系是一個充斥西方強權政治,同時又包含中國國家權益;既涉及中國傳統中的精華和糟粕,又蘊含反動的殖民思想和具有積極意義的近代文明。在中西交混和新舊雜糅之中,侵略與自衛,公理與強權,傳統與近代,先進與落后,文明與野蠻等矛盾并存相伴,無疑使得這一研究領域對于構建中國話語體系具有不同尋常的典型意義。而確立民族立場和國家利益,清除殖民強權,闡發時代精神和傳統精華,并與體現人類正義的共同價值和國際規則等融為一體,是貫注其中的內核,只有樹立這些基本理念,中國話語才能真正建立起來。為此,對近代中外條約關系通史的撰寫作了總體構想,在明確研究目標與基本思路的基礎上,分析了相互關聯的三個范疇,并根據主要研究問題和內容,確定了通、專、全、廣的編寫原則與通史框架。同時,采取唯物史觀指導下的多學科多層次研究方法,其中尤為注重馬克思主義史學理論與中外條約研究的關聯,遵循歷史學的實證研究,并與規范性研究結合起來,根據本研究領域的特點,借鑒各相關學科的理論和方法。

根據以上思考,本卷設立十章,分別論述了條約、條約關系的概念辨析與理論意義,強權與“公理”交織的國際秩序模式,中外條約關系的基本形態,近代中外條約關系的特殊性質,朝貢關系與條約關系的主要區別,近代中外條約關系的發展脈絡,條約關系與近代中國社會,近代中外條約關系研究的學術史回顧,構建近代中外條約關系研究的話語體系,以及近代中外條約關系通史撰寫的總體構想與研究方法,旨在提綱挈領,對貫注通史全書的理論概念、形態內涵、脈絡影響,以及既往研究和構架方法等,作一概括性綜覽。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仓市| 禄丰县| 湖州市| 萨嘎县| 庄浪县| 婺源县| 紫金县| 剑河县| 咸阳市| 鸡西市| 西城区| 天长市| 新巴尔虎左旗| 许昌市| 长岛县| 桦南县| 平定县| 绿春县| 龙州县| 卫辉市| 浮梁县| 丰镇市| 岳普湖县| 图木舒克市| 宜宾县| 威远县| 通许县| 安乡县| 木兰县| 石棉县| 沁源县| 闽侯县| 本溪市| 淳安县| 丹棱县| 韩城市| 拜城县| 鄱阳县| 临沂市| 咸阳市| 肃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