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在人間
- 我真沒想當演員啊!!
- 鹿清森
- 2154字
- 2023-03-14 18:56:24
93年,讀書看報是絕大多數人為數不多的娛樂方式,也算是文學熱的巔峰末期。
文學雜志還是市面上的緊俏商品,最突出的代表當屬《收獲》《花城》《當代》《十月》。
被譽為純文學期刊的“四大名旦”,每期輕輕松松可以賣出數十萬份。
當然了,最為突出的還得是經典社會文學類書籍《故事會》,一期能賣上五百萬冊。
所以,這年頭社會風氣還是向著文藝青年的。
誰能標新立異,誰能語不驚人死不休,誰就牛逼。
為啥這會兒都說王碩是京圈一哥啊,就因為他最能說,啥都敢說,啥人都敢懟。
不分場合,不分時間,不分人物。
姜聞見著王碩沒個好臉,還以為是哪不舒服呢,拍了拍他肩膀,開口問道。
“碩爺,您身體哪不舒服,要不去醫院看看?”
王碩聞言,轉過身子,圓臉上布滿了陰云,對著姜聞一臉凝重的搖了搖頭。
這下可把姜聞給整不會了。
“我說姜聞,我身體倒是沒事,倍兒精神,倒是你那電影……”
說著,王碩又嘆了口氣。
“不是哥們說你,就你這樣拍電影,這片子死的也差不多了。”
“碩爺,這話怎么說?”
姜聞雖說剛喝了點酒,正在興頭上呢。
一聽自己這片要死了,甭管王碩這話是不是危言聳聽,反正登時就清醒了不少。
“碩爺,您要不給指點指點?”
王碩把臉一橫,夾起一大塊豬蹄,細嚼慢咽,完了又抹了抹嘴,這才緩緩道。
“依我看,你這片子致命傷有一,大問題也有一。”
“致命傷呢,是審查這關懸的很。”
“審查?”
姜聞摸了摸腦袋,沒明白,趕緊敬了一杯。
王碩爽快地接過酒,仰頭,一飲而盡,砸吧著說道。
“在拍戲起初時,我就琢磨著不對勁,當時沒想明白,現在才回過神來。”
“陽光燦爛的日子這題材本就敏感,是那個年代的事兒,本來就得收著拍。”
“你倒好,打打殺殺的也就算了,干脆還把那小混蛋寫死了,這能過得了審么?”
姜聞聞言一滯。
王碩說的不無道理,這年頭審查機制可比后世離譜多了。
后世的影視劇審查,是專門有相關人員按照條條框框去審核的,什么能寫,什么不能寫,大家都知道的差不多。
偶爾有作品過不了審,一定是萌新編劇加上頭鐵導演。
一個真就敢寫,一個真就敢拍。
但這會兒不同,審查制度不完善,這會連上頭都不知道什么能過,什么不能過,完全看天。
同樣的電影,指不定今天就過了,隔天就不能過;或者說同樣的電影,今天一刀不切,明天就得天翻地覆。
最為代表的就是《泰坦尼克號》,本來審查時砍掉了許多露骨鏡頭,結果到最后公映時竟是一刀未切。
文俊也是放下了筷子,面露驚詫。
“不技于吧?隔壁《活著》的尺度可細比我們這片大多了…”
話還沒說完,三勇嘆了口氣,搖了搖頭。
“文俊,你是香江人,不懂大陸這制度很正常。”
“書和電影,審查的是兩個不同部門。”
“一個新聞署,一個廣電局,部門不一樣,條條框框也不一樣,這尺度能一樣么?”
“而且《活著》這書本來也是沒法出版的,是有貴人相助。”
三勇向來人脈極廣,資源豐富,說出了一些不為人知的個中內情。
“哪個貴人啊?”
有人好奇道。
“你想想,《活著》是在《收獲》上刊登的,他的創辦人是誰啊?”
“巴老爺子。”
有人附和著。
“對啊,巴老爺子多大能量?一看《活著》這小說就特喜歡,雜志主編問他刊登不刊登,他就一個字,發。”
“還有《霸王別姬》,別看人家拍的時候多歡快,香港票房多牛逼,人家是拿假劇本過的審!”
“咱們后面可沒巴老爺子撐腰,更不敢用假劇本。”
“也不單單是咱們,就前段時間,田壯壯拍的那《藍風箏》怎么樣?”
“好極了!結果傳聞不但電影沒了,人也涼了。
“要我看,碩爺說得也沒錯,姜聞,你到時候剪輯的時候,可得好好考慮下這戲到底要不要剪。”
“拍是拍的爽了,情節立意也夠了。”
“可萬一過不了審,咱們這幾個月的心血浪費了不說,這千把萬鈔票和咱們一眾未來的電影生涯,可就真打水漂了。”
說著,三勇的目光有意無意地朝著柳懷的方向望了一眼。
“還得是三勇,行家!”
王碩滿意的點了點頭,繼續道。
“另一個大問題呢,在于市場。”
“目前內地電影圈,劇本基本靠小說改編,少有自主創作。”
“這其實是好事,因為改編的本子大多已經經過市場篩選過了,認可度高,審查風險也相對低。”
“比如前些年的頑主,還有去年的無人喝彩。”
這兩本書都是王碩的同名小說翻拍的,雖然聽起來有些恬不知恥,但人家說的確實也是事實。
這年頭,任何電影只要改編自王碩同名小說,那就一定能大爆。
“但是!”
“你們可以看看,最近這些年叫座的電影,甭管是進口大片還是國產片,俊男靚女幾乎是標配。”
“而且那種嚴肅正經的片子看的人越來越少,怎么娛樂怎么來。”
“說明了什么?”
“市場他就喜歡這樣風格的電影和人物!”
“姜聞你這片子,內涵有余,笑點不足,加上年初又下達了三號文件,以后啊,這種類型的電影會越來越不討喜。”
這話說得就更沒錯了。
柳懷伸出筷子,往眼饞了很久的烤鴨方向夾去,暗自點了點頭。
王碩這人嘴巴大,也毒,但確實是有真材實料的。
能在九三年就精準預測到了未來二十年甚至于三十年電影的走向,不得不說,眼光毒辣。
甚至可以說,從九十年代初期開始,中國電影的風向就從蘇式風格慢慢轉變為了港式,一切票房至上。
再然后,從2014年又華麗變身為流量電影,看一眼都覺得臟眼睛的那種。
為啥?
廣大的人民群眾不樂意看文藝片啊。
管你什么戛納不戛納,金獎不金獎的,《心迷宮》好不好看?
票房兩千萬。
同期港囧票房多少?
十六個億。
沒有票房你為愛發電么?
“要我說,姜聞你是不是可以憋著法的,弄點曝光度?不然你這電影的市場前景,我可不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