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名士宋濂
- 大明最猛太子爺
- 穿林竹杖
- 2074字
- 2023-02-16 21:42:45
宋濂聞言只是捋捋胡須,面上沒有任何情緒的起伏,顯然對朱元璋到底有什么話遞了過來也不太好奇:
“公子但說無妨。”
“家父欲重修應天書院。”
說完這句話,朱標立即悄悄打量起宋濂,想要在他臉上尋找出興奮或者愉快的痕跡。
可宋濂依舊是古井無波的模樣,只無比平淡應了一句:
“嗯,知曉了。”
不太死心的朱標又趕緊追問一句:
“家父還讓我問詢夫子有何意見?”
宋濂微微搖頭:
“無甚意見。有傳道受業解惑之處,是件幸事。”
朱標原本以為宋濂會趁機自薦,或者問詢為何是書院而不是府學。可宋濂的回答卻根本沒有提及這兩件事,這讓他覺得有些詫異。
不過沒有等他多想,宋濂便開口了:
“所以公子現下可以背得《論語》中的幾篇?”
朱標撓撓頭,露出個有些難為情的笑容:
“只各篇中散亂的記得一些…”
宋濂聞言并沒有惱,而是將先前學過的章節悉數問過一遍,又對朱標不解的地方十分細致的加以解釋。
一番交流下來,朱標也不得不承認,這宋濂是真有些學識的。
不僅儒家經典、古今歷史信手拈來,對道家佛家也頗多研究,還文采斐然,且人也算得上氣度寬宏,溫文爾雅。
反正教老朱家幾個娃娃,還算是大材小用了。
朱標之前對宋濂印象不好,大都是因為前世記憶中后人對宋濂的評價一般。
后世大部分人在提及宋濂時都會說,其長于學問卻不擅謀略治世。雖是元末明初數得出的名士,但在劉伯溫、李善長這種治世能臣的光芒前,也還是顯得有些像是舊時代里被唾棄的酸儒。
受此影響,朱標才對宋濂頗為輕視,并沒有認真聽過幾回課。
可現下,他卻對老朱為何選宋濂做自己的開蒙先生有些理解了。
宋濂人品端方、博聞強記。為官做宰或許是差了些,卻是個難得的純臣。
作為繼承人的開蒙之師,學識本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品性。
特別是天下大勢未定,各方風云涌動的時候。若用劉伯溫或是李善長這樣謀算過多的人作老師,只怕稍有不慎學生就成了他們實現目的的工具。
因此,給幼子開蒙,宋濂才是上上之選。
想通了這件事,朱標對宋濂也有些心悅誠服。不僅是為他的學問,也為他身在權力中心仍能保持寬宏純良的那份心性:
“學生今日大有所獲,感念師傅含垢棄瑕之恩,今后定當認真讀書。”
見朱標提及認真讀書四字,宋濂臉上終于有了些許笑意:
“公子雖年幼,見識學識卻都非同一般。只要莫再胡鬧,假以時日,必將有一番作為。至于養傷期間的課業,只等每日課程結束,遣人來取手札即可。”
朱標見日照西斜,原本打算辭別宋濂回家。但看著眼前這個堪稱為當代儒家表率的人,他不自覺便將縈繞在自己心頭的疑惑問出了口:
“夫子,學生近日來為一事所困,想請您指教一二。”
“公子請講。”
“若有事務繁雜且關系重大,憑一人之力無可解,該如何應付才好?”
宋濂聞言稍微閉眼思索片刻:
“當明事務本末,兼以賢才輔之。”
朱標點點頭,對宋濂俯身拱手:
“多謝師傅賜教。”
事情已畢,朱標恭恭敬敬的行了禮與宋濂告別,準備回府。
在顛簸的馬車上,朱標心里暗自想著剛剛宋濂所說的話。
宋濂說得有些道理在。一國之制如此繁多,他必然不可能處處插手。
只能找到從一些對國家發展影響極深,他又方便接觸的內容早些下手。
不過在制度改良的層面,這個時代怕是沒有多少“賢才”可以給他助益。
想到這里,朱標腦子中逐漸明晰了許多。
他發現,眼下應天書院一事,倒是給了他一些機會。
應天書院雖然被老朱褫奪了官學名分,但確有官學之實。
大明建國之后如果興建國子監,必然會從應天書院現下的制度規章沿用不少。
而老朱麾下兩派之中,淮西集團多是武將,必然不可能成為書院的主要管理層,剩下的就只有浙東文臣集團。
浙東集團以浙東四賢為首,其中劉基事多忙亂、葉琛和章溢則被外調。現下應天府之中只有宋濂可能成為書院山長。
加之,他之前換師一事主要開罪的也是宋濂。老朱既然打算借重開書院去安撫這些南方士人,肯定也會把最大的好處給到宋濂。
宋濂又是自己的開蒙之師。
他不管是通過老朱還是通過宋濂,只要能夠設法參與進書院規制的制定當中。大明未來的教育體系就會跟隨他的意愿發生轉變。
待到大明建立,屆時他便可以交出一個教學內容和制度都更加完備的書院,讓大明的教育有個好的起點。
而被這種來自于后世的教育體系所培養出來的人,在未來也必將成為他推進改革的排頭兵。
一抹笑意逐漸浮現在朱標的臉上。
不過這事情想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想動書院的規章,尤其是教育內容,肯定會遭到那些士人的反對。
要知道教育就是這些人能夠維持著崇高地位的命脈。
想要在這里面橫插一腳,他得想辦法讓老朱鼎力支持他或者說服宋濂改變教育觀。
相比起來,還是老朱這條路比較好走。
朱標在心里稍微一計量已經有了主意。他撩開車窗帷幔喚來劉和:
“劉和,你去找我父親一趟,請他中午回府吃飯,就說我有事情想和他相商。”
劉和領了令,便不再一路隨著朱標的車架,而是轉頭向著城北校場而去。
一般沒有什么大事,老朱中午都是在校場那邊和將領同吃。
劉和十分順暢的找到朱元璋,完成了朱標的交代。
臨出校場之前行到一僻靜之處,卻有一個總旗從旁突然叫住了他:
“劉和。”
劉和聞聲回頭看去,便見此人正是朱文正的心腹:
“見過張總旗。”
這姓張的總旗微微頷首,算是回了劉和的行禮:
“大都督今夜戌時有請。”
劉和點頭應下之后便步履匆匆的趕回了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