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孩子和理想中的孩子
我們在養兒育女的過程中,很容易把曾經對自己的期望不自覺地投射到孩子身上,下意識地想看到孩子明顯的“進化”,就算孩子不能完成,也要求他們不能退步。這時候的父母便容易失去觀察和傾聽的能力,也忘記了了解孩子的基礎點以及適齡教導是最重要的這一項。
孩子們即使了解父母的愿望和期待,也不一定做得到。這種“想做卻做不到”的心情,就是親子關系親密與背離的雙刃劍。
孩子若不知道父母心里正在上演什么樣的戲碼,可能會有“爸媽好嘮叨”“爸媽不相信我” “只想講他要講的”“又來了”等埋怨,反而增加了親子之間的隔閡。
父母也會感到難受、挫敗和氣餒,但往往用生氣來表達,我們必須在此時停下來,往內感受這些被激發的情緒,只要先按下暫停鍵,激動的行為其實是理解自己最好的入口。
通常這些觸發點都是過去某個情緒的記憶被引爆,而當下的失控情緒和應對方式,就如同此前經歷的情境再現。

父母的心里其實有“兩個孩子”
從心理分析的觀點來說,在父母心中,其實孩子有兩個樣子,一個是心里期望孩子的樣子,一個是實際上孩子表現出來的樣子。
真實的孩子是你眼前,這個只有兩歲、三歲、七歲、十四歲的孩子。孩子依據內在的發展速度,從外觀和能力上表現和反映出成長速度,這是他真實的發展歷程。還有一個是“理想中的孩子”,也就是在你成長的過程中,沒有解開的心結,被拿出來放在你對孩子的期望里了。
在成長過程中,父母都對我們有過要求,當我們符合父母的要求,就會得到愛、關注和肯定,這是有條件的愛。我們會在這樣有條件的愛之下,拿捏自己可以表現出什么樣子;如果我們不符合這些標準,而是違逆、違抗、反叛和違背,可能保有了自己,代價卻是失去愛、關注和肯定。最后,連有條件的愛都失去了,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恐懼。
有一位母親曾向我咨詢,她表示有好幾個晚上她陪孩子寫作業,可是孩子依然把字寫得歪七扭八。當時,她把孩子的作業本撕掉,要求孩子重新把作業抄在白紙上。

她說,自己已經不要求孩子的成績好了,那么,孩子怎么還把照本宣科抄寫的部分抄得亂七八糟?這是她無法接受的,她認為孩子是故意的。在她的心里,孩子要做到基本要求,那就是抄寫得順暢,跟別人看起來一樣。
當孩子連抄寫都敷衍帶過的時候,她打心里覺得孩子不及格,認為他不像自己的孩子。這時候,她是在跟心里面所預期的“她的小孩”過意不去,而行使了嚴厲的懲罰。所以我們的望子成龍里面,都有屬于自己的獨特成長故事。
你的孩子,不只是你的孩子
很多時候,我們對孩子的期望,其實是針對內心預期的孩子,而不一定是面前真實的孩子。
你是否曾經有過這種體驗,我們的眼睛望去,眼前的孩子不是他自己,他的眉目像先生,臉蛋像你,這些生理的遺傳決定了孩子的外貌,但或許在無意識中,更深刻的是,你看見了自己身上不喜歡的特質、在先生身上看不順眼的習慣在孩子身上表現出來。
“如果你夠勇敢就好了”“如果你夠聰明就好了”“她很精明,只可惜不是男孩”這些被挑剔、被不滿意、你曾經急欲躲藏的陰影,你都不想在孩子身上看見,所以急切地想抹除孩子不勇敢的時刻、不聰明的判斷、挑剔他生理根本無法改變的特質和長相,你復制的不只是讓孩子感到被挑剔的親子關系,還有羞愧地想藏起來的自我對話。
“拜托你不要造成別人的負擔,好嗎”“不要給別人找麻煩”“不要這么愛生氣”“不要這么愛享受”,如果不是通過自我審視,你又怎能知道我們脫口而出的這些語言,有多少是我們跟孩子說的話,其實是當年我們小時候被父母指責的特質和表現,這些穿越時空的禁令,在此時正用不同的包裝和語言重新上演著。
過往時空中的內心禁令,就是早年我們因為渴望被關注、被喜歡、不被拋棄,所發展出的家庭中的生存方式。這些方式沒有對錯,但可以想想,事過境遷,在現在的時空還受不受用?哪些符合孩子的成長階段和現況?哪些不符合現況需要修正?
你心中是否也有“如果我……就好了”的心愿呢?如果我會彈鋼琴就好了,如果我夠精明就好了,如果我不這么愛生氣就好了……這些父母下達的禁令和希望你配合的愿望,從未消失。而我們對孩子的語言和表達,也常常透露出這些我們內心期望他們完成的事,這是人之常情,只是我們也要反思的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并非來完成我們愿望的繼承者。對孩子的期待,父母應保持警惕,厘清哪些是自己未完成的期望,哪些是屬于孩子現在正要學習的課題,這門父母的功課,會持續到孩子成年以前!
依據精神分析大師弗洛伊德提出的人格結構理論,做出以下解釋:

父母的期望要放在“超我”里
我們從小接收到的要求,并不一定符合我們的發展階段,大多時候都是“哥哥姐姐都這樣,你要像他們那樣,學點好的”或是“哥哥姐姐很壞,不要像他們那樣”,再不然就是“隔壁的小明都可以考100分,你怎么不行”“你上這么多補習班有什么用,還不是白花錢”。此時孩子會誤以為,在父母眼中,他們的價值只體現在分數和行為表現上而已。
“超我”有時候會因為孩子能力的限制,身體素質及心理發展未成熟等因素,未能達成。這些父母期望中包含自我規范、道德的概念,還有未滿足的自我要求,都存放在“超我”一欄里,在教養的過程中,被投射到孩子身上。
唯有通過父母的觀察和分享,才會知道哪些是加諸在孩子身上的期望,哪些是現實的焦慮以及孩子所面臨的危機。如果是孩子面臨的危機,當務之急是針對問題找出答案;如果是想象中的擔憂,跟孩子分享才是拉近彼此關系的關鍵。
你可以將自己這三天跟孩子說的話記錄下來,聽聽自己最常要求孩子什么。將這些內容放進以下表格,你就會有不同的發現:

反應式傾聽
“我知道你現在很×××,但是現在的狀況是_______,所以你可以選擇1. _______; 2. _______。”
孩子如果陷入猶豫或掙扎,可由父母幫他選擇。
“也許你現在拿不定主意,或者由我幫你選,增加你的勇氣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