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清軍情況差不多,此時明軍也普遍存在兵為將有的現象,吳三桂,左良玉等總兵皆是如此。只不過清軍還有時間整頓,而明朝已經亡國。
三萬關寧鐵騎和一萬步卒,只聽吳三桂一人之令,大軍迅速轉頭向東而行。
這條路他們已經走過數遍,熟悉的不能再熟悉,再加上騎兵眾多,日行百里不在話下。短短兩日時間,吳三桂的大軍便已臨近山海關城下。
大軍在山海關以西二十里的地方扎營,吳三桂喚來親兵將領:“德操,你跟了我十多年了吧?”
吳振是吳三桂的家將,關系比其他人更親近,是吳三桂在軍中最信任的人,故而其親兵將領一直有吳振擔任。
“大人,您有什么事盡管吩咐小的便是,小的這條命都是大人您的。無論何事,小的都愿意舍命相報。”
“你我私下里,何必弄的這么正式,坐下說。”吳三桂見吳振一動不動,起身拉著他坐下:“讓你坐你就坐嘛!”
“我本欲為李賊效忠,只可惜李賊辱我太甚。”吳三桂前幾天還闖王闖王的叫著,如今又改回了之前的稱呼。
“忠伯前日找到了我,說李賊命我父助餉二十萬兩。我家的情況你都知道,父親他如何能拿的出二十萬兩?追餉不成,李賊便下令抄了我吳家,還將吳某的愛妾擄走。”
“爾等家小,如今恐怕也為李賊所擄。”
“狗膽,闖…李賊不是說過我等不需要助餉嗎?”吳振聽到這話,怒火直沖腦門。
“誰知道他們怎么想的?忠伯在吳家待了幾十年,他是怎樣的為人你還不清楚,這種大事忠伯怎么可能會說謊?”
吳振沉默了。
“如今我與李賊已成不共戴天之仇,但李賊勢大,憑我一己之力,遠非其對手。我等若要復仇,恐怕難如登天。”
“大人要小的怎么做,潛入京城刺殺李賊?”吳振忠心歸忠心,但眼界還是差了點。
“刺殺李賊,亦難如登天。德操與我一同長大,我怎會將德操你置于險地呢?”吳三桂頓了頓,終于說起了正事:“有些事你也知道,清軍曾多次招降于我。之前我去拜見公主的時候,索尼又找到了我,說我若愿意獻關,清帝不吝公爵之位。”
“李賊既然不視我為臣,我又何必以李賊為君?我已決定降清,引清軍入關。如此方能大破李賊,報你我之仇。”
吳振費了好大的勁才將吳三桂的話消化,降清是一條他不曾設想過的道路。“可若是清軍同樣出爾反爾怎么辦?”
“這你不必擔心,八旗軍力雖盛,人數卻不多。若欲定鼎天下,非得倚靠我等漢臣不可,我舅父,洪督師都在那邊得到了重用。”
“那大人的意思是?”
“自我奉命棄守寧遠,清軍便步步緊逼,如今恐怕已屯兵前屯衛。德操,我需要你偷偷潛出關外,將我愿意獻關的消息告訴清軍將領。兩面夾擊之下,山海關守軍必潰。”
“你告訴他們,入關之后,我愿率部為其前驅,替大清掃平天下障礙。”吳三桂知道軍隊才是自己的根本,沒這四萬兵馬,誰都不會正眼瞧他。
明面上說為王前驅,實際上就是舍不得放棄手中的兵馬。
“那小的什么時候出關?”
“現在就去,約定后天午時一同攻打山海關。”
很快,吳振便換上平常百姓的衣服,騎著馬悄悄溜出了大營。吳三桂則在大營內,召集手下的參將和游擊將軍議事。
“諸位,前些日子,李賊命人抄了本將之家,家父被下獄,愛妾也被賊人擄走。吳某尚且如此,諸位的家小恐怕也不能幸免。”
此話一出,眾將一片嘩然。劉參將第一個站了起來:“總兵大人,此事千真萬確?”
“忠伯你們應當認識吧?他親自對我說的。”吳三桂拍了拍手,忠伯從掀開門簾走了進去。
“忠伯,你不是在京城嗎,怎么會來這里?”
“稟劉參將,我逃出來的。”說著忠伯便將當日之事添油加醋的說給在座的一眾參將和游擊將軍聽。
“老爺那么大年紀了,被劉賊一巴掌打在了地上,當場就不省人事,我見狀不妙,逃出了吳府,混在人群里出了京。”
忠伯說的情真意切,由不得這群驕兵悍將不相信,當場吵了起來。有人提議形勢不如人,不如暫且忍受,日后再做他想。有的提議帶兵殺入京城,救下妻兒老小。
“肅靜,這是軍中大帳,不是集市,你們是統兵將軍,不是賣菜小販。吵吵嚷嚷,成何體統?”
“破家之仇,不共戴天。大丈夫生居天地之間,豈能如此忍氣吞聲?不過以我數萬兵馬,難與李賊抗衡,我有一言,諸位且聽之。”
“降清。”
眾人皆是一愣,劉參將勸道:“不可啊,總兵,難道我等要做背棄祖宗之人嗎?”
“那你說我該如何?進不是李賊的對手,退不是清軍的對手,待在山海關受兩面夾擊?如今之勢,唯有降賊或是降清。”
劉參將被吳三桂問的啞口無言,一時之間不知該如何回答,只是他潛意識里,不愿意投降彼此交戰了十余年的對手。
“如今清帝已納先帝之女為后,定王為其國舅。清帝以先帝女婿之身,承先帝之遺澤又有何不可?”
“至于前程之事,諸位不必擔憂。你們看洪督師,已是清國內閣議政大臣兼兵部尚書。你我皆算洪督師故舊,有他照拂,再加上手里的兵馬,還怕沒有榮華富貴?”
“不瞞諸位,之前清帝派人傳信吳某,承諾封吳某為國公,爾等皆有封賞。何去何從,還請諸位速速決斷。”
“愿意隨吳某降清的,站在吳某左手邊;愿意忍氣吞聲追隨李賊的,站在吳某右手邊。無論你等作何選擇,看在這么多年共事的份上,吳某都不會加害你等。”
一柱香后,除了劉參將,其余將領都站在了左手邊。被眾人盯著,劉參將一咬牙,也往左邊站去。
吳三桂說的沒錯,如今清帝已是崇禎的女婿,再不能用過去的眼光看待了。反倒是他們和李自成本來就不是一路人,既然只能降清或降李,那當然是選擇對自己有利的。
上下統一了思想,吳三桂很快做出安排。“我已派吳振出關,向清軍請降。前屯衛在山海關外一百五十里,以清軍腳力,一日必到。”
“按約定,后日午時向山海關守軍發起攻擊。爾等回去之后,切記安撫好士卒之心,本將不希望有炸營之事發生。”
“明日大饗士卒,為擊破山海關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