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科學內涵與發展路徑
- 林毅夫等
- 1861字
- 2023-02-13 14:59:56
第二章 中國式現代化與高質量發展
保持經濟增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應對挑戰、駕馭大局的關鍵
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中國經濟當前面臨重大新挑戰。保持經濟增速、實現高質量發展,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
如今,中國發展的國際環境中出現了新的重大挑戰。美國總統拜登延續了特朗普時代的對華貿易戰、科技戰,試圖在政治上孤立中國,進而在經濟上讓更多國家與中國脫鉤,并試圖說服部分國家把供應鏈搬離中國。除了美國對中國發動的遏制和孤立行動,俄烏沖突從2022年2月底爆發后,造成全球石油天然氣價格、糧食價格急劇上漲。我國不僅是石油的主要進口國,糧食也在一定程度上依靠進口。不僅油價、糧價,一些進口的礦產資源價格也在上漲。因此,俄烏沖突會導致我國進口成本增加,影響經濟增長。這在短期是不可避免的。從中長期來講,經過這次俄烏沖突,俄羅斯與歐盟之間的不信任和安全局勢的緊張一時難以消除。有些勢力試圖渾水摸魚,借此挑撥中國和歐洲的政治關系,并以安全為由推動歐洲與我國在經濟、貿易上脫鉤。
從2021年第三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影響出現下滑。進入2022年3月,國內經濟受高傳染性奧密克戎病毒暴發影響困難加重,深圳、廣州、上海、北京等超一線城市相繼出現比較嚴重的疫情,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生產、投資、消費等各個方面,經濟增長全面放緩,為實現5.5%的增長目標帶來了更多困難。
面對國內外不斷出現的新困難、新挑戰,中國經濟如何保持快速發展、實現高質量發展,我認為要從以下兩個方面多努力。
保持增長和開放,應對國際挑戰
對來自國外的挑戰而言,美國冀圖各國跟中國脫鉤,讓中國經濟重回封閉。不過,面對美國的這種圖謀,我們也看到了對自己有利的條件:中國是世界第一大貿易國,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也已經是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擁有世界第一大市場。貿易是雙贏的,而且貿易當中的小經濟體從中受益超過大經濟體。美國也許為了維持其霸權地位,為了政治利益,寧可犧牲經濟利益,但是歐盟、東盟和其他經濟體如果跟隨美國和中國脫鉤,需要犧牲自身的經濟利益,在政治上只不過是為美國維持霸權做嫁衣裳,得不償失。
自2008年以來,中國每年對世界經濟的增長貢獻在25%~30%之間,如果能保持這一貢獻率,除美國之外,任何一個國家為了就業、社會穩定和發展不能沒有中國市場,也就不會輕易掉進美國的圈套,美國要其他國家和中國脫鉤的圖謀就難以實現,我國就有機會爭取有利于自身發展的國際環境。
總之,除了美國為了維持政治霸權寧可犧牲經濟利益,對其他國家而言,中國的增長、開放和發展是它們重要的發展機遇。所以,保持快速增長、擴大開放、倡導全球化既是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實現民族復興的需要,也是破解美國圖謀和外部挑戰的最好辦法。
重樹信心、守住重心,化解國內經濟的挑戰
從國內的經濟挑戰來看,我們從2021年以來面臨三重壓力——需求收縮、供給沖擊和預期轉弱。我認為最關鍵的是預期轉弱:預期轉弱以后,投資就沒有信心,供給就會減少,供應鏈就會受到沖擊,也失掉了克服困難的動力,進一步傳導就會帶來就業下降、收入不增長,最終消費需求也會收縮。
造成預期轉弱的原因,在相當程度上是政策執行層面的問題。2021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了一些政策執行中的合成謬誤。比如平臺治理、“雙碳”目標、房地產行業整治、共同富裕,每一項都是很重要和必要的改革、政策調控和發展方向。但在執行上,一些中長期的、全局性的政策被短期化、地方化、碎片化執行,形成了合成謬誤,打擊了大家對經濟發展的信心,尤其是企業家和投資者的信心。而我們都知道,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比如共同富裕的目標提出來以后,相關部門要做好配套的解釋工作,避免產生誤讀影響企業家的投資和長期發展的信心。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先把蛋糕做大,由先富帶動后富,并設計合理的稅收政策,鼓勵一些富豪進行慈善捐贈。
和重樹信心同樣重要的是堅定經濟發展這一“重心”。“發展是解決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一定要把這個認識落實到位,在發展中解決各類問題。
就當前來講,最緊急的就是做好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統籌。各地要爭取迅速恢復生產生活。積極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要發力支持新基建,為結構轉型升級提供條件。要經過多方努力,控制好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爭取實現2022年5.5%左右的經濟增長既定目標。保持經濟增速、實現高質量發展,不但增強自身發展的信心,也要保持其他國家對我們的信心,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駕馭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