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一顆國產芯(《21世紀商業評論》2022年第10期)
- 《21世紀商業評論》雜志社
- 1784字
- 2023-02-15 17:25:41
海光“曲線救國”
努力造一顆中國芯。
記者 覃毅 編輯 鄢子為 陳曉平
海光信息一夜成名。
這家總部位于天津的國產CPU制造商,于8月上旬上市,9月末市值約為1350億。
海光已成為A股半導體板塊的第4名,排在它前面的是北方華創、中芯國際、紫光國微。
第一家市值超千億元的國產CPU巨頭,是如何跑出來的?
CPU路線
打造一顆國產CPU,國內有兩大路線。
自主派希望靠自己研發,建立一個中國主導的軟硬件生態。代表企業是中科院孵化的龍芯,CPU芯片產品主要應用于航天國防領域。
龍芯創始人、中科院博士胡偉武曾表示:“龍芯致力于構建獨立于Wintel(Intel和Windows)和AA(ARM和Android)體系的第三套生態系統。”
合作派是站在巨人的肩膀,發展自己的技術,海光是這一類路線的代表。
自主研發的道路非常艱難,可能至少需要數十年的積累,才趕上芯片巨頭的水平。合作共建的模式相對簡單,兼容現有的軟硬件,商業化更快,壞處是,核心技術可能受制于人。
2016年,海光選擇了合作模式,與美國芯片企業AMD成立合資公司,向對方學習如何制造X86服務器芯片。
以英特爾、AMD為主導的X86架構指令系統,近乎壟斷服務器市場。2021年市場調研數據顯示,X86服務器出貨量達375.1萬臺,占比95.9%。
AMD很早獲得了對英特爾X86的交叉專利授權,自研的Zen架構性能強悍。迫于英特爾的激烈競爭,AMD現金流壓力大,急需輸血,于是,便有了和海光的合作。
引進AMD技術后,海光的商業化進程加快。
目前,海光有4款CPU產品,其中海光一號和海光二號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海光三號完成實驗室驗證,海光四號處于研發階段。
“CPU系列產品兼容X86指令集以及國際上主流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軟硬件生態豐富。”招股書介紹道。
背靠中科院
海光信息脫胎于中科院,其創始團隊成員之一,是中科院專家唐志敏。
股權穿透結果顯示,唐志敏曾掌舵海光信息技術、海光集成電路、海光微電子技術等多家公司。
根據招股書,海光微電子、海光集成均是海光與AMD的合資公司,雙方在2016-2017年間簽署了《技術許可協議》。
2020年,海光調整組織架構,改選及新增公司董事,唐志敏在董事會的持股比例下調。一年后,他辭任海光董事。
經過這一波調整,海光形成了以孟憲棠和沙超群為主的高管陣營,均來自中科院控股的中科曙光,分別擔任董事長和總經理。
海光的股權結構比較分散,目前無實際控制人。
孟憲棠和沙超群持股比例僅為0.64%和0.53%。兩人均通過海光的員工持股平臺“藍海輕舟合伙”持有公司股份。
海光第一大股東為中科院旗下的中科曙光,持股32.1%。此外,成都國資、海富天鼎合伙、藍海輕舟合伙,分別持有19.53%、12.41%、6.99%的股份。
有市場分析認為,作為大股東,中科曙光本身就是國內最大的CPU芯片生產商,可以為海光所需的整機客戶資源庫,還能推動海光就勢切入服務器市場。
2019年至2021年,公司收入水漲船高,年度總營收分別為3.79億元、10.22億元和23.1億元。
2021年,該公司實現扭虧為盈,扣非凈利潤為2.6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海光大客戶占收入的比重大。2021年,公司向前五大客戶的銷售金額,合計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91.23%。
其中,公司A的營收貢獻超過50%。假如失去該客戶,海光營收要下滑一半。
技術之憂
海光沿用海外成熟架構,在芯片博弈的大勢下,也陷入窘境。
自2016年,海光從事高端處理器產品的開發,就核心技術的掌控層次,其采用的X86指令集技術源于AMD授權。
市場消息透露,為獲得上述授權支付,海光付給AMD2.93億美元的現金。
海光披露,其向AMD支付了三類費用,三年合計超過2億元,知識產權費占比最高,一年即可達1億元。
“向其采購的知識產權費,主要系根據許可協議約定的、按海光集成銷售額計提的知識產權費。”海光在招股書中介紹道。
拋開授權費,核心技術架構交由AMD定義,等于海光頭頂上方懸了一把利刃。
2019年6月,海光就已進入美國商務部“實體清單”,三類核心供應商(晶圓制造廠、EDA廠商、IP廠商)中,EDA廠商已無法續約,AMD也不再提供技術服務。
“公司早前獲得授權的架構,將無法更新到最新一代。”科技半導體行業觀察人士孫永杰說。
高端服務器CPU市場,出路只能是自主研發。
早期“曲線救國”的海光,與全自主架構的龍芯一樣,都在推動國產進程。
過去7年時間,海光的高強度研發,已突破高端通用處理器微結構設計、高端芯片IP設計等多項核心技術。
截至2021年底,海光總共已取得179項專利(包括136項發明專利)、154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
“要做出完全媲美國際市場的自主架構CPU,要在兼容問題上啃‘硬骨頭’。”孫永杰評論說。
對于海光而言,只有在引進架構上創新,才有機會另起爐灶,擺脫受制于人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