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之路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研究員《重走坦贊鐵路》大型中非紀錄片導演
張勇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非洲作家陸續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布克獎等重量級文學獎項,他們試圖通過多元視角向讀者描繪絢麗色彩的真實非洲。但事實上,非洲文學在世界文壇的版圖中一直相對弱勢,多數讀者對非洲的了解仍來自于歐美主流作家的作品,如海明威、康拉德等。海明威的短篇名作《乞力馬扎羅的雪》自出版以來,更是被奉為走進非洲、開啟奇緣和浪漫之旅的寶書,同時也構成了中國讀者關于非洲的獨特記憶。
隨著中非交流日益頻繁,越來越多的國內作家、記者也開始書寫非洲,通過文學作品想象非洲、講述非洲、記錄非洲。青年作家王璐琪以其獨有的題材敏感度將視角聚焦中非合作的歷史豐碑—坦贊鐵路,書寫了中非大地上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
我們這一代人對坦贊鐵路的認知大多來自中小學歷史教材,但青少年一代對此卻越來越不熟悉。我曾經在課堂上詢問來自不同專業的95后學生,讓我驚訝的是三十多人的課堂通常僅有五六人聽說過坦贊鐵路。因此,讀到這部兒童文學作品《列車開往乞力馬扎羅》,我感到非常欣慰,欣慰這段歷史還沒有被遺忘,它依然有著被書寫和記錄的意義與價值。
坦贊鐵路興建于1970年,由中國、坦桑尼亞、贊比亞三國通力合作修建。彼時的中國在困難時期拿出巨額資金、派出海量人力奔赴坦贊兩國,歷時六年,建成了舉世矚目的坦贊鐵路。作為新中國第一大援外工程,這條被譽為“非洲自由之路”的鐵路,在中非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為了銘記這段珍貴歷史,詮釋偉大的國際主義精神,2017年以來,我和我的團隊在中國駐坦桑尼亞使館、坦贊鐵路局等機構的支持下拍攝了《重走坦贊鐵路》紀錄片,以影像記錄的形式展現非洲的真實樣貌,通過“行走和對話”的方式重溫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正式開始拍攝之前,我曾先后赴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孔子學院、中土集團、四達時代等駐非機構進行調研踩點。這些單位的主力軍大多為二三十歲的年輕人,他們雖然年輕,但都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在訪談交流中,他們均提到了對非洲印象的轉變,事實上,這片古老的土地,廣袤且深邃:非洲不僅有珍貴的野生動物,有原生態的自然景致,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有熱情奔放的人民,還有風格獨特、色彩濃郁的非洲音樂、繪畫、雕塑等。近年來,隨著中非關系在政治、文化、經貿等領域的合作和互動不斷加深,中非人民也越走越近:中國建設者們為非洲各國帶去了先進技術、就業機會和實現更好發展的機遇;一些非洲朋友也在中國實現了自己的事業和夢想。如今,中非開啟了合作共贏、共同發展的新時代,中非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行穩致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樹立了典范。
《列車開往乞力馬扎羅》的作者與我素不相識,所訴諸的媒介形式也不同,但我們努力的意義是趨同的。文中提及的女司機正是《重走坦贊鐵路》紀錄片在沿線采訪時挖掘到的重要歷史親歷者;而主人公小贊通過電視節目尋找援非工程師何望德的故事,在紀錄片采訪對象老穆身上也有所體現。兩個作品構成了一定的呼應關系。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列車開往乞力馬扎羅》采用了雙重視角的非線性敘事,這與我正在拍攝的紀錄片《90后的中非情緣》所采用的敘事策略是一致的,它有利于突破單一的視角局限,為國際化敘事與傳播提供更開闊的思路。在王璐琪筆下,黑人少年小贊的視角回憶過去,何漾的全知視角揭示當下和未來,小贊和援非工程師何望德因為大愛聯系在了一起,因為一份真情堅守著各自的鐵路事業,他們象征著中非綿長深厚的友誼,這條友誼之路,正在以何漾為代表的新一代少年那里一路延伸。中非的希望在年輕一代,衷心祝愿此書能夠抵達更多的年輕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