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祿壽三星遍人間
福祿壽三星在民間可謂無人不知,亦可謂無處不在。不論畫幅里,花瓶中,屏風上,客廳間,屋角頭,都常見這三位尊神的形象。他們代表幸福、官祿與長壽,三者一向都是人們追求的對象,而這三位卻是三者的化身,那就無怪他們如此受人歡迎了。
如今誰都知道,福、祿、壽在天為三星,在神為三神,在人間化為三個人像;也有把蝙蝠作為福的化身,梅花鹿作為祿的代表,壽星則手持壽桃。不過這都是后來才興起的。若在先秦時代,福祿壽三者卻還沒有劃分那么清楚。例如《尚書·洪范》便說:“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把長壽、富庶、安寧、好德和善終都列入“福”字之內。現在有些人家在門口貼上“五福臨門”字樣,追溯起來,就是這五種,包括許多好的內容。
古代福和祿也沒有分得很清楚。《說文》是漢代的字典,此書說:“祿,福也。”另一本詞典《爾雅》也是這樣說。清人郝懿行解釋道:“福祿二字,若散文則祿即是福……若對文則祿、福義別……‘爵命為福,賞賜為祿’。祿福聲近,其字亦通。”以后,祿又指俸祿,或指祿位,包括做官的薪俸收入以及賞賜,也包括官位。王充《論衡》又說:“人有命有祿,命者,富貴貧賤也;祿者,盛衰興廢也。”這是占卜先生講“祿命”的來由。

壽星
雖說福、祿、壽是三星,但認真來說,只是道士或術士們所謂的“星官”之意。至于天上的星宿,是否真有這三顆星呢?
一、壽星真是天上的星
我們先來談壽星吧。
中國古代祭日、祭月,也祭星辰。遠古的且不說,就從秦始皇時代說起吧。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后,就很注重祭祀星辰。《史記·封禪書》寫道:
參是參宿,辰是心宿,熒惑是火星,太白即金星,歲星即木星,填星即土星,辰星亦即水星(與上述的“辰”不同),除了這些著名恒星和五大行星立廟之外,另在杜、亳二地再建壽星祠,這是壽星入祀的開始。
壽星是神、是人還是一顆星呢?且看古人的解釋:
雖然都解釋壽星,但細看就不同。一個說,壽星是南極老人星;一個說,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宿在辰的方位就叫壽星。不過二者又各有根據。主張南極老人星的是根據《月令》,主張角、亢二宿的是根據《爾雅》。可知自古就有兩說。
懂點天文學的讀者都知道,二十八宿的東方七宿,次序是角、亢、氐、房、心、尾、箕,是蒼龍之形。其中角宿二星是龍角,亢宿四星便是龍頭。這是中國古代所謂“四象”中的青龍之象。西洋天文學卻把角、亢二宿劃入室女座中,其中角宿一是一等亮星,很著名。每年陽歷五月初下午六時便在東方低空出現,七時以后便看得很清楚了。此后每晚都提早一點時間上升,整個夏秋之間,都在南方天空出現,直至“大火西流”—即心宿二向西斜下為止。
南極老人星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西洋天文學家把它劃入船底座,它是一等以上的亮星,但因它位置在南緯五十度以南,在中國黃河以北是很難看到它的。即使是在長江流域,它也只是在春天三月間下午七時左右在南方地平線上出現,逐漸東升,然后向西慢慢隱沒在地平以下。若在珠江流域的兩廣地面,它卻容易看到。越到南方,它升得越高。若是在南沙群島,它就升到半天之上,顯得十分輝煌燦爛了。
二、康熙皇帝為何到南京
清代康熙皇帝是個很愛研究天文的人。他有一回御駕到了南京,為了看清楚這顆南極老人星,特意把兩位西洋天主教徒找來,問他們老人星什么時候能夠看到。據黃伯祿編的《正教奉褒》記載:
畢嘉和洪若是到中國來的天主教徒,通曉天文。康熙皇帝因為在北京看不到老人星,到南京時,特諭他們二人查報,以便觀看。此舉當時認為是盛事,所以宣揚天主教的《正教奉褒》特別詳細記載。由此可見,南極老人星才是名正言順的老人星,它的地位不是角、亢二宿能夠代替的。
自然,壽星到底是天上哪一顆星,老百姓多數是不大理會的,他們感興趣的倒是壽星這老頭兒。《西游記》有一篇韻文描寫了他的樣子,可說是民間對壽星的理想形象:
這個被崇拜為神仙的壽星,長腦袋,短身軀,白胡子,手持龍頭拐杖,或捧仙桃,身邊常有蝙蝠或鹿圍繞—構成福、祿、壽一套吉祥之物,是很討人喜歡的。假如到西洋去找個類似的老頭兒,那么,圣誕老人也許可以同他媲美。
元明之際,有一本雜劇叫《南極登仙》的,寫唐代名醫孫思邈一生濟世,最后得南極仙翁引導他成仙的事。那南極老人自稱“生于太極之先,長于鴻蒙之始,居學府瑤池之內,處蓬萊閬苑之中,掌領三界延齡之籍,主管十方升度之仙”。又是個管理壽命,辦理升仙事務的官兒了。
三、福神到底是什么人
如今再說福神。
民間說的福神有好幾位。
《封神榜》第九十九回,姜子牙封的第一位正神,乃是三界首領八部三百六十五位清福正神柏鑒。據說他是軒轅皇帝的大帥,死于征伐蚩尤之役,因他“捐軀報國,忠藎可嘉”,封為清福神,這是一位。也有人認為土地神是福德正神,他原來叫社神,來源甚早,不知何時,民間卻賜以這個名稱。這是又一位。民間也有將天官寫為福神的,所謂“天官賜福”,舊時在人家大廳上手可以看到這種牌位。據《三教搜神大全》,三元大帝中的上元帝,又稱上元一品天官賜福紫微帝君。廣州有座很著名的三元宮,至今香火不絕,其中第一正神便是上元天官。因他能賜福人間,難怪虔誠禮拜的人竟是如此之多了。

福星
道家又有洞天福地之說,《瑯嬛記》云:
有福地自然也有福神,不過此書卻沒有說清楚他是何等樣人,實在可惜。
此外還有一位福神,卻是頗有來歷的。
《三教搜神大全》有這樣一段記載:
原來這個福神(后來還加上是祿神)是姓楊名成的人,曾做過道州刺史的,據說還是漢武帝時代的人哩。
但我們若仔細一查,便會發現這個神話的破綻。
歷史上有個陽城,是中唐時代的人,曾做過道州(即今湖南南部的道縣)的刺史。《新唐書·陽城傳》說:
白居易有《道州民》詩,也是寫陽城這件事的,寫得比《新唐書》還生動。詩云:
原來《三教搜神大全》的“楊成”,其實是陽城;也不是漢武帝時人,而是中唐時代人。這個錯誤真不算小。也可見裝神弄鬼之徒,是并沒有多少學問的。不過,把陽城加封為福神,倒還算是合理的,因為他確會使道州老百姓受福。
如今知道福神是陽城的人,恐怕極少了。倒是應該表彰一下的。
雖然民間有“一路福星”之說,不過是一種祝愿之詞。事實上,中西天文學都沒有記載這樣的一顆星。這是它和壽星最大不同的一點。
四、祿神不那么行時了
再說祿神,他也是民間的一種理想人物。歷代的欽定神祠,沒有見過供奉這樣的一位神靈。不過民間認為,既然有壽星,也有福神,那么祿神也應該有的,于是就塑造一位身穿綠袍,滿面喜氣,而又有神鹿追隨著的人物。
祿,如前所述,除了“祿,福也”之外,又是俸祿的意思。只有當官的收入才叫俸祿,所以“官祿”二字是不可分的。從前老百姓“望子成龍”,多數希望兒子讀書中舉,出任大官,他們禮拜祿神,自有原因。不過到了近代,資本主義勃興,工商經營的收入,常遠過于官祿的收入,于是祿神也就不那么行時了。這也是時代不同,連神明也有三衰六旺的。

祿星
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看到至今還沒有停止的大大小小局部戰爭,筆者忽然對福祿壽產生了全新的看法。
我覺得,時至今日,沒有戰爭便是人類最大的福。
人人能夠吃飽,便是最大的祿。
而醫學、藥學隨著科學的進步而有長足進展,比之壽星臨凡有更大的價值。
不知讀者以為然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