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書的裝幀:中國書冊制度考
- 馬衡等
- 1526字
- 2023-02-16 11:11:25
一、材質及其興廢之時期
吾人言及書籍二字,一般人之觀念,必以為即今之線裝書。余所見故事畫中,即有不少例證。但此為現代已進化之制度,而非初有書籍時之制。且演進之過程依時代而各異。凡事物之創造,必先粗制濫造,而后逐漸改進,以臻于巧妙。紙為二世紀初期之產物,以之寫錄書籍,更在其后。在未用紙以前,先用縑帛,縑帛以前又先用竹木。
竹木始于何時,今不可考,或自有書契以來即用竹木,亦未可知。縑帛之用,卻亦不晚。《墨子·明鬼篇》曰:“故書之竹帛,傳遺后世子孫。”《韓非子·安危篇》亦曰:“先王寄理于竹帛。”皆以竹與帛并舉。可見周代雖用竹木,已知兼用縑帛矣。《漢書·藝文志》撮錄群書,或以篇計,或以卷計。以篇計者為竹木,以卷計者為縑帛。卷之數不如篇多,又可見西漢時代縑帛雖已流行,而其用尚不如竹木之廣。《后漢書·儒林傳》注:“及董卓移都之際(一九○年),吏民擾亂,自辟雍、東觀、蘭臺、石室、宣明、鴻都諸藏,典策文章,競共剖散。其縑帛圖書,大則連為帷蓋,小乃制為縢囊。”當東漢末年,縑帛為用之廣,已可想見。但《陽球傳》載靈帝時(一八○年頃),球奏罷鴻都文學,曾言樂松江覽等徼進時,有“鳥篆盈簡”“筆不點牘”之語。《荀悅傳》記悅作《漢紀》時(獻帝建安初,當二○○年),獻帝詔尚書給筆札。當時所用猶皆竹木。意應制之作,以及官府文書,各有定制,不能隨意變更,故仍用竹木。其余或已趨于便易,多用縑帛矣。官府文書之用竹木。不但漢末如此,直至南北朝之時,尚有一部分沿用者。然則竹木之命運,亦不為短矣。
至紙之創造家雖為蔡倫,而紙之名,則猶因于縑帛。據《后漢書·蔡倫傳》言:“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一○五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然則紙為縑帛之名,蔡倫所造者,并未錫以新名,猶是因縑帛之舊稱。故蔡倫以前所謂紙者,皆指縑帛而言,如《意林》引應劭《風俗通》言:“光武車駕徙都洛陽,載素簡紙經凡二千兩(同輛)。”《后漢書·賈逵傳》言:“(章帝)令達自選《公羊》嚴、顏諸生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與簡紙經傳各一通。”其時皆在蔡倫以前,所謂紙者,并非蔡侯紙也。但至蔡倫以后,紙之名遂為樹膚、麻頭等所造者所專有矣。

居延遺址出土西漢古紙(又稱金關紙)
依《蔡倫傳》所言,似造紙之動機,乃感到縑與簡之不便,欲以之為代用品。但初造之時,不甚通行,惟家貧或不能用縑帛者用之。《北堂書鈔》(卷一○四)引崔瑗《與葛元甫書》曰:“今遣送《許子》十卷,貧不及素,但以紙耳。”可知當時素貴紙賤,用紙者為不敬。魏晉之際,猶用縑帛,至南北朝時,始通行用紙。《隋書·經籍志》曰:“魏秘書郎鄭默始制《中經》,秘書監荀勖又因《中經》更著《新簿》,分為四部,總括群書……大凡四部合二萬九千九百四十五卷,但錄題及言,盛以縹囊,書用湘素。”又曰:“其中原則戰爭相尋,干戈是務,文教之盛,苻、姚而已。宋武入關,收其圖籍,府藏所有,才四千卷,赤軸青紙,文字古拙。”又曰:“及平陳以后,經籍漸備,檢其所得,多太建時書,紙墨不精,書亦拙劣。”《北堂書鈔》(卷一○四)引王隱《晉書》曰:“陳壽卒,詔河南尹華澹下洛陽令張泓遣吏赍紙筆,就壽門下寫取《三國志》。”張懷瓘《二王等書錄》曰:“桓玄愛重二王,不能釋手,乃選縑素又紙書正行之尤美者,各為一帙,常置左右。”據以上記載書籍之事參互考證,晉時紙與縑帛兼用,至紙之完全代替縑帛,或在南北朝之時矣。竹、帛、紙三種材質興廢之時期,雖不敢確定其起訖界限,然行用時期,可大略得結論如下:
(一)竹木 自有書契以來迄于三四世紀。
(二)縑帛 自前四五世紀迄于五六世紀。
(三)紙 自二世紀迄于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