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無言的告別
- 大明鐵血川軍團
- 落爺孤獨
- 2061字
- 2023-03-03 19:13:44
(責編給我說,我書撲了,沒有繼續堅持的必要。心態瞬間崩了,一個推薦都沒有給啊!
落葉以前的幾本書被封了后,就心灰意冷,擅長的二戰軍事文幾乎不能寫了,現在回來試試水,效果不好啊!
感謝支持的兄弟們,謝謝你們的月票,推薦,謝謝。
繼續下一本書的構思。)
渡口,現在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工地,無數廠房民居拔地而起,無數的人在參與勞作。
雖然辛苦,但東家給的工錢足夠高,而且按時發放,因此渡口越發的繁榮了。
渡口鋼鐵廠現在已經比原來擴大了五六倍,工人達到了近萬人,光是日產三千斤鋼鐵的新式高爐就有六座,日產鋼鐵兩萬斤。
如此高的鋼鐵產量,李安邦是想用多少,就有多少。
李安邦回來了,他在重慶完成訂婚儀式之后,就立即敢回了會川。
至于到建昌去赴任行都指揮使事宜,李安邦肯定無暇她顧,直接把四川行都指揮使衙門,暫時搬遷到渡口來。
搬遷肯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起碼也是一月之后才能完成,趁著這段時間,李安邦剛好可以把生產火槍火炮的事情安排好。
新婚燕爾就分別一月有余,自然有說不完的情話,一夜云雨夜,無須贅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要想大批量生產火槍火炮,第一步就是冶煉出大量的鎢鋼。
作為后世的軍校畢業生,哪能不熟悉鎢鋼的比例,距離渡口十余里就有一座很大的鎢礦山,需要多少隨便挖,新式的煉鋼爐也已經有了。
把鎢鋼的比例告訴煉鋼的師傅,讓他們多實驗幾次,生產出合格的鎢鋼完全不是問題。
生產火槍火炮,最難的不是材料,最難的是槍管和炮管的制造。
這個時代可沒有辦法用車床生產,只能用原始的方法去生產無縫鋼管。
其實很簡單,用多次澆鑄法,就是先澆筑一根很薄的槍管,然后套在一根實心的鋼條上去捶打,這一步就是消除氣泡和沙眼。
接著第二部,在槍管外面繼續澆筑一層,接著在捶打,在澆筑一層。
一根槍管就完成了。
這樣的無縫鎢鋼槍管,絕對是不會炸膛的。
至于膛線,也好辦啊!
第一次澆筑的時候,作為內徑的實心鋼條上面有膛線就可以了。
在第一次趁熱細密的敲打,還可以讓槍管內壁里面的膛線更加完整,不會因為澆筑而出現殘缺問題。
炮管也是使用同樣的方法。
至于報廢的,直接扔回高爐繼續用就行了。
其余火槍火炮的零件就好辦的多了,二三十個人為一個生產小組,每一個小組生產一種零件,規格必須按照所指定的標準來。
能用鑄模生產的,全用鑄模生產,這樣生產出來的零件就更標準。
一個月不到,李安邦就生產出了第一批火槍火炮,然后開始進行連續不停的射擊實驗。
經過成百上千次的適當射擊檢驗,中華一式栓動燧發火槍全面達標,中華一式野戰火炮也同樣如此。
復興中華民族,最大的難題不是武器裝備,這對于李安邦來說,真的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
他擁有先進火槍火炮的知識和技術,還有攀鋼這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鋼鐵基地,還有相當于軍分區司令員的職位。
那是要槍有槍,要炮有炮,要人有人。
民族復興的最大阻礙就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其中就包括皇室、官僚、大地主等。
他們是對大明有一定的貢獻,可他們已經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他們占有了社會絕大部分財富。
民為何而反啊!
官逼民反,民不得食而反。
一個國家,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戰亂連忙不絕,何來振興之說。
改革,革的是既得利益。
如果既得利益者拼死維護既得利益,讓改革無法推行,與其讓國家陷入無休止的戰亂,那只能革命了。
革掉既得利益者的命和利益,一切推倒重來。
武器裝備的生產在李安邦夜以繼日的知道下,已經步入正軌,武器裝備有他老爹負責,后勤有發妻趙雅芝負責。
李安邦終于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內部改革和整軍上來了。
做如此重大的事情,肯定要制定周密的計劃,否則會出現無法彌補的錯誤。
崇禎在李安邦的封賞圣旨上說的很明白,準許改革,以為天下衛所之經驗。
首先是法理上有了,具體施行就看李安邦的能力和本事。
軍事改革和民政改革兩個方面,是相輔相成的,兩者不可偏廢。
首先軍事改革。
第一,衛所兵分為戰兵和民兵。
戰兵從民兵中從優選拔,包括軍官,軍官不世襲。民兵由各級武裝部負責,各級武裝部的負責人就是前衛所的世襲官員。
如此一來,就最大限度地減少了所有世襲軍官的抵觸,從而讓軍事改革可以順利推進下去。
比如衛指揮使去擔任縣武裝部長,千戶去當鄉鎮武裝部長,以此類推。
因此,先前的軍戶制度已經不適應這種制度,所以廢除軍戶制度,所有軍戶全部自動改為民戶,軍戶逃亡的問題就不存在了。
第二,建立軍校。
對于軍官的培養施行正規化,軍事化。同時對世襲的各級武裝部長進行培訓,不合格者不得擔任相應職務,盡可能地減少濫竽充數者。
第三編寫完善的軍事條例。
其中包括作戰條例、軍紀條例、后勤條例、軍餉條例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第四,清查衛所土地。
軍戶為什么逃亡,就是衛所各級官員侵占軍戶土地,這個必須清退,否則丟官罷職都是輕的。
施行這一步,肯定要一點手腕,首先必須把衛所的各級官員全部匯集到軍校來培訓,軍校外重兵守護。
然后派人清查土地,其中罪大惡極,不知悔改,頑固到底的,李安邦也不會留情了。
相信不會有如此不識時務者。畢竟李安邦上有皇帝的圣旨,下有軍權,最后,各級官員還在他手中。
給他們一萬個膽子,也不敢跳出來試試李安邦的火槍火炮厲不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