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本書的研究理念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理念
本書所持的研究理念是先立足于明人文集中的越南資料,深入研究明人立場下的中越文學交往和對安南形象的塑造,然后再立足于越南燕行漢籍和《大越史記全書》,討論越南立場下的越中文學交往和對中國形象的塑造,由此構成一個南北互望的研究視角和研究立場的回環閉合,避免僅從某一方出發的盲目和短視。
由此考察研究明代的中越文學交往,可見拓寬中越文學關系的實質是互相交流的自我(即中國)建構異國(在此,即越南)形象和異國(他者)建構中國形象的復合研究視角,從而形成自我與他者相互建構對方民族國家形象和民族心理的圓融認識結構。由此不僅可以彌補當前學界關于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越南形象研究和越南古代文學中的中國形象研究的雙重缺失,還可以在比較文學形象學著眼于他者眼中的中國形象研究視角中,增添一個與他者緊密聯系的“自我看他者”的“視界融合”視角,在學理和立場上都更加合理和健全。
相較而言,此前的研究,中國的學者大抵還是立足于越南文獻,用傳統比較文學的“影響研究”“平行研究”的方法和視角來研究中越古代文學關系,過于突出越南傳統文學的中國影響和本土移植,或多或少地體現了友好關系主導下的中國中心主義和大國沙文主義立場;而現代越南學者則又或過于重視與中國文化傳統和文學傳統的切割,一味突出越南古代文化和文學的獨立性和抗暴立場[83]。比較明顯,中越雙方學者此前都還沒有充分利用中國文學中的大量越南資料,也還沒有超越單純的文學比較立場,而進入到一個新的跨文化形象學的研究領域,將文學書寫視為建構異國形象和民族心理的重要方式,去研究古代中越兩國借助密切的文學交流所相互建構的民族國家形象和民族心理。于是,研究明代中越之間的文學交往,就不僅可以有力拓展明代文學的研究視野和研究范圍,而且可以加強傳統文學文本的歷史文化研究作用和向外視角作用。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收集整理法。對散處在明人文集中的各體涉越南作品及相應的越南資料進行廣泛深入的收集,并加以必要的文字校勘和說明。在此基礎上,以明代涉越南文學作品為中心,依次附上相應的越南各體資料,建成一個關于明代涉越南文學的全面立體的資料庫。
2.文體學研究法。明代涉越南文學作品的體裁多樣,詩文詞曲賦均有,尤其是文的類別甚多,有詔令、奏疏、題本等政治性公文,有碑銘祭文傳記等傳記文,有游記、筆記等史料性文字,有賦序、頌序、贈送序、詩序等名目,有古文和時文的差異,而詩有古詩、五七言律詩、絕句等之別,賦有古賦、律賦、騷體、散體之分,等等。這就需要借助古代文章學、文體學的研究方法,對越南資料的進入方式和書寫意義進行探討。
3.文學意象(物象)研究法。在這種國際交往文學研究中,必然涉及到一些比較集中的具有政治禮儀象征意味和情感深度的物象和意象。比如朝貢物品中的虎、獅、香木、珍寶等物象,就經常出現在歌頌帝國形象的作品和異國體驗的作品中。至于傳統抒情性的詩詞賦,更大量地積聚了作者情志的意象。
4.文化地理學的“地區(空間)體驗”“文化體驗”。文化地理學認為,人們總是通過一個地區的認識來定義自己,因為一個地區就代表一整套的文化。而文化習俗和風景氣候是不同的。更重要的是,與政治緊密關聯的文化區是存在等級差異的,由此,由政治文化中心區的明朝到荒服蠻夷之地的東南亞諸國的明人,就會有不同的空間(地區)體驗和文化體驗(即“他者”的體驗),從而為其大國形象的塑造和異國風情的體驗帶來極其豐富的感受。
5.中外文學的比較研究。明代(漢語)文學在當時整個亞洲和南太平洋居于無可置疑的領袖地位的事實,還必須借助處在其南邊的越南對明代(漢語)文學和儒家文化的傾慕或反思來確認,由此明代中越文學的比較研究,便值得在這個國際文學交往研究的課題中進行恰當地運用。“自我”認識還得需要“他者”的視角。因此,本書特別設置了三章的篇幅專門討論越南文集和越南立場下的越中文學交往所體現出的越南民族心態特征等。
[1] 參鄭永常《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第11—22頁。
[2] 吳時任《星槎紀行序》,潘輝益《星槎紀行》卷首,葛兆光、鄭克孟主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越南所藏編)第六冊,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186頁。
[3] 如明天順六年出使安南的錢溥在贈別安南三位黎姓送行大臣時,即稱他們為“交南之三黎”,而配中國“河東之三鳳”,并言:“天豈生材限其地,異代異鄉名可齊。”高度贊揚了越南人的漢化和文明程度。見錢溥《交南黎景徽與其弟弘毓、克敦并致通顯,而詞翰定稱。間得請來,見貌恭而言遜,信乎其國之良也。因其請書,遂走筆歌此美之(景徽僭左仆射,弘毓僭右仆射,克敦僭吏曹侍郎)》,載李文鳳《越嶠書》卷十九,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63冊,第274頁。
[4] 參何仟年《越南古典詩歌傳統的形成——莫前詩歌研究》,揚州大學博士論文2003年。
[5] 李潔非《修訂后記》,《龍床:明六帝紀》,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454頁。
[6] 張伯偉《域外漢籍研究——一個嶄新的學術領域》,《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2期。
[7] 葛兆光《多面鏡子看中國》,《中華讀書報》2010年6月9日《從周邊看中國》。
[8] 張伯偉《域外漢籍研究叢書總序》,載陳益源《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9] 如陳文源《明朝士大夫的安南觀》一文認為:“明人文集中有關安南的吟頌之作很多,記載安南的文字亦不少,然而,其具有實質意義的史料,卻相當有限。”《史林》2008年第4期。
[10] 吳士連等《大越史記外紀全書序》,陳荊和校合本《大越史記全書》卷首,東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1984—1986年版,第55頁。
[11] 朱元璋《明太祖文集》卷八《諭安南來使敕》,姚士觀等編校,文淵閣四庫全書本1223冊,第76—77頁。
[12] 李國祥等《明實錄類纂·涉外史料卷》,武漢:武漢出版社,1991年版。
[13] 云南省歷史研究所《清實錄·越南緬甸泰國老撾史料摘抄》,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4] 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清代中國與東南亞各國關系檔案史料匯編》,二冊,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8年版、2003年版。
[15] 向達整理《鄭和航海圖》,北京:中華書局,1961年版。
[16] 張星烺編注《中西交通史料匯編》第一冊《出版說明》,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版。
[17] 黃南津、周潔《東南亞古國資料輯錄及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
[18]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古代中越關系史料選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版。
[19] 蕭德浩、黃錚《中越邊界歷史資料選編》,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3年版。
[20] 許文堂、謝奇懿《大南實錄清越關系史料匯編》,臺北:臺灣易風格數位快印有限公司,2000年版。
[21] 陳慶浩《漢文化整體研究三十年感言(代序)》,載陳益源《越南漢籍文獻述論》,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版。
[22] 陳慶浩、王三慶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一輯,七冊,法國遠東學院、臺北:學生書局,1987年版。
[23] 陳慶浩、鄭阿財、陳義主編《越南漢文小說叢刊》第二輯,五冊,1992年版。
[24] 王三慶、陳慶浩、莊雅洲主編《日本漢文小說叢刊》,五冊,臺北:學生書局,2003年版。
[25] 林明德主編《韓國漢文小說全集》,九卷九冊,臺灣中國文化學院出版部,1980年版;臺灣“中央大學”、韓國精神文化研究所,1980年版。
[26] 陳慶浩、孫遜主編《域外小說大系·越南漢文小說集成》,二十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
[27] 劉春銀、王小盾、陳義主編《越南漢喃文獻目錄提要》,臺北:臺灣“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2000年版。
[28] 劉玉珺《越南漢喃古籍的文獻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版。
[29] 葛兆光、鄭克孟主編《越南漢文燕行文獻集成·越南所藏編》,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
[30] 馮承鈞《中國南洋交通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31] 伯希和《交廣印度兩道考》,馮承鈞譯,上海:中華書局,1955年版。
[32] 馮承鈞譯《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1—9編,北京:商務印書館,1962年版;第三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年版。
[33] 尼古拉斯·塔林《劍橋東南亞史》,賀圣達、陳明華等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4] 安東尼·瑞德《東南亞的貿易時代:1450—1680》,孫來臣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年版。
[35] 賀圣達《東南亞文化發展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36] 陳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37] 《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第二輯《中國與東南亞·前言》,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8] 陳烈甫《菲律賓的歷史和中菲關系的過去和現在》,臺北:正中書局,1968年版。
[39] 余定邦、陳樹森《中泰關系史》,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
[40] 余定邦《中緬關系史》,北京:光明出版社,2000年版。
[41] 孔遠志《中國印度尼西亞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2] 潘佩珠《越中兩國間的歷史關系》,北京:三聯書店,1973年版。
[43] 潘輝黎等《越南民族歷史上的幾次戰略挑戰》,戴可來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80年版。
[44] 郭廷以主編《中越文化論集》,臺北:中華文化出版事業委員會,1956年版。
[45] 朱云影《中國文化對日韓越的影響》,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6] 張秀民《中越關系史論文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2年版。
[47] 黃國安等《中越關系史簡編》,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48] 趙麗明《漢字傳播與中越文化交流》,北京:國際文化出版社,2004年版。
[49] 李未醉《中越文化交流論》,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
[50] 劉志強《中越文化交流史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年版。
[51] 弗·科爾涅夫《泰國文學簡史》,高長榮譯,北京:外國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52] 貌陣昂《緬甸戲劇》,吳文輝譯,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53] 姚秉彥、李謀、蔡祝生《緬甸文學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4] 賴伯疆《東南亞華文戲劇概觀》,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3年版。
[55] 欒文華《泰國文學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
[56] 梁立基《印度尼西亞文學史》,北京:昆侖出版社,2003年版。
[57] 饒芃子主編《中國文學在東南亞》,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58] 張旭東《東南亞的中國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59] 王寶平主編《東亞視域中的漢文學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73頁。
[60] 陳益源《剪燈新話與傳奇漫錄之比較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0年版。
[61] 陳益源《王翠翹故事研究》,臺北:里仁書局,2001年版。
[62] 陳益源《蔡廷蘭及其〈海南雜著〉》,臺北:里仁書局,2006年版。
[63] 陳益源《中越漢文小說研究》,香港:東亞文化出版社,2007年版。
[64] 阮春和《中國古典小說對越南古典小說的影響》,越南:順化出版社,1997年版。
[65] 丁光忠《越南漢喃文學的中國影響》,南開大學博士論文2004年。
[66] 阮玉英《唐詩對越南詩歌的影響》,中國人民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67] 張玉梅《論越南六八體、雙七六八體詩與漢詩的關系》,華中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68] 裴光雄《中國與越南的女媧神話主題比較研究》,臺灣省靜宜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69] 鄭永常《漢文文學在安南的興替·自序》,臺灣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70] 黃軼球《越南漢詩的淵源、發展與成就》,《學術研究》1962年第4期。
[71] 嚴保《越南文學與中國文化》,《國外文學》1983年第1期。
[72] 羅長山《越南傳統文化與民間文學》,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3] 陸凌霄《越南漢文歷史小說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
[74] 鄭寧人、孟昭毅《中越文學關系史研究》,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75] 于在照《越南文學史》,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年版。
[76] 于在照《越南文學與中國文學之比較研究》,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4年版。
[77] 夏露《明清小說在越南的傳播與影響》,北京大學博士論文2008年。
[78] 任明華《越南漢文小說研究》,上海師范大學博士后出站報告2006年。
[79] 陳忠喜《越南漢語詩與李白、杜甫詩歌》,復旦大學碩士論文1998年。
[80] 張苗苗《唐詩與越南李陳朝詩歌》,浙江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81] 陳維維《論越南漢文歷史演義小說特色》,上海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8年。
[82] 廖凱軍《明代游記、小說、戲曲中的海外國家形象》,福建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
[83] 參孫來臣《明末清初的中越關系:理想、現實、利益、實力(代序)》,載牛軍凱《王室后裔與叛亂者——越南莫氏家族與中國關系研究》,廣州: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2012年版,第10—11、23、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