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望:明代中越文學交往研究
- 馮小祿 張歡
- 1197字
- 2023-02-08 17:53:20
緒論 南北望:從文集出發的明代中越文學交往研究的價值和意義
地緣的毗鄰、文化的同類和政治上長期的藩屬朝貢關系,使得古代越南在與居于其北方的中國王朝進行廣泛深入的政治、文化、經濟交往的同時,文學的交往也甚為密切。即使從北宋開寶元年(968)交趾人丁部領統一安南、獨立建國始,至清光緒十一年(1885)越南脫離中國藩屬關系而淪為法國殖民地止,作為獨立王國的古代越南也與宋元明清時期的中國王朝保持了長達九百多年的文化和文學交往。如果再加上之前北屬中國的郡縣時期和上古時期,則更加悠遠綿長,幾于同根并源,而一起生長發展了[1]。對此,越南吳時任(1746—1803)在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代表西山朝、恭賀乾隆皇帝八旬大壽的潘輝益(1751—1823)使清詩集《星槎紀行》作序時,即不無驕傲地聲稱:“我越以文獻立國。詩自丁、李,至于陳,大發揚于皇黎洪德間。一部全越詩,古體不讓漢、晉,今體不讓唐、宋、元、明。戛玉敲金,真可稱詩國。”[2]指出古代越南長期使用漢字和追隨中國詩歌進行創作的文化特征,甚至認為達到了不讓于中國歷代詩歌的水平,“真可稱詩國”。而中國文人在與越南文人和平交往時,也每每稱贊后者雖僻處南荒,但漢文創作深具華風、華情,聲稱“安南有人”“安南有文”[3]。不止如此,如《元詩選》《列朝詩集》《明詩綜》等中國詩歌總集和《越嶠書》等史書,皆收錄越人詩作,以為漢文化廣泛南傳的證據。與此相應,越南《全越詩錄》《皇越詩選》等漢詩總集和《燕行錄》等使華文獻及《大越史記全書》等正史,也都收錄與越南人唱和的中國人詩作,以見和中國的同文性質[4]。由此可見,古代中越兩國均已較早認識到彼此文學交往的歷史存在,只是未進行系統性的認識和科學深入的研究。
明代中越之間的往來,除了永樂時期的短暫戰爭、郡縣安南和之后強弱不等的邊境摩擦外,多是長期和平的朝貢使臣往來和沿邊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而明代時期的中越文學交往,則在宋元時期的中越文學交往基礎上,顯現出了交流更加頻繁,形式更加多樣,成果更加豐富的新特點。在交往成果上除了詔敕、奏疏、題本、揭帖、表箋等政治性公文,也有詩文詞賦等純文學文體和相互出使對方而留下的詩歌唱酬、文集及日記等,從而使得明代時期的中越文學交往有了多方面、多層次的研究路徑和方法、內容。
但是,在長期的“重史輕文”和“重外輕內”的學術觀念下,學界對中國古代文集中的域外資料整理研究卻遠不能呼應“從周邊看中國”視角出發的蔚為繁榮的域外漢籍整理研究,顯得不是特別正常和合理。由此,本書以具有典型涉外特征的明代文集中的越南資料為例,闡述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時代意義。通過評述古代中國與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關系研究現狀,闡明“立足自身看周邊”是當今中國所處的地緣局勢、健全中國形象和古代文學研究向域外發展的必然要求。而這與學界大力提倡的“從周邊看中國”的域外漢籍研究視角,正好形成一個中國與越南“南北望”的視界融合結構,具有較為重要的價值和參考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