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這篇東西應該在第二弓開始之前寫的,當時由于許多讀者急著看第二弓——并且作者自己也擔心第二弓的風格變化太大,想先寫一點試試看——就一直拖到現在。現在第二弓也寫了一半,再拖下去就不合適了。
-------
寫作的動機已經在“FAQ”里面提過了,這里談一談本書寫作的目的。
電子行業歷史上,并不是技術領先的一定市場領先,這種事太多了。本書試圖對歷史進行“重構”,或者說“撥亂反正”,把那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情況扳過來。是為意淫。
業界領先的公司并沒有“技工貿”還是“貿工技”的爭論,即便是領先的公司也不是技術不行,而是市場手段特別突出罷了。不注重技術積累,反而投入大量精力在產業鏈末端玩一些花活是舍本逐末的行為。從長遠的角度看,這種“走有中國特色計算機行業發展道路”的企事業單位的榜樣效果,對于中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不見得是件好事。
作者在CSDN里面看到過一句精彩評論,說“中國搞開源的人不是世界最多,但是叫囂開源的人絕對是世界最多”。雖然和本書主旨沒什么關系,但是作者以為,理解了這句話的讀者,也就能理解作者的意圖了。
-------
在計劃里,第一弓的任務是安排主角站穩腳跟。現在看來,這個目標已經達到了。同時,這一部分的篇幅也縮到最短,可以說主角沒干過任何不需要干的事……[^O^]
描寫主角的胡鬧是迫不得已,因為第一弓的內容和主題無關,為了使讀者能夠看下去,不得不在其他方面下功夫。搞笑為主的風格就是這么形成的。不過這么一來,第二弓及以后的文字也就不得不延續這種風格。比起第一弓的“業余活動”來,拿技術來搞笑確實有點難度……[-_-]
-------
第叁章寫得不好,本來想玩深刻的,一不小心玩成了深沉,太失敗了。修改想法就是把《巴比倫塔》的全文引用改為部分引用。每段寫出大意,為了引出后面的議論,最后幾句話照抄。同時,主角等人的對話增加篇幅,爭取能在一章里說明白點什么。
第伍章寫得最不好,也是書友們意見最大的一章,尤其是中間醒酒的那一段。本來打算“避俗”的,結果反而成了“涂飾”。(詳見王國維《人間詞話》三十五節)修改的想法更簡單了,這一段刪掉重寫,為了承前啟后,可能需要增加一些內容。
其它各章讀者反應不是很大,作者也自我感覺良好。除了一堆白字、筆誤之外,都是些小毛病。這些章節的修改意見單獨是提不出來的,只能說是屬于第一弓修改方案的一部分。作者打算,第一弓按照需要重新劃分章節,爭取做到章節之間情節平均化。
-------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第一弓的各章有點像紀事本末體,每一章說清楚一件事的前因后果,相關的事情也會大致交代一下。并不是說一開始就安排好了——實際上作者也是最近才發覺——而是不知不覺的就寫成這個樣子。仔細一想,可能和全書的構思有關。
動筆之前定下的宏偉計劃并不是“畝產十萬斤”之類的衛星。當時決定從1966年一直寫到2000年,每年一弓,每弓有八到十章(現在已經決定是八章了,和第一弓保持一致),每章八千字左右(現在提高標準到一萬字了)。全書大約兩三百章,二百多萬字,也算是很囂張的計劃了。但是作者不擔心沒有內容可寫,從那時候到現在,硬件、軟件,通訊、娛樂,以及對于傳統產業的滲入,技術上的突破決對不止兩三百項。每章寫好一項,交待清楚前因后果,一萬字很容易就湊出來了。
可能正是由于有這樣的想法,所以才不知不覺寫成這樣的形式。既然看起來還不錯,今后就這樣吧。眼下作者所擔心的既然不是寫什么的問題,那就是怎么寫的問題。每章都搞笑太難了,就算不搞笑,把所有的事情串到一起也不容易。《鹿鼎記》把康熙一朝的大事都扯到韋爵爺頭上,《阿甘正傳》把美國近代史都扯到阿甘頭上,這些都是作者心中的偶像。
既然寫起來了,就要保證質量,絕對不會寫成技術報告。那樣的話,相關技術網站有的是,何必到起點來找?相關技術大拿有的是,憑什么非得看我寫的?寫不動寧可不寫,也不會故意湊合。
關于每章后面的注釋,作者以為,應該算作正文的一部分。
以前作者看過的不少書,有的根本沒有注釋,讓人一頓好猜;有的注釋極為簡單,給出一個網址鏈接或者“XX全集,人民XX出版社19XX年版,第X卷第X頁”,多一個字都不帶寫的。哪怕稍微寫一點兒呢,也好讓我大致了解一下什么意思,感興趣再深入探討,不感興趣就算了。那樣倒好,要么就根本別想知道,萬一想知道就到紫竹院北京圖書館查去吧。這些根本不叫注釋,頂多叫“索引”罷了。
有些書的作者和譯者還是極為負責任的,印象最深的是黑格爾的《小邏輯》。這本書是作者所看的第一本黑格爾的原著,不是國內“概述”、“簡史”、“摘要”之類書籍里面的片斷。書中的注釋明明就是“以注釋形式出現的正文”。不僅原注,包括許多“譯者注”都十分精彩,從某種角度看,比原文寫得都好。
后來發現不光黑格爾,十九世紀幾乎每一個德國思想家的著作都是這個樣子。這種“德式”風格的優點就在于其分寸把握得很好,既不會讓讀者迷糊,也不會牽扯過多題外話。內行讀者有進一步研究的可能,外行讀者也可以對作者原意保持一個大致準確的理解,還不會耽誤過多時間。
本書由于題材選擇原因,有許多專業內容;由于作者風格原因,有許多雜亂內容。作者爭取在注釋里面把這些問題處理好。
-------
更新時間不好說,作者有全職工作,每天早上七點前起床,晚上八點多到家。真正的寫作時間,平均每天也就一兩個小時。加上作者沒有存稿的習慣,一向是寫好一章發一章。可能偶爾還有加班、出差什么的。所以……實在不能給讀者們什么承諾,最多向毛主席保證不會故意拖延時間就是了。
另外,鑒于全書的篇幅,中間不可能不出現低谷,說不定低谷還不止一個。在沒有存稿保證更新的前提下,很可能有一段時間“不應期”,這個還請讀者們放心,作者并不是去當太監,最多前一段時間折騰狠了沒緩過勁來罷了。
雖然說作者并不是一個情緒化的人,但是這本書的每一章都是情緒化寫作的產物。具體來說,開頭寫不好后面就寫不下去,結尾沒構思好中間部分就不想寫。所謂開頭,就是起點的作品主頁上預覽的前面幾段話。如果這部分作者想好了,就會進入狀態,后面一口氣就能寫下去。反之,沒有想法或者想法太俗的話,根本就不會動筆。至于結尾,往往是寫了一半的時候開始琢磨,如果想不出怎么收場,后一半寫出來也沒有意義。
-------
關于主角寫稿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的問題,這個問題很多朋友都提出來了。書里并沒有具體說明。在作者的設定里,是讓主角直接寫繁體字的。實際上,作為主角原型的作者本人,曾經可以直接寫繁體字。
作者上小學的時候,每周都有“大字課”(不叫“書法課”),同樣每周的課外活動都有“書法小組”(不叫“大字小組”)。大字課上拿毛筆寫的都是簡體字,上大人孔乙己之類的描紅。書法小組的活動都是臨帖,當然全是繁體字。當時組內學歐體的最多,學柳體、顏體的也有,就是沒有趙體的,老師也不提倡學趙體。那時候老師都是分別指導的,每種字體特點不同啊。指導一派人的時候,其他人就自己臨帖,等輪到自己這一派了再停下來聽講。作者當時極為活潑,不管老師到哪里都跟著聽,所以在一年的活動期間,《九成宮》、《玄秘塔》、《多寶塔》都寫過。小時候記性好,繁體字又不是鬼畫符,寫幾遍自然就記住了。
后來很久不用,眼下當然是忘得差不多了。那時候還沒強調“素質教育”,不過課外活動的水平比起現在的小學來還是強得多。遺憾的是,作者東一榔頭西一棒錘的學,什么也沒學出來,現在的字還是那么臭。
-------
關于本書設定,作者有點兒偷懶,沒有費心思去安排一堆巧合。主角被雷劈了,比起被反應堆炸了來說,應該簡單一點吧,反正能回得去就成了。
另外,讓主角腦袋里運行系統也是不得已。本來作者打算就這么赤條條的回去白手起家算了,后來仔細一想,恐怕不成。POSIX的標準全打印出來摞在一起,一只手是捏不住的。不光POSIX,還有別的規范呢。讓主角全都記住實在是勉為其難。如果那道雷偏偏把所有文檔劈進主角腦子里,別的不管,有點太不像話。所以,折衷的解決方案是,一股腦全都劈進去,太強大的東西不讓他用就是了。
順便提一下關于主角(也是作者)三臺電腦的具體情況,以后主角拿出來的東西不會超過這個范圍。
一個臺式機,內置兩塊硬盤,雙系統。平時都開著40G硬盤上面的Windows Server 2003,除了幾個工具之外沒裝別的,主要目的就是上網下載東西。另一塊20G硬盤上面裝的是SuSE Linux 9 Professional,后來把另一個發行版Debian Linux 3.0 Release 0的大部分軟件包都安裝上去了,還有就是一堆(D版)商業軟件,比較大的有Matlab 6.0 for Linux,SAS 9,Oracle 9i等。機器上加了一塊USB 2.0卡,外掛了三塊硬盤,120G、160G和200G,基本上裝的都是下載的東西,尤其是幾乎全部的電子書。
一個Sony筆記本,40G硬盤,Windows XP Home Edition。除了Office,Visual Studio之類的工作用軟件之外,就是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書里可能會用到的比如ActiveState公司(www.activestate.com)的一些腳本語言工具,Perl,Python,Tcl,XSLT等等。還有一個jdk 1.4.2,一個eclipse,一個MinGW,一個GnuWin32等等。對了,Xemacs,這個可別忘了。
一個蘋果iBook G4 12’筆記本,俗稱“小白”,30G硬盤。上面是Mac OS X 10.3.3 Panther系統。里面也有不少東西,主要是平面設計的軟件(蘋果上的商業軟件業也就是這種東西)。許多工具都是操作系統自帶。
-------
(第一弓弓尾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