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資前,最重要的就是詳細了解各方面有利和不利的信息,并進行綜合的評估與分析,力爭將風險降到最低,這就需要知曉一些投資理財的知識及一些簡單的技巧。
重視理財知識,掌握理財技巧
雖然對于理財,人們普遍寄予厚望。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各人的理財理念與方法不同,其最終獲得的“收成”也是參差不齊。因為在理財的道路上,有著太多的“十字路口”,倘若缺乏指導,隨心所欲,勢必事倍功半,得不償失。
譬如,面對眼花繚亂的投資渠道,一些人往往無所適從,最終隨波逐流,跟在“大部隊”后面“依樣畫葫蘆”。畫得好倒也罷了,倘若畫得不好則將招致“賠率”頗高,到時任如何報怨也是自找。殊不知,從一開始在投資渠道的選擇上盲目跟風,只顧盯住高回報卻忽視高風險,就已犯下了理財大忌。
與上述“失敗者”相異,生活中還有些人懂得理財乃是要對自己的家庭財產、個人特長、所處環境等進行綜合分析,隨后再為自己設計一條適合的投資渠道,最終憑此取得良好的財富回報。正所謂,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技巧。既然理財無小事,那么理財更應重視技巧,其運用得好與壞,就直接關系到了理財的成敗。那些成功者之所以事半功倍,前提是他們重視對理財知識的積累及專家的指導。因為,如果投資者沒有一點理財知識,那么即使理財機會就在眼前,也依然不會發現它。
舉個例子:若不知什么是封閉式基金,什么是折價率,怎能抓住2006年封閉式基金的難得機遇?而且,這種機會縱使再來10次,倘對基金知識一無所知,也會一再錯過。所以,巴菲特說得好:“最好的投資,是學習、讀書,總結經驗、教訓,充實自己的頭腦,增長自己的學問,培養自己的眼光。”可見,成功如巴菲特這樣的投資者都重視知識的積累,我們就更需要在這方面狠下功夫了。
所以,理財無小事。失敗的理財歷程也好,成功的理財過程也好,都是一種“人找錢”的人生體驗。如巴菲特所言:“錢找錢勝于人找錢。”只要樹立積極的投資理念,懂得合理有效的管理資產,相信我們終能打開理財大門,體驗真正屬于自己的財富人生。
復利
所謂的復利就是俗話說的“利滾利”其計算公式是:
本利和=本金×(1+利率)期數
舉個例子:1萬元的本金,按年收益率10%計算,第一年末你將得到1.1萬元,把這1.1萬元繼續按10%的收益投放,第二年未是1.1X1.1=1.21,如此第三年末是1.21X1.1=1.331……到第八年就是2.14萬元。
同理,如果你的年收益率為20%,那么三年半后,你的錢就翻了番,一萬元變成兩萬元。如果是20萬元,三年半后就是40萬元……
聽上去如此誘人、神奇,事實真是這樣嗎?
從公式入手,我們來看看這個“神奇”的公式:
關于本金
首先是本金。假設以一個1994年開始工作即開始投資的人——趙星為例。
1994年趙星的第一個月工資是300元,當時算是中等水平。假定他把這第1個月的工資拿出100元用于一個年收益為10%的項目投進去,到第十一年2005年末也就是100×(1+10%)×11次方=285元!285元!那是他當年月收入的90%還強!而今天這個經過投資收益達10%的投資得到的285元相對于他現在的工資來說僅僅是個零頭。在這里,我們并沒有看到復利的神奇!
由此看來,想要讓你的復利來得神奇,你的本金可不能是小數目。對于大多數工薪階層來說,復利公式中的本金即使以萬元為單位,都只能在兩位數上停住,多不過幾十萬元。而當你有了幾十萬元的時候,你就該看看利率了。
關于利率
上面的計算,我們選用了10%這個數字。但凡是存過錢的人都知道,上哪里找10%的銀行利率呢?正如炒過股票的人都知道:上哪找沒有風險的10%的投資產品?
關于期數
這個期數是和你的利率對應,利率按年利率算,期數就以年為單位,如10年、15年。如果利率按月利率計算,那期數的單位就是月了。我們就以年為例吧。
這里,得先說說72法則,所謂的“72法則”就是以1%的復利來計息,經過72年以后,你的本金就會變成原來的一倍。這個公式好用的地方在于它能以一推十,例如:利用5%年報酬率的投資工具,經過14.4年(72/5)本金就變成一倍;利用12%的投資工具,則要六年左右(72/12),才能讓一塊錢變成二塊錢。
綜合起來,復利要讓它成為我們心中可觀的累積,需要具備三個條件:
1.讓你足夠滿意的本金,
2.好的投資渠道,
3.足夠的耐心和精力。
可對大部分普通的工薪階層,那些剛出校門的學生們,或者對那些到今天才開始醒悟的中老年理財者們來說,要讓復利真正為他們的錢財服務,本金的積累是一道關,我國有限的投資渠道和在有限的渠道里的選擇又是一道關,具備精明的選擇能力還是一道關!這就是復利神奇與否的分水嶺。復利的神奇需要條件。錢能生錢,這是復利告訴我們的,可是它沒有告訴我們背后的話:你有足夠的財力、智力和精力讓錢生錢嗎?
而當你真有那個精力和智力的時候,你對自己的投資早就產生了復利效應。從小學開始你就不斷在投資自己,學得越多,見識越多,你擁有的知識和經驗也就越多,那么隨著時光的流逝,你所具備的能力和閱歷是按年收益率N%以上的速度在遞增,N的多少取決你的學識和能力,本金就是你的身體,期數就是你的有效工作壽命。復利公式是否真的神奇,就在你手上。所以,記住,對自己的投資才是最有效的投資!
資金的時間價值
對于每個想學習理財或是對理財感興趣的人來說,他們首先需要接觸的概念就是資金的時間價值(TIMEVALUE)原理,此原理的意義就在于告訴人們今天的一塊錢不等于明天的一塊錢。
比如,若銀行的存款年利率為10%,將今天的1元錢存入銀行,一年以后會是1.10元。可見,經過一年的時間,這1元錢發生了0.10元的增值,也就是說今天的1元錢和年后的1.10元錢等值。
什么是資金的時間價值
首先要說明的是,資金的時間價值是資金在周轉使用中產生的,而通常情況下,資金的時間價值相當于沒有風險和沒有通貨膨脹條件下的社會平均資金利潤率。實際上,投資活動總是或多或少地存在風險,通貨膨脹也是市場經濟中客觀存在的經濟現象。因此,利率不僅包含時間價值,而且也包含風險價值和通貨膨脹的因素。只有在購買國庫券等政府債券時幾乎沒有風險,如果通貨膨脹率很低的話,可以用政府債券利率來表現時間價值。
時間價值=政府債券利率-通貨膨脹率
終值與現值
終值又稱將來值,是現在一定量現金在未來某一時點上的價值,俗稱本利和。比如存入銀行一筆現金100元,年利率為復利10%,經過3年后一次性取出本例和133.10元,這3年后的本利和133.10元即為終值。
現金值又稱本金,是指未來某一時點上的一定量現金折合為現在的價值。上述3年后的133.10元折合為現在的價值為100元,這100元即為現值。
我們把現金流值(PV)和終值(FV)之間的關系,用利率K和期數t來表示為:
FV=PV(1+K)t
例如,今天的100(FV),在通脹率為4%(K)情況下,相當于10年(t)后的多少錢呢?答案是148元左右,也就是說10年后的148元才相當于今天的100元。
什么是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是一種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與相關交易持續膨脹日益脫離實物資本的增長和實業部門的成長,金融證券、地產價格飛漲,投機交易極為活躍的經濟現象。
泡沫經濟主要是指虛擬資本過度增長而言的。所謂虛擬資本,是指以有價證券的形式存在,并能給持有者帶來一定收入的資本,如企業股票或國家發行的債券等。虛擬資本有相當大的經濟泡沫,虛擬資本的過度增長和相關交易持續膨脹,與實際資本脫離越來越遠,形成泡沫經濟。
泡沫經濟寓于金融投機。正常情況下,資金的運動應當反映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運動狀況。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機就必然存在。但如果金融投機交易過度膨脹,同實體資本和實業部門的成長脫離越來越遠,便會造成社會經濟的虛假繁榮,形成泡沫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