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縱觀幾千年世界諸文明,從未有過似中華文明這般具有穩定性的,也罕有似中國人這般愛好穩定生活的。只要穩定,生活總是可以被解釋得非常美滿。
然而,鴉片戰爭以后,滾滾而來的世界大勢砸碎了綿延已久的安穩,將我們的國家和民族拽進了前所未有的大變局之中。
何謂變局?歷史教科書上是這樣解釋的:西方攜堅船利炮入侵,封建王朝搖搖欲墜;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各種思潮涌入,中體西用、君主立憲、無政府主義、民主共和的主張交鋒激蕩。
誠然,這是每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國家民族之大變局。但是,若我們將視角聚焦個體——大變局之中的一個個人、一個個家庭,我們會更加震撼于一段段鮮活的人生在變局之中是如何被拉扯的。
“勤奮讀書,科考入仕”,“功成名就,光宗耀祖”,這是在天下士子的人生觀中沉淀了近千年的價值追求。當科舉被廢除的那一刻,飽讀詩書的知識分子或抗議,或沉淪,甚或了結自己的生命,但這阻擋不了變局的步伐。他們當時面臨的是對人生觀何等的考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家從父,出嫁從夫”,這是在中國的家庭結構中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倫理秩序。當孩子接受新思想、敢于追求自由戀愛,女人高喊男女平等、敢于走出家庭的那一刻,的確可被今天的我們稱作社會的進步,但當時身處變局中的反抗者的處境是何等艱難,被反抗者又是何等迷惘。
“無商不奸,無奸不商”,“士農工商,商為四民之末”,這是上千年來中國的傳統文化對商人的理解,也是傳統社會結構為了壓制商人的發展所做的社會安排。當西方的商業資本家氣勢洶洶地在中國收割利益,中國商人喊出發展民族工商業、“實業救國”口號的那一刻,開路者是何等小心翼翼,傳統秩序的衛道者又是何等不知所措。
站在變局發端的林則徐,從狀元郎到實業家的張謇,從家庭婦女到革命家的秋瑾,從立憲專家到共產黨員的楊度,從精通西學到捍衛傳統的辜鴻銘,從書齋走向曠野的建筑師林徽因,無不在變局之中掙扎迷惘、上下求索。
變局早就開始了,并且一旦開始,似乎就不會結束。
今天的中華民族走在通向偉大復興的光明道路上,政局穩定,社會安寧,但時代的變局仍波瀾壯闊。
宏觀層面無須贅述,領導人已經做出了最精辟的總結: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而微觀層面,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處處可感。
在經濟社會快速向前發展的過程中,我們學習多年的專業不經意間被淘汰了,我們從事多年的行業一夜之間消失了。
在知識快速迭代的過程中,上一輩人的經驗即便是成功的,似乎都不足以指導新一輩走好他們的人生之路了,因為兩代人所處的是兩個并不相同的世界。
在信息加速互聯互通的過程中,個人意識迅速串聯成社會意識,反過來又深度影響每一個社會成員。我們的注意力被層出不窮的熱搜占據,而話語卻被片面偏頗的風評牽引。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總是以“現在網上都說……”開啟話題。我們很難突破“信息繭房”,有自己的獨立思考。
變局給人們帶來了迷惘和壓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希望。
變局打破了舊的秩序,廢除了舊的理念,同時也孕育著新的生機。
社會的發展總是向新向上的,但道路卻從不會平坦順暢,只會等待積極面對、積極求索的人作為。
非常幸運的是,長年的教學工作給了我難得的與青年朋友深度交流的機會,數百萬條私信和留言能讓我更真切地體會當下年輕人在面對變化的世界時的恐懼和不安,也能讓我更欣喜地感受到一些進取者的定力與遠見。
此書何以作?講述人物故事,分享人生經驗,為變局中的新一代增加一些智慧之力量和無畏之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