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不放棄一個學生(3)
- 師之道:優秀教師成長的方法與藝術
- 楊昌洪編著
- 4991字
- 2014-12-01 11:54:13
三年級的張強同學學習成績很不好,平時的表現也不太讓老師喜歡。一天下午活動后,同學們都去操場做游戲了,只有他一個人呆在教室。班主任楊老師看到后,就上去問他怎么了。張強告訴老師,沒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所有人都怕他拖后腿。事后,楊老師了解到,因為學習成績不理想,平時在家的時候張強的爸爸總是批評他。每次體育課的活動,他都不能很好地完成,體育老師也批評過他幾次,所以他沒有勇氣參加體育活動。這造成了張強的自卑心理。張強為什么會如此的自卑?這與家長和老師的批評很有關系。為此,楊老師找到了張強的家長了解情況,與他們溝通,建議家長采用以表揚為主的教育方法。在家中,張強作業寫得工整了,幫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后,他的父母都及時地給予表揚。在學校,楊老師也總是注意表揚他。比如說今天張強第一個完成練習,楊老師就會說:“今天你是班里的第一個完成練習的,速度可真快,如果能全對,那樣老師就更為你感到高興了,繼續努力!”然后在表揚的同時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更高的目標。每次看他露出笑容,楊老師就知道他對自己有信心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張強在校的表現就已經判若兩人。以前總是不完成作業的他,現在不僅能積極地寫作業,課外活動還能積極地參加。
[點評]
其實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應該以多一些贊美,少一些批評。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而在于鼓勵、喚醒和鼓舞。”
5.尊重學生
受到別人尊重,是人人都向往的一種情景。學生也不例外。學生是一個個有思想的生命,教師要培養他們成才,首先就應該尊重他們,無論是從思想上、情感上還是行為上。尊重他們的人格、個性和權利……有了尊重,師生之間才有平等的對話和溝通合作;有了尊重,學生才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這點對后進生來說更為重要。一個人只有受到尊重,才能發揮潛質,才可能做出驚人之舉。
蘇聯著名教育學家馬卡連柯在教育工作中十分尊重學生的人格。他從來不把失足青少年當作違法者或流浪兒看待,而是看做具有積極因素和發展潛能的人。在他看來,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從尊重人、信任人出發,才能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受過馬卡連柯教育的謝苗·卡拉巴林,曾回憶了他在高爾基工學團當學生時馬卡連柯如何尊重他、信任他的事,這一切使他走上了新生的歷程。
案例精選
[描述]
那是高爾基工學團創辦不久的一天,馬卡連柯到監獄去領卡拉巴林。當馬卡連柯和監獄長一起替卡拉巴林辦理出獄手續時,馬卡連柯親切地要他暫時離開辦公室。當時卡拉巴林對此并不理解。過了十年后,當卡拉巴林已成為一名人民教師時,馬卡連柯才告訴他說:“我當時之所以叫你走出監獄長的辦公室,是為了使你看不見擔保你出去的條子。因為這個手續,可能會侮辱你的人格?!笨ɡ土终f:“馬卡連柯在那時就注意到我的人格,其實那時我自己還不知道什么是人格。這是他對我的第一次溫暖的、人道的接觸?!痹谒麄z從監獄去省人民教育廳的路上,卡拉巴林總是走在馬卡連柯的前面,以表示自己不打算逃跑,而馬卡連柯總是和他并肩而行,并跟他談話,使他高興。所談的都是關于工學團的事,只字不提監獄的情況和有關他的過去。
有一次,卡拉巴林這樣問馬卡連柯:“請您直爽地告訴我,您相信我嗎?”馬卡連柯誠懇地回答說:“過去的事不必提了”,“相信”,“我知道你這個人是跟我一樣的誠實”。馬卡連柯還見諸行動,曾接連兩次把帶槍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給卡拉巴林去辦理,這使這位學生深受感動。
[點評]
馬卡連柯以尊重與信任的良藥醫治好了卡拉巴林那受傷的翅膀,使他懂得了人的尊嚴,認識了人的價值,從而信心滿懷地飛翔在祖國的長空。后來,卡拉巴林終于成了自己老師馬卡連柯的可靠繼承者和得力助手。
卡拉巴林的變化歷程說明了尊重和信任在教育中的力量。馬卡連柯正是運用這一力量,激起了少年違法者和流浪兒童的自尊感,把他們從自暴、自棄、自卑、失望和墮落的深淵中解救出來,使他們重新燃起對生活的熱愛、對前途追求的火光。
一位一年級學生做錯了一道題,老師罰她重做十遍。第二次她照舊出錯,老師在全班點名批評,罰她做二十遍。第三次她又做錯了,老師把她叫到講臺前,當眾用紅粉筆在她臉上畫了兩個叉。小女孩哭著說再也不愿上學了。這位老師對學生的要求無疑很“嚴”,但這種“嚴”有效果嗎?我們看到,效果是相反的。
我們再來看看另一位教師是如何上課的。某日上課時,這位老師向學生們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同學們舉手回答,她發現班里一位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也舉起了手,心里很高興,就讓這位學生回答,可是他一個字也回答不上來。下課后,老師把這位學生叫到辦公室,問他為什么不懂裝懂,學生哭著說:“別人都舉手,如果我不舉,會讓他們笑話的。”老師聽了以后覺得十分感慨與愧疚,于是告訴這位學生,以后提問,如果他會就舉右手,不會就悄悄舉起左手。一段時間以后,這位學習較差、性格內向的孩子變得開朗起來,成績有了很大的提高……
“悄悄舉起你的左手”,這是一句多么溫暖人心的提示,同學們都會回答問題,如果個別同學不會,必然會感到孤立,心理上會形成弱勢,進而影響自信心的樹立。這位老師給孩子更多的是要給予理解、關懷和尊重。
有位哲學家說過:“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學生?!边@種尊重首先要將學生當做有思想、有個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僅僅是被管理的對象,倘若每一個老師真能做到這樣。
尊重學生的自尊心不僅僅是給他一個所謂的面子,就能避免很多教育事故的發生更多的是要給予寬容和鼓勵。如果那位老師對學生的人格有起碼的尊重,他一定不會當眾在一個小女孩的臉上打叉,給學生以人身侮辱。一個尊重學生的教師,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看問題。可見,大部分教育失誤,并不在方法不當,而在于愛心和尊重不夠。正如一位臺灣女作家所說:“所有的真愛基于一份尊重,沒有任何一個人有資格否認另一個人,每個人都有存在的價值。雖然我們有時很難不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別人,但是一顆尊重的心,可以避免我們錯得太多?!?
尊重學生的自尊和人格,這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愛心是有效教育的基礎,而尊重則是愛心的自然流露和必然表現形式。沒有尊重,教育就難以深入人心,取得應有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特爾曼曾對智商在135以上的1628名超常兒童的成才教育作了追蹤,30年后分析資料的結果表明:成就大小的明顯差別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其個性品質,且主要反映在兒童對自己所持的自尊程度上。
因此,教師想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除了應該尊重學生,更重要的還應該讓學生懂得自尊,幫助學生建立自尊。自尊是一種自我認識,是對自己價值的判斷,它意味著對自己的肯定和接受。自尊心強的人富有獨立性,在對自己持肯定態度的同時對他人往往也能接受和信任。這一類人性格開朗,善于表達和交際,人際關系良好,富于創新,對所做的事充滿信心,不畏挫折,不甘落后。這些優秀的心理品質,無疑會給學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提供一個良好的基礎。
但是我們應該如何做到尊重學生?
(1)尊重學生的人格
我們必須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人”來看待,孩子們更希望老師將自己當成平等的“成人”來看。這就要教師要正視他的存在,理解他的愿望,看到他的努力,贊賞他的成就,并鼓勵他敢于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為了維護自己的人格尊嚴,不去做有損于自己尊嚴的事。
某生是數學課代表,但是他進入初中后成績下滑,失去了學習的信心,在第一學期的期中考試中數學成績很不理想。班主任找他談話。他作為課代表成績卻考得不理想,以為老師會批評他。但是老師看出了他需要別人的安慰、別人的指導、別人給他的信心。于是這個班主任就從他的愛好籃球說起,問他籃球怎么打得這么好。這個學生回答說因為興趣,所以不管打多久都不覺得累,不管練習一個動作多少遍都不會覺得厭倦,而且還從電視上學習美國NBA球員的打球技巧。這個老師趁機告訴他,把他剛才所說話中的“籃球”都改為“學習”,那就是學習的方法,任何道理都是相通的。他說,老師是第一個贊成和鼓勵他踢球的老師,他一定會努力。半學期過后,他的成績有了明顯的進步,還跟這個老師經常開玩笑說:“學習就好比籃球,其實很簡單。”
這個例子說明,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尊重學生的愛好和特長,保持他們學習、生活的信心,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2)尊重學生的情感
學生的情感有時在我們成年人看來很不能理解,但是對學生來說卻是合理的。學生的情感世界本來與成人的世界就很不同。我們不能違背客觀規律地強求學生和我們想的一樣。做教師,就是要能夠變換角色,了解學生的喜怒哀樂,摸到學生情感變化的脈搏。一個教師曾講過如下案例。
案例精選
[描述]
以前,不知什么原因,我們班的差生有一個嗜好,那就是以三五成群地合伙欺負老師為樂。如果一個差生犯錯誤被老師逮到了,其他的學生就幫著該生做偽證,偽證被戳穿就合伙立即進行狡辯,狡辯不成就大哭不止……弄得大家以為他們受到了莫大的委屈。談起老師被他們欺負的經歷,他們個個眉飛色舞,津津樂道。開學第一天,我就與學生約法一章:互相保證不傷害對方。學生沒堅持兩天就舊病復發,開始欺負我了。我在尊重他們的基礎上與他們唇槍舌戰了整整四節課,才將欺負我的十個人的思想工作做通,但還有一個同學還在與我詭辯。我沒有吃午飯,連續作戰到下午四點,終于取得了勝利。從此以后,他們開始尊重我了,也開始聽我的話了,合伙欺負老師的現象也越來越少了。
[點評]
學生往往很重感情,你如果傷害了他,他就會遠離你。學生的感情是純潔的,不能隨意踐踏。教師如果都能夠尊重他們的感情,正確引導他們,你的教育就能成功。反之,你的教育就注定失敗。
(3)要尊重學生的需求
學生的需求表現在許多方面,學習上需要你的輔導,和同學發生矛盾需要你幫助解決,他的努力希望老師能夠看到,特別是學生需要得到老師的關注與愛……有很多時候,學習吃力的學生由于害怕老師而不敢問問題。我們應該千方百計營造出一種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沒有顧忌地提出問題。
(4)要尊重學生的創造
創新思維是學生最富生命力的思想火花,怎樣才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呢?在教育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和逆向思維,鼓勵學生與眾不同、標新立異和突發奇想,少對學生說“別”、“不要”,要欣賞學生的“淘氣”,不要把“聽話”作為優點來強化。很多心理學專家都指出,創造型的學生一般都是不順從、不馴服的。作為老師和家長,應該鼓勵學生提出與我們看法不同的意見。
學生將來的命運掌握在老師的手中。但愿我們的老師尊重學生、理解學生。
在這里需要加深理解尊重的內涵。
某雜志上題為《新課改中的精彩對白》如下案例子。
案例精選
[描述]
“高峰同學,請你把這段課文讀給大家聽一聽,好嗎?”一節公開課上,執教老師滿臉笑容地看著一個胖乎乎的男同學。
“老師,現在我不想讀!”小男孩不顧聽課老師在場,大膽地表達了自己的意愿。
“你有權保持沉默!”執教老師笑容依然,“我們會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賞你的精彩表現。”
果然,在后半節課中,這位學生主動請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讀獲得了聽課師生熱烈的掌聲?!浴缎抡n改中的精彩對白》
[點評]
尊重不等于讓學生隨心所欲。尊重學生,并不是說學生喜歡怎樣,教師就讓他怎樣,由著他們的性子來。尊重不是順從放縱,也不是簡單地給學生面子。學生的“不”并非都能像那節公開課上那樣迅速完美地找到答案,它需要我們老師更多地在課下單獨與學生溝通交流,打開學生的心結。而教育學生遵守規則,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更是尊重學生的更深層次表現。
所以,作為教師,在教育實踐中,更應該擦亮自己的窗子——眼睛和心靈的窗子,那樣,才會有更多束尊重的陽光從擦亮的窗子照進來,照進學生的心中,照亮他們成長的歷程。
6.愛學生是教師的天職
作為教師,每天都要和學生打交道。“親其師,才信其道”,只有讓學生喜歡你,從心里接納、佩服你,你的教育、教學效果才會更好。如果將教育學生比做雕刻一塊塊的璞玉,總結起來,教師一般抱著三種心態:一種是當做負擔,抱怨石料的質地不純正,工具用著不順手,最后的作品總是令人不滿意。另一種是當做一種糊口的職業,每天捧著良心過日子,覺得自己怎么做都是付出。還有一種,時刻拿著這塊玉把玩、端詳,找到最佳切入點下刀,最后感覺每塊雕刻后的玉都是自己一生唯一的作品,將愛和關心都傾注到作品上。完成以后就是自己的孩子,雖有瑕疵也是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