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我的岳父
- 感動的記憶
- 劉憲華
- 2398字
- 2023-12-05 11:29:29
2020年5月28日,一個老人-----我親愛的岳父趙秀昌,默默無聞地走了。
那個上午,上帝伸出雙手,捧一縷和煦的陽光,撒在他的身上,親切地撫摸著他的臉,張開大嘴親吻著他滿是皺紋的額,緊緊地擁抱著他。他似乎不甘心就這樣離開,伸出干廋如柴的手,拉著兒子景文的手,嘴張了張,可是沒說出最后一句話,上帝就把他帶走了。“爸爸啊,爸爸!爸爸啊,爸爸!”兒女的哭聲,他好像沒有聽到,上帝也好像沒有聽到,就這樣無情把他帶走了。走了,就這樣走了!
他是上帝帶來的,他帶著上帝的愛心,來到這個世界。94個春秋,他像老牛一樣耕耘,為兒女,為他人,心中唯獨沒有他自己。
他當了大半輩子生產隊長,榜樣是他最有力的號令。那個初夏,春玉米已經長出半腿高了,他領著人們去玉米地里耪地。崔屯河西村南有個古老的小石橋,橋南一道大堰,堰西有一塊地,地名叫大地,綠綠的玉米苗,帶著崔屯人的希望,旺盛地生長著。他舉起大鋤,像個移動的小山,站在大地的中間,站在莊稼人們的中間,輕聲地說:“都耪深一點,小心,別傷了苗。”瘦弱的他,又像一頭不服輸的豹子,鋤頭深深扎進泥土里,鋤把拉進懷里。這個時候,胃病犯了,他用鋤把頂著胸,頂著自己的肚子,頂著自己的胃。頂著,頂著,他咬著牙,汗水大滴大滴地滾到地上,滾到腳下的泥土里。終于熬過了撕心裂肺那一陣,他又挺起胸,甩開臂,邁開步,掄起鋤頭,拉動鋤把,翻開了一道道帶著香味的泥土。
在那個不開放的年代,他為崔屯辦起了第一個香油房,村北老碾房旁邊那間土房里,傳出了嘩啦啦炒芝麻的聲音。油房很簡陋,一口鐵鍋,鍋下的灶里點著柴禾,旺旺的火苗跳起來,攪拌芝麻的葫蘆轉起來,香味在屋子里飄起來。炒好的芝麻放進木質的榨油機里,精明的崔屯人摁著杠桿,流著滿臉的汗水,榨出香味撲鼻的油。從此,崔屯的上空彌漫著自從這個村子誕生以來從沒有過的沁人肺腑的清香。那個清晨,他站在香油房的門前,看著東方的太陽,瞇著眼笑。后來這個小小的油房里,竟然走出了寶連哥為代表的一代英才和企業家,他們成為最早給崔屯長臉爭氣的一代人。
在那個不開放的年代,他為崔屯建起了第一個軋棉花的廠子。那廠子就在趙景義現在大院靠街面的西房,每天人工軋棉機嘩啦啦地響著,滿屋子擠滿了笑聲,滿屋子堆滿了彈出的雪白的棉花和棉籽,滿屋子飛舞著長長短短的棉絮。從此“軋棉花了!”的叫聲響遍附近的大小村莊。陳虎勝的父親陳漢卿大爺就是那個時候接棉花的名人。提起陳漢卿,提起崔屯軋的好棉花,三鄉五里,無人不曉。后來,他又在這個大院里建起了崔屯第一個石棉加工廠。我只記得,那個中午,他蹲在那個門洞里,拿著那團軋好的石棉繩,嘴里飛著吐沫星子,眉色飛舞地給幾個村民滔滔不絕地講著,精瘦的臉上掛著一絲笑意。
在那個不開放的年代,鄉下剛剛通了電,他就領著崔屯人,建起了自己的面粉廠,面粉廠在村子西邊的老飼養棚靠北的三間土房里。合上電,糧食從電磨的上斗送進電磨機,雪白的面粉,金黃的豆面,土黃的玉米面,從下面的漏斗里流出來,流進鼓鼓的面袋里,流進崔屯人的心田里。從此,結束了崔屯人祖祖輩輩壓碾子,推石磨的歷史,從此,村北挨著葛風臺家的那個老碾房,黑天白日不停地吱嚀嚀的聲音沒有了,從此,村子里那幾個古老的石磨再沒有轉動過。
在那個不開放的年代,他帶領村民建起了崔屯第一個孵雞的暖房。走進熱騰騰的暖房,滿炕的雞蛋,滿炕的剛剛從蛋殼里鉆出來的小雞,讓人振奮,讓人驚喜,更讓人敬佩是聰明的崔屯人。小雞張開黃黃的小嘴,仰頭喳喳地叫著,就像一群剛剛出生的可愛的嬰兒。最初孵雞,要請技術人,后來跟著孵雞的崔屯人都成了技術人,他們可以自己孵,孵出小雞,成色竟然比請來的技術人孵的還要好。每年春后崔屯的小雞一筐筐賣往近處的村莊。“賣小雞了!賣小雞!崔屯的小雞!”崔屯人騎著自行車,滿載著整筐的小雞,奔走在土路上,奔走在炊煙繚繞的小村莊,站在大樹下,墻頭邊,挺著胸膛,大聲地自豪地喲喝著。那些歡蹦亂跳的小雞,喳喳地叫著唱著快樂的歌,走進了千家萬戶。
改革開放的春風還沒有吹來,農村已經有了春的氣息。他帶領村民建起了景縣第一個橡膠廠,橡膠廠就在村子老飼養院的院子里,最早的軋膠是燒煤,小青年們汗流浹背地推著最土的軋膠機,熏得漆黑的臉,滿鼻子的膠沫子。每天清晨最早的笑聲都是從那個院子里飛出。就是這個小小的橡膠廠,造就了崔屯以薛秀華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的業務員和成功的企業家。后來陳振起帶領村民建起了景縣第一個膠管廠-------華北橡膠廠。可以說沒有這個老人最早的建起的橡膠廠,可能就沒有華北橡膠廠的誕生。沒有華北橡膠廠可能就沒有現在聞名全國的景縣膠管企業。也不可能催生出那么多的景縣膠管企業家。
春天的腳步近了,這個老人應該是我們這片鄉村里第一個報春的人。春天來了,田野綠了,小河的冰融化了,鳥兒登上枝頭叫了。又是這個老人,建起景縣第一個私人養雞廠,他的養雞廠就是在現在趙景文住宅上,那片地方,是他帶著兒女們,用土車子,一車車,一銑銑,墊起來的,是多少個夜晚、多少個白天、多少汗水和辛酸換來的。主要的養雞人就是他的小女兒趙景花。這個時候還很少聽說有私人的廠子和企業。這個老人卻走出了第一步,縣委縣政府的領導感到驚奇,老百姓更覺得新鮮。于是景縣電視臺臺長馬云生,親自前來采訪,把他的照片和事跡刊登在衡水日報上。
再后來,他在村公路的西邊組織崔屯的幾個人合資建起了私人面粉廠。最年輕的合伙人趙成峰后來接管了這個廠子。老人又在那兒蓋起了自己的一片新房,養豬、賣煤,賣石子,賣灰板,還訂做了汽車加油灌,給過往的汽車加油,在新房的院子里,種植了自己的一大片果樹。趙成峰學著老人的樣子,也做起類似的生意,再后來成峰在那兒建起了自己制磚廠,成為崔屯的成功企業家。
他奮斗了一生。說不上成功者,但可以當之無愧地說:他是成功者的引路人。可以說,崔屯走向成功的一代又一代人,是踏著他瘦弱的肩膀走向了一個又一個美好的明天。
走進天堂的岳父,安息吧!!!
作者:劉憲華,寫于2020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