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15.建文帝的下落
書名: 大明:建文遺子,從白蓮教主開始作者名: 長安春雪本章字數: 2171字更新時間: 2023-01-25 09:35:15
眾人都明白,這主兒費盡心思的先揚后抑,必定還有厲害的后手,絕不會僅僅指責太子失職那么簡單。
朱高煦哪管眾人的目光。
他早已想好了接下來的說辭,挺起胸膛大聲:“漕河出了問題,說派人去查,說的輕巧,派誰去呀?怎么查實啊……”
“若真查出有人蓄意破壞,欽差該怎么辦啊?是臨機處置啊,還是把賊人都抓住扭送京城啊……”
“這提前沒個章程,沒個算計可不成啊!”
朱高熾聽了,腰不免弓的更狠了。
他本就身體肥胖,腿腳也不利索,這么一彎腰,身子非常不舒服,壓的腿也難受,喘氣又費勁,所以臉憋的通紅。
朱高煦繼續大聲說:“我這次隨皇上巡視了這一圈,我軍各衛備戰備的都不賴,士氣也很高……”
“這樣的大軍帶出去,保管打勝仗,但大軍在外征戰怕什么?”
“最怕的就是后援斷絕,糧草短缺……”
“江南的后援軍糧往北運,全靠這條漕河,漕河有問題,提前暴漏出來也是好事……”
“若是在大軍北征時漕河癱瘓了,那幾十萬大軍就不戰自潰了,想一想若在茫茫草原上斷了糧,我這脊梁骨都發麻。”
說完,朱高煦得意的掃視了一圈,然后才低下頭。
朱高煦的話恰好觸動了朱棣。
自從永樂十九年年初胡濙歸來之后,朱棣已經謀劃北征將近一年了。
京中各營和北境各衛早已開始整軍備戰。
朱棣也召集兵部堂官和軍中將領們反復商討過不知多少次了,進軍路線,行軍序列,左右呼應,前后策應,前后方軍情通報,糧草補給,各種狀況都已反復議過。
其他的朱棣都已心里有數,只是這后援供應這一塊,朱棣有些沒底。
此前他主要顧慮的是從京城到草原的路線。
茫茫千里草原,蒙古人的游騎兵指不定會在哪里對自己的糧道下手,所以朱棣在糧道護衛上尤其用心。
但今天的事讓朱棣意識到,后援短缺未必就一定發生在草原上。
在糧食從京城起運前,糧食還得先從江南運到京城。
這從南到北的漕河,不管哪一段出了紕漏,糧食都到不了京城,也就到不了草原上自己軍中的將士嘴里。
朱棣陰著臉,一字一頓的說:“老二的話,正是朕想說的……”
“這條漕河,不僅關系到京城和直隸百姓的民生,更關系到軍中的糧餉供應,關系到北征的成敗……”
“誰若在此事上疏忽了,就是朕的敵人,朕絕不能容他。”
看著下面低著頭的兒子們和臣子們,朱棣聲音越發冷峻:“朕知道很多人反對朕北征……”
“什么勞民傷財,什么勞師糜餉,什么夫妻離散家破人亡,朕聽了沒有一百遍也有八十遍了,都是廢話……”
“等蒙古人又打過來了,等兵臨城下了,朝廷被動出兵,那就不勞民傷財了?就不妻離子散家破人亡了?”
朱棣口中的北征理由其實半真半假,但他北征的決心是堅定的,誰敢阻攔他北征,誰就是他的仇敵,這句話也不是危言聳聽。
永樂十二年北征,朱棣率軍大獲全勝,瓦剌受到重創,大明北邊的威脅基本解除,朱棣自那以后便熄了北征的心思。
但事情在今年年初發生了轉變,永樂十九年年初,胡濙返京,帶回了一個令朱棣無比震驚的消息:建文帝有可能逃到了漠北。
胡濙從永樂五年開始秘密尋找建文帝,找了十多年,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踏遍了大明的山山水水。
關于建文帝的下落,沒有人比胡濙的說法更有權威性了。
正是胡濙這條情報,才讓朱棣下定決心在時隔八年之后,再度北征。
朱棣發作一通后,大殿內再度陷入了沉寂,沒有人敢吭聲。
更確切的說,是沒人敢站出來觸霉頭。
朱棣看著眾人,冷聲說:“怎么,都沒話了?”
朱高煦剛想說話,身后的楊榮突然開口了:“陛下,臣有話說……”
“這軍報只是漕運總兵陳瑄一面之詞,里面含糊之處甚多,陳瑄署理河務多年,漕河上各段的情形爛熟于胸……”
“這次雖然事起倉促,但陳瑄斷不至于連河堤絕潰的具體原因也搞不清楚……”
“所以臣贊同派出欽差前往查訪,太子的辦法,雖然是常規之法,卻是切實可行。”
楊榮沒有直接為太子說話,而是將矛盾的焦點從北征轉移回到了加急軍報上。
他的話雖然委婉,但朱棣也聽懂了:熟悉河務的陳瑄在奏本里沒說的話,是不敢說?還是根本就不能說?這很值得玩味。
其他幾位大學士,包括幾位尚書夏原吉、蹇義、吳中、方賓、金純,都是久歷宦海的老狐貍,早就看出來這些問題,只是礙于太子,怕朱棣責備朱高熾思慮不周,才都緘口不言。
此刻既然楊榮點破了,便也沒了顧忌,楊士奇站出來說:“陳瑄的漕運總兵衙門在淮安,而此次絕潰的地點在揚州附近……”
“陳瑄得知消息后也必是匆忙趕到揚州,一時來不及細查,一些捕風捉影的線索因時間倉促不及反復核實也是有的……”
“或者事關重大,有些事在奏本里無法明言,這種可能也是有的。”
朱棣剛才急怒攻心,有些事未及細想,聽楊士奇這么一說,他也回過味來了。
他是何等精明的人,自然聽出了楊士奇的弦外之音,皺眉冷聲問:“你說清楚,什么叫捕風捉影,什么叫來不及反復核實啊?”
楊士奇猶豫了下,斟酌這說道:“陛下只要靜心細思,自然就明白了。”
朱棣猛的敲了敲奏本,不悅的說:“細思?怎么細思?”
“吞吞吐吐遮遮掩掩,你說話能不能說清楚了?”
“捕的什么風啊?哪來的風?”
“陳瑄辦老了河務的,到底是怎么回事,他難道不是一眼就看明白了?為什么要反復核實啊?”
楊士奇猶豫了下,字斟句酌的說道:“臣身為內閣學士,職責只是備陛下顧問,有些情由,還須陛下圣心獨運,英明睿斷。”
這話翻譯成市井大白話就是:我楊士奇身為內閣學士,只負責顧問,有些事還得你自己琢磨去。
這些推搪卸責的話,若是從老官痞嘴里說出來,那是再正常不過了,但從楊士奇嘴里說出,那真如同公雞下蛋,實在是難得一見的稀罕物。
“你這是跟朕說話?”朱棣拍案大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