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章 商鞅變法

公叔痤舉薦公孫鞅

周顯王七年(前362),時年二十一歲的秦孝公即位。他目睹東邊強國林立,秦國不斷喪師失地,有志改變這被動的局面。于是在即位之初,他就張貼了求賢法令。法令上說:“當年我先祖秦穆公修德行武,幫助晉國平息內亂,西卻諸戎,拓地千里。天子都派人祝賀,封穆公為霸主。后來國內政治出現一些波折,導致三晉欺凌,搶走我先君大片國土,恥辱已極。我父親獻公即位后,開始奮發圖強,把國都移到櫟陽,致力于東伐,報仇雪恨,頗有戰績。可惜志向還未全部實現,就去世了。寡人即位,常常想到父親的遺愿,悲痛萬分。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助寡人達成先君遺愿者,我將給予厚賞,裂土加封。”

正在魏國的公孫鞅聽到這個消息,當即打點行裝,奔赴秦國。

公孫鞅,出身衛國公室,所以被稱為公孫鞅,或者衛鞅。他從小就熱愛申不害的“刑名之學”。刑名,亦作形名。形,指萬物之形;名,指言論。這個學說的特點是循名責實,考察一個人,不看你說了什么,而看你做了什么。做得好有賞,做不好就重罰。同時抬高君主,貶抑大臣,呼吁中央集權。公孫鞅覺得這套理論有助于富國強兵,但衛國太小,難以運用,于是去了當時風頭最盛的魏國,投奔魏相公叔痤(Cuó)。

公叔痤很快就發現了公孫鞅的才華,但還沒來得及向魏惠王隆重推薦,就生了重病。魏惠王去看望他,問:“您的病萬一惡化,國家怎么辦?誰來幫我?”公叔痤說:“我有個門客叫衛鞅,雖然年輕,卻是天下奇才,愿您拜他為相,事事聽他的,國家一定強盛。”

魏惠王默然,感覺公叔痤可能病糊涂了。公叔痤看出來了,說:“您如果實在不肯用衛鞅,一定要殺了他,別讓他出境,否則一定會成為魏國的禍患。”魏惠王說:“好,我聽您的。”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立刻緊急召見衛鞅,把剛才的事說了一遍:“對不起,我是魏國丞相,不能因為我們的私人情誼,而不顧國家安危。所以我先為國君考慮,再告訴你。我不忍見你被殺,你趕緊逃吧。”衛鞅松了口氣:“國君不能聽您的建議用我為丞相,又怎么會聽您的建議殺我?”

衛鞅猜得很準,魏惠王辭別公叔痤后,對左右說:“公叔痤的病,好不了了,腦子完全糊涂了。唉,竟然讓我對衛鞅言聽計從,衛鞅算哪根蔥?這倒也罷了,我沒答應,他馬上又勸我殺了衛鞅,真是不知所謂。”

公叔痤很快就死了,衛鞅失去靠山,正好這時,秦孝公張榜求賢。

商鞅變法

衛鞅到了秦國,想辦法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順利見到了孝公,向孝公兜售刑名之學、富國強兵之術。孝公大喜,當即重用衛鞅,讓他主持變法。

消息傳出去,秦國上下都不樂意,議論紛紛。衛鞅為了堅定秦孝公的意志,對秦孝公說:“老百姓愚蠢,眼光短淺,只知道快樂享受成果,不理解深謀遠慮的艱難。想做大事,絕對不能跟他們商量,否則永遠一事無成。人世間那些有著無上德行的人,永遠無法被俗世理解;能成大事業的人,從來就是公眾的死敵。所以圣人做事,只要可以強國,就不會拘泥于成規,不在乎愚民的評價。”

大臣甘龍說:“我不同意。我覺得依據故俗來治理國家,百姓才覺得舒坦,國家才能安定。”

衛鞅說:“庸人往往安于故俗,一般的學者也滿腦子成規,讓這兩種人治理國家,國家可能還能勉強維持,但要想國家強盛,就不可能了。有智慧的人創造法律,愚蠢的人固守舊法;賢良的人創造新禮,愚蠢的人則對舊禮一絲都不敢違背。這類人,對國家有什么用處?”

秦孝公最后拍板:“我贊同衛鞅,就這么定了,變法!”任衛鞅為左庶長,全面制定新法。規定百姓重新登記戶籍,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有義務互相救助。一家犯了罪,其他家有義務舉報,若不舉報,與犯法者同罪。舉報一個壞人,相當于在戰場上斬了一個敵人,賜爵位一級,享受相應的待遇;不舉報,就等于在戰場上投降了敵人,本人被斬首,妻子兒女沒入官府為奴。上陣殺敵有賞,私自斗毆者,依情節輕重課以相應處罰。鼓勵耕織,給國家繳納谷物和布匹多的家庭,一律免除賦稅和徭役、兵役;不事耕織,卻一心想靠手工業、經商維生的人,一旦交不上稅,就全部被逮捕,妻子兒女充公。君主的宗室親戚,雖然出身高貴,但若沒有軍功,全部從宗室中除名。確定各種爵位的等級,把相應的待遇比如田宅、奴仆、衣服等數目一一注明,有功者才能享受。無功者即便家里有點錢,也不能張揚,不許尋求任何榮譽。

南門立木

法令制定好之后,還沒有公布,衛鞅擔心老百姓不相信自己推行新法的決心,讓人將一根三丈長的木頭豎立在國都南門,宣布說:“有能把這根木頭移到北門者,就可以得到十金作為賞賜。”百姓面面相覷,只是圍觀,沒人動手。衛鞅又宣布:“愿意做的,給五十金。”有一個人動心了,他想,就算最后不兌現,也花不了多少力氣,當即上前把木頭扛到了北門。令他驚喜的是,他果然得到了五十金,成了富人。

現場立刻騷動起來,無數人頓足捶胸,后悔剛才沒有行動。法令頒布后,百姓也明白了,對新法的每個條款都不能輕忽,這不是鬧著玩的。按照上面說的做,有功可以得賞,有罪必然逃不掉處罰。

02

【讀史點評】

司馬光說:信用,是國君的法寶。沒有信用,無法讓百姓悅服。所以古代的賢良國君,不欺騙四方的百姓。那些昏庸的國君則相反,對百姓沒有一句真話,所做的承諾從不兌現,只靠暴力壓制,茍延統治。司馬遷評價商鞅天性刻薄寡恩,不過商鞅處在戰國相互攻伐的叢林時代,人人都不以欺詐為恥,商鞅卻依舊不敢拋棄信義治理國家,何況那些處在四海升平之時的君主呢?

新法頒布一年后,有上千名秦國老百姓云集到國都哭訴,說新法不合適、不方便。這時秦孝公的太子也正好犯了法,衛鞅決定拿他開刀,殺雞儆猴。他說:“法令被非議,都是因為上面的人不當回事。太子是秦國未來的國君,不可能用刑,但他做了壞事,跟他的老師教育不當有關。我宣布,將其老師公子虔和公孫賈逮捕,一個施予劓刑,一個在臉上刺字。”老百姓一聽,嚇得作鳥獸散:“連太子的老師都這樣,我們哪敢說三道四?”從此秦國再也沒有一個人敢非議新法。

新法施行十年后,開始見效,秦國路不拾遺,山無盜賊,那些以前抱怨新法不好的,又紛紛跑到都城,盛贊新法很好。衛鞅說:“你們這些家伙,政策好不好,有你們說話的份嗎?你們啊,就是一些擾亂教化的賤民。來人,全部給我抓起來,流放邊郡。”

百姓恍然大悟,原來就算是夸獎新法,自己也是沒有資格的。從此以后,再也沒人敢議論法令的是非了。秦孝公很滿意,賜衛鞅爵位為大良造,這是秦國二十等爵位中的第十六級,非常尊貴。衛鞅也懂得回報,既然調動了秦國百姓打仗殺人的熱情,當然要檢驗一下效果,他開始對外接二連三地發動戰爭。首先要打的就是擋住了秦國東進道路的魏國。周顯王十七年(前352),衛鞅帶兵攻占了魏國的固陽,牛刀小試,獲得成功。

有了這個戰果,衛鞅在國內變法的信心更大了。他在咸陽選了一塊地方修筑宮闕,然后秦國遷都咸陽。遷都咸陽后,秦國第二次變法又敦促國中百姓,在十七歲后,父子、兄弟不許同宅居住,必須分家;將小鄉村整合起來,設立縣邑;敦促鼓勵百姓開墾荒地,明確田界;統一度量衡,不許和官方頒布的標準有差別;重新制定了征收賦稅的方法。

兵不厭詐

不久之后,魏國和齊國發生戰爭,齊國孫臏出奇計,大破魏軍于馬陵,斬魏國大將龐涓,俘虜魏惠王的太子申。衛鞅當機立斷,勸秦孝公:“魏國和秦國的關系,就像人有腹心之疾,不是秦滅掉魏,就是魏滅掉秦,不可能‘雙贏’。為什么?魏國國都安邑和我們秦國以黃河為界,其東皆崇山峻嶺,山嶺以東,也還是魏國的地盤。這地勢太好了,意味著它進退兩便。好的時候,可以向西侵略我們秦國;差的時候,還可以向東發展。如今秦國靠著您的圣明,國家逐漸富強;而魏國卻在最近兩年,連續被齊國擊敗。這是上天賜予的好時機,不要放過。它打不過我們,必然放棄山嶺以西,向東遷徙。這樣我們秦國就有了黃河和山嶺兩重保障,諸侯要打進來很難,我們退可守,進可攻,這是帝王的大業啊。”

秦孝公大喜,當即讓衛鞅率兵伐魏。魏國則派公子卬率兵迎擊。兩軍相遇,衛鞅看魏國軍隊頗為精銳,不敢硬攻,就給公子卬寫了一封信,說:“當年我在魏國的時候,和您有很深厚的交情。現在你我都為各自的國家帶兵,難道我們忍心互相殺戮嗎?依我看,不如咱們兩人見個面,盟誓講和,然后舉杯痛飲,共話平生,這樣對兩國的百姓都是利好,您看如何?”

公子卬憨憨的,竟然信以為真,當即回信,由衛鞅定地點。衛鞅說:“如果你信得過我的話,就來我的大營吧。”公子卬毫不猶豫,一口答應。

兩人如期見面,衛鞅宣布首先盟誓,公子卬十分高興。之后開始暢飲,但酒還沒喝兩杯,衛鞅安排提前埋伏的甲士沖出來,很利索地把公子卬的臉按在幾案上,兩手反剪,捆個結實。公子卬大驚失色:“衛鞅,不是說好了講和嗎,怎么能出爾反爾,還搞這種陰謀?”衛鞅嘿嘿笑道:“兵不厭詐,你真是蠢。魏王拜你為將,也是有眼無珠。你們君臣,蠢到了一塊兒。來人,傳令下去,立刻襲擊魏軍。”

魏國軍隊毫無防備,大敗。魏惠王大驚失色,連年兵敗,無力再戰,只能請求和談,愿意獻河西之地,放棄安邑,遷都大梁,悔恨道:“怪我蠢,當初沒有聽從公叔痤的勸告。”

孝公大喜,把商於一帶的十五個城邑封給衛鞅,從此之后,衛鞅也算一方小諸侯,號為商君,大家也叫他商鞅。

五馬分尸

不久之后,秦孝公死了,秦惠文王即位。當年被商鞅處罰過的公子虔一伙,立刻告發商鞅謀反。秦惠文王也不喜歡商鞅,下令逮捕。商鞅逃到魏國去,魏國人對商鞅恨之入骨,當然不會接受,把他趕回了秦國。商鞅只好帶著心腹,跑回自己的封地,發當地兵進攻秦國的鄭縣,想擴大地盤,再作打算。秦兵反擊,俘獲了商鞅。秦惠文王下令,將商鞅五馬分尸,尸體還被示眾,并夷滅全族。

當初商鞅剛做秦國丞相的時候,用法嚴酷,曾經在渭水邊審訊處決囚犯,血液把渭水都染紅了。他做了十年的丞相,秦國老百姓沒有不恨他的。有個叫趙良的人曾經拜見商鞅,商鞅問他:“你看我治理秦國,和秦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丞相百里奚相比,誰更賢良?”趙良說:“一千人的唯唯諾諾,不如一個人敢說真話。在下能否說幾句真話?即使您不愛聽,也請恕罪,如何?”

商鞅說:“請說吧,我保證不加罪。”

趙良說:“百里奚,原先是楚國的鄉巴佬。秦穆公聽說他賢良,就用五張公羊皮把他贖了,請到秦國,封為上大夫,拜為丞相,尊貴無比。百里奚做丞相六七年,曾和晉國一起伐鄭,三次置換晉國君主,一次救援楚國的危難。他平時出去,即使勞累也不坐安車(古人的車一般都是站著乘的,只有安車可以坐下乘),即使夏天也不張車蓋。在國內出行,身邊不帶保鏢,不持兵器。他死之后,秦國男女如喪考妣,兒童都不忍唱歌,舂米的人也沒心思叫號子。而您呢,是靠寵臣景監得見國君的。執政的過程中,欺凌公室貴戚,殘酷對待百姓。公子虔被您處刑毀容后,已經八年不敢出門,他對您的怨恨,可想而知。您又殺了祝歡,黥了公孫賈,他們都不是好惹的。《詩經》上說:‘得人心者會日漸興旺,失人心者必日漸崩亡。’您自己也知道,所以每次出門,都陣勢浩大,后車絡繹不絕,載著一車一車的甲士保護。這還不夠,您還安排大力士作為車右,緊坐在您身邊。兩隊精心選拔的銳卒,持矛操戟,跟在您車兩邊奔跑,隨時警惕周圍動靜。沒有這些保護措施,您根本不敢出門。《尚書》上說:‘依仗德行者昌大,依仗權力者滅亡。’您的諸種舉措,沒有一項和德行有關,依在下看,您現在表面上還很風光,其實危如朝露。您卻毫不悔悟,依舊趾高氣揚,貪戀封地,死死不肯放松權力。一旦現在的秦王駕崩,秦國想要殺死您的,難道會少嗎?”

商鞅不屑一顧:“行了行了,閉嘴吧,你懂什么?”

這次談話之后五個月,商鞅被殺。

【讀史點評】

商鞅是個矛盾的人物,古往今來,不同的人對他的評價不一樣。有的說他偉大,有的說他可恥、可悲。司馬遷曾評價說,商鞅天性殘酷刻薄,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他當初游說秦孝公,試了三次,每次說的都是不同的施政手段,直到孝公接受為止。可見他求仕進,本來就沒有什么政治理想,只是為了富貴。既然沒有操守,自然什么都干得出來。所以在戰場上,他會欺騙老朋友公子卬,但這么做,雖然能得一時之利,人格卻已喪失。他的悲慘結局,很難說不是報應。

史書上寫到商鞅的新法實施十年后,秦國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山無盜賊,家給人足,但這些記載,和近幾十年諸多出土的秦簡并不相同。從秦簡來看,秦國社會很不太平,各種犯罪層出不窮,比如偷越國境逃亡、冒充秦國官員詐騙、強奸殺人、盜墓挖墳之類,觸目驚心。本文中趙良也提到百姓因新法殘酷,對商鞅恨之入骨,如果真有所謂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百姓應該很景仰商鞅才對。可知所謂“家給人足”之類的記載,有一定的片面性,也許當初秦國的史料,就是在商鞅的指導下炮制的,后由于秦始皇焚書坑儒,燒掉了其他史書,導致關于商鞅新法效果的記載,有著濃烈的官方宣傳特色。史書上還記載荀子曾經去秦國考察,對秦國的社會印象比較好,又怎么理解呢?我的看法是,作為當時久負盛名的大儒,荀子的考察沒準得到了秦國官方的隆重接待,那么考察的路線能不能由荀子自己做主,就不好說了。秦國政府完全可能讓荀子看到想讓他看到的,不是嗎?

當然,由于商鞅的新法摧毀貴族,在一定程度上削平了貧富差距,對一部分本來就很窮的人是有利的;此外,秦國獎勵戰功的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為平民的上升開辟了通道,這些人應該會喜歡商鞅。但這些人的喜歡,改變不了經濟規律和政治規律,秦國依舊沒有什么吸引力,在秦國的擴張戰爭中,每征服一個地方,當地百姓都逃往更東方的地區,不想當秦國人,就是明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源县| 云和县| 漯河市| 察隅县| 合肥市| 金川县| 三穗县| 大厂| 左权县| 南安市| 宁阳县| 来宾市| 汉阴县| 称多县| 镇原县| 贵港市| 乐昌市| 昌图县| 永春县| 专栏| 镇安县| 阜新市| 中西区| 读书| 河源市| 武强县| 雅安市| 云梦县| 涿州市| 嵊州市| 文安县| 绥阳县| 温宿县| 漠河县| 曲水县| 高唐县| 壤塘县| 泸水县| 且末县| 桦川县| 永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