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話本
書名: 一品奸商作者名: 盛京滄海本章字數(shù): 2016字更新時間: 2023-02-26 19:00:00
吳縣與長洲都是蘇州府的附郭縣,葑門便處于長洲縣治下。這一帶沒人不知道風(fēng)流才子馮夢龍。
馮大才子和當(dāng)年的歸有光一樣,也是出身世家,從小便熟讀四書五經(jīng),過目能頌,且酷嗜經(jīng)學(xué)。但考運也如歸有光,在青年時高中秀才,后來就止步于此,一直未能中舉。有人說他不中舉的原因是旁騖太多,什么詩詞、戲曲、小說、民歌都廣有涉獵。而他屢試不第之后,便漸漸地把副業(yè)轉(zhuǎn)做了主業(yè),大量的時間精力用在搜集民間話本、曲譜上,倒也卓然而立,自成一家。
經(jīng)年累月,馮大才子成了馮老才子,名氣越來越大,讀書仕進的心思也越來越淡,如今就在葑門里老宅居住,每日曲賦自娛,悠游物外。
鄧鼎城顯然也是知道馮夢龍的,見鄧源提到這位老才子,微微皺眉:“你認識馮老先生?”
鄧源笑道:“未曾見過,但是久仰大名。今日路過,我想去拜訪一下。”
鄧鼎城道:“既然久仰其名,那你該知道,馮老先生頗務(wù)雜學(xué)。”
意思很明顯了,鄧鼎城希望鄧源讀書應(yīng)考,可不想這個大有前途的兒子學(xué)馮夢龍,做個空有虛名的“才子”。
鄧源一笑:“孩兒省得,只是仰慕馮老先生的學(xué)問,作為后學(xué)末進,也該拜見一下蘇州文壇前輩。”
響鼓不用重錘敲,鄧源自然聽得出鄧鼎城的言外之意。但高人在邇,豈可交臂而失之?
鄧鼎城便點點頭:“那你去吧,我就不跟著了。”又問:“身上帶銀子沒有?”
鄧源回了一句“帶了”,便讓車夫停了馬車,自己下車打聽馮老才子的住處去了。
鄧鼎城無奈地看著兒子的背影,良久才讓車夫起步。他自問閱人無數(shù),這幾個月暗中觀察,也算基本摸清了鄧源的性情。但真正接觸下來,才發(fā)現(xiàn)自己并未真正看透這個兒子。
鄧源在街邊尋了個紙墨店,買了一盒精品湖筆,順口問道:“老板,可知道馮夢龍老先生的住處?”
店主很熱情,走出店外為鄧源指了方向,鄧源很快便找到了那處破舊的小院子。
院門虛掩著,門上黑漆剝落,也不知多少年沒有涂刷過。墻上的白堊也被雨水沖刷得斑斑駁駁,露出里面的泥坯。
鄧源心里嘆息一回,拍響了門環(huán)。
無人應(yīng)門。
鄧源側(cè)耳一聽,院中有人,而且有女子歌吟聲傳出。心下很是好奇,厚著臉皮推開門,一只腳買進門檻,小心翼翼地喊道:“家里有人么?”
終于有人回應(yīng)了。
“找誰?”是一個年老男子的聲音。
應(yīng)該是馮夢龍本人吧?鄧源心里激動起來,又要見到一位歷史名人了!他深吸一口氣,朗聲道:“后學(xué)鄧源,請見馮老先生。”
歌聲停下,然后“吱嘎”一聲,廂房的門被打開,一名斜披著長衫的老者走到院中,歪著腦袋問道:“閣下貴姓?”
鄧源一愣,飛快地掃了這老者一眼。只見他五十多歲的年紀,中等身材,須發(fā)花白,沒有戴冠,頭發(fā)在腦頂簡單地挽了個髻,用一支禿筆做發(fā)簪斜插在那里。斜披著的長衫下,穿著一件洗得發(fā)白的中衣,腳上趿拉著舊布鞋,總而言之十分符合鄧源對落魄名士的想象。唯有一雙眼睛炯炯有神,閃動著明亮的光芒,正好奇地打量著鄧源。
鄧源笑笑,趕忙上前深深一揖:“后學(xué)鄧源,晉省人,今日特來拜訪馮老先生。”
那老者嚇了一跳,回禮道:“我就是馮夢龍,可不敢當(dāng)此大禮。你先生有何貴干?”
鄧源眨眨眼,有何貴干?好像也沒什么正事,便說:“晚生仰慕老先生,今日來是為了一瞻老先生風(fēng)采。”
馮夢龍有些哭笑不得:“我一個秋風(fēng)鈍秀才,仰慕我什么?”但來者便是客,只得招呼鄧源到客廳坐下。
這間客廳與方才黑虎堂的正堂便有云泥之別。窄窄巴巴一丈多見方,擺著破舊的桌椅,地面是坑坑洼洼的青磚,只有墻上的字畫顯出主人家深厚的學(xué)養(yǎng)底蘊。
二人分賓主坐下,鄧源主動說:“晚生住在昆山,與歸假庵老先生是鄰居。”假庵,是歸昌世的號。
馮夢龍恍然:“是文休的高鄰,怪不得知道我這個糟老頭子。”文休,是歸昌世的字。
兩人相視一笑,多少緩解了一些初見的尷尬。有個共同認識的中間人,這關(guān)系就好拉近了。
馮夢龍忽然一撫掌:“上個月文休來信,提到了六月初一那件事,雨寧侄女兒遇險獲救,救人的小哥好像就叫鄧源。莫非···”
鄧源臉一紅,微微躬身:“便是晚生了。但談不上救人,只是恰好遇到雨寧···”
馮夢龍“嗨”了一聲:“原來不是外人!”
鄧源一怔,什么叫“不是外人”?難道還是內(nèi)人不成?他有些好奇歸昌世給馮夢龍的信里是怎么說自己的,又不好意思直接問,想了想,扭捏地說:“晚生其實沒出什么力,歸老伯許是有些夸大了。”
馮夢龍笑道:“古道熱腸,功成不居,文休便很是贊許你這一點。但做了好事豈能為人所隱?老夫生平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實不相瞞,近來在編撰的一部故事,已經(jīng)把你們這段經(jīng)歷糅進去了。”
鄧源幾乎跳起來:“什么?”
馮夢龍捻著胡須:“把你的義舉寫到故事里了,怎么,不妥么?放心,真實姓名自然是要隱去的,來龍去脈也做了修飾,即便昆山本地人不易對號入座,主要是為圣人廣宣教化之德。”
鄧源期期艾艾地問道:“不知···是個什么故事?”他是萬沒料到馮老先生下手這么快,萬一真寫個“鄧大官人勇救歸小姐”什么的,自己豈不要羞死?再想遠一點,如果這個故事被載入《醒世恒言》之類的,自己不就走進歷史了?四百年后的人看到的話本小說里,居然有我鄧源的影子?
想一想,就覺得天旋地轉(zh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