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孩子的心(精裝版)
- 樊登
- 1855字
- 2023-01-11 14:25:46
自序 別以教育的名義傷害孩子
我有個朋友是一位知性女士,平時聊天溫文爾雅,對藝術、設計和哲學都有所涉獵,看起來應該是沒有煩惱的中產階級。但有一天,她突然在微信群里求救,說輔導孩子寫作業氣得心臟已經不好了。她忍不住發脾氣,孩子哭,老公生氣,她自己也難過。她說:"家教類的書沒少看,為什么一到輔導作業就不行了呢?"我問她:"你父母是不是在學習方面對你非常嚴厲?"她說:"是啊,我爸爸那時候很兇,經常把我罵哭。"我說:"所以,你明白了嗎?孩子沒有學會知識,更需要冷靜和好奇地探索。孩子80%的精力都用來對付父母的壞脾氣了,整天擔心被父母罵,怎么可能專心學習?再這樣罵下去,恐怕孩子這輩子都學不好了。你想想剛學開車的時候,旁邊有個人一直罵你,你能學好嗎?""可是,"她說,"我為什么就是忍不住發火呢?明顯有一股無名火在向上躥,按不住啊!""知道卡爾·古斯塔夫·榮格嗎?"我說,"榮格說,當你的潛意識無法進入你的意識時,它就是你的命運!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無緣無故的事情,當你認為那是沒辦法壓制的無名火時,正是你的潛意識在控制你。我知道你的父母一定對你很兇,所以當情景再現,你看到孩子學習困難時,當時的痛苦、屈辱和憤怒就都涌現出來了。而這次,你不想再做個受害者。你希望讓人知道這不是你的錯。所以,你會說'我跟你講過多少次了''你為什么總是記不住'這樣的話。這些話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推卸責任、劃清界限!因為你還是當年那個沒有長大的8歲小女孩!"
我想這不是我這個朋友一個人的故事,幾乎在每一個家長群里,每天都在上演著和孩子相愛相殺的故事。家長們很委屈、很無助,但是決不放棄繼續用錯誤的方法"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孩子們很可憐,但他們在不斷地適應這些奇怪的家長,適應的方式就是"成為考試機器""在內心排斥學習""長大后成為一個平庸的人"。是的,這是孩子用他們一生的平庸和沒有安全感向父母們證明——你們當年錯了!你可以讓我考上大學,但你無法讓我愛上探索;你可以讓我出國留學,但你無法讓我為自己負責;你可以讓我找個對象,但你無法讓我享受生活。
人是群居動物,所以當你看到周圍的人都在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如果不做,就會很恐慌。有時,即便明知道是錯的,也不得不嘗試一下。很多家長可以扛到孩子幼兒園畢業,不給孩子報幼小銜接什么的。但是,到了一年級,家長群里開始團購各種課程的時候,他們就不淡定了,尤其是有人說:"一年級的時候很關鍵,最重要的是幫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成這種習慣的辦法是:"陪他寫作業!"我真的不知道這些流行的、帶來焦慮的錯誤方法是誰總結出來的,他讀了哪本書,有什么理論依據。當家長因為太喜歡參與而陪孩子寫作業的時候,孩子的習慣真的就養成了,只不過這個習慣是"寫作業需要家長陪"。
教育孩子是一個復雜的體系,而不是由一個又一個年級、一門又一門功課組成的簡單體系。而現在教育出現的問題就是把復雜系統的問題用簡單系統的方法解決。如果認為孩子既要語文好、數學好、英語好、計算機好,又要跳繩好,那么你很有可能等來一個瘋了的高考狀元。孩子不是用各門功課的成績拼湊出來的,孩子是一個生命體!這個生命體有他的思維方式,有他的判斷標準,有他的夢想和追求。這些東西如果有了,并且是健康的,他為什么會不愿意學習語文、數學、英語、跳繩呢?而且,他總有一天要離開學校,脫離排名和成績。沒有這些內在動力,你怎么保證他不會混吃等死?
家長們大都更愿意學習和理解能夠看到并熟悉的東西:考試和競爭。有人告訴家長要學習"復雜"體系,學會情感引導,學會發掘和面對自己的潛意識……大多數家長會望而卻步。很多家長寧肯選擇"反正我盡到父母的責任了",那么父母盡到了教育孩子的責任,還是盡到了傷害孩子的責任?父母是最愛孩子的人,但同時也是對孩子傷害最大的人,歷來如此。唯一的破解之道,是父母成為終身學習者。教育方法沒有一勞永逸的,父母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步。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向孩子展示出了自己的決心和學習的樂趣。父母的自尊水平上升,就不容易拿孩子出氣,進而孩子的自尊水平提升,就會有更高的自律水平。一個家庭就是這樣從惡性循環進入良性循環的。我見過太多這樣的案例,所以,要有信心。
曾經有一個太原的書友告訴我,有一天早上,她開車送孩子上學,路上車里播放著我講的《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時,6歲的小男孩要求媽媽靠邊停車。媽媽以為出了什么事,趕緊找地兒停車。孩子從后排爬過來,摟著她親了一下,說:"媽媽,幸虧你加入了樊登讀書!"這位書友跟我說這件事時眼里閃著淚光,就像我此刻跟你訴說時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