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樣的愛值得勇敢一次
- 沈奕斐
- 3828字
- 2023-01-10 16:56:32
導言
改變對愛情的認知,才能經營好愛情
在網絡上,情感博主可能是門檻最低的一種“專家身份”。如果你情感順利,可以分享成功的經驗;如果你失戀或者離婚了,可以分享失敗的經驗;甚至你沒有任何經驗,都可以分享一些雞湯。但是,這樣的經驗和雞湯喝多了,很可能反倒讓你更難走進一段長久而美好的愛情。
作為一個長期研究社會性別、家庭社會學和情感社會學的學者,我常常會被網絡上的雞湯“毒”到,比如“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愛你的人一定會秒回”“不要靠近男人,否則你會變得不幸”……這些雞湯通常都是拿個人的經驗談表面的現象,有時候適合你,但更多時候會帶偏你。
比如,“家不是講道理的地方”這個觀念被廣泛地接受,那么這個觀念有沒有一定的道理?有。如果某人很愛你,的確會更愿意容忍你的無理取鬧,因為愛,所以我們愿意為對方妥協。但是,這個觀念也非常有害。因為無理取鬧從來只能消耗愛,而不能積攢愛。不斷妥協的背后是愛的疲憊,如果不能同時增加愛,那么當愛被消耗完的時候,關系也就結束了。到那個時候,不要說無理取鬧,可能他/她會覺得你連呼吸都是錯的。所以,感性的世界需要理性來保駕護航。
還有“愛你的人一定會秒回”,如果你相信秒回是愛的表現,那你很可能會錯失一個有事業心的人。因為認真工作的人在工作時間是無法做到秒回的,他甚至可能做每一件事都很專心,包括玩游戲。但這意味著,他和你戀愛的時候也是很認真的。所以,如果你覺得秒回的人才是真的愛你,那以后也不要抱怨對方“沒有上進心”。
類似這樣的雞湯只是描述了現象,有些雞湯甚至極端化了某些現象,但沒有真正把握事情發展的邏輯,也沒有全面地認識人性。愛情問題本質其實是認知問題,而不是技巧問題,只有認清背后的規律,改變認知,才能打開對愛情的想象,才能經營好愛情。
所以,為什么經常有朋友感嘆:道理我都懂,但是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很可能就是因為你只懂了表象,而沒有明白背后的底層邏輯。要真正懂一個道理,首先要認識到:沒有一個道理能放之四海皆準,我們需要做的是了解道理背后的規律和事物的本質。而這一點,我覺得社會學能很好地幫助大家。
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認為,社會學是在說明群體如何發揮作用,以及如何利用能夠控制群體發揮作用的規律。也就是說,通過社會學,你會知道這個世界或者說規律是怎么影響你的;而當你了解這些規律以后,才能夠更好地去規劃自己的人生,更好地遇見愛情,維護愛情。
人的情感并不是本能的反應,我們的情感反應其實是在社會文化的影響下被形塑出來的,而愛情成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情感其實才僅有100年左右的歷史。從五四時期至今,愛情經歷了一個降維過程:最開始,愛情是一種挑戰社會隔離的力量,愛情與自由意志相關聯,具有一種解放力;到如今,已經不存在這種解放的訴求,愛情成為一種自我獨特性與自我價值的確認。
這種改變一方面使得愛情變得更接近吉登斯說的“純粹關系”,但另一方面也是今天愛情變得更為艱難的原因。因為今天的愛情不得不處理自我和他者、感性和理性、激情和長久等相互沖突的關系。愛情被視為超越理性的存在,它最迷人的一面就是它的感性和激情,可一旦愛上一個人,你可能會吃醋、不自信、討厭自己甚至失控,因此與甜蜜愛情相伴而生的是對自我的不可控,甚至有人會發現自己都不認識自己了,自己都不能接受自己也有這么愚蠢的一面。
愛情帶來的巨大不確定性——不確定伴侶會不會一直愛我,不確定自己是否值得被愛,不確定兩個人能不能持續走下去,等等——是過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排斥愛情的原因,也成為今天人們考慮愛情和婚姻關系的障礙。
在過去社會發展較慢的時代,人們的生活非常穩定,所以追求愛情是獲得不確定性和非凡人生的一種途徑與體驗。然而,不確定性本身就是今天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社會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年輕人已經身處在不確定性非常強的環境中,尤其是大城市的年輕人,巨大的工作壓力和對未來的擔憂使得他們在私人生活中并不想再去挑戰這種不確定性,而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抓住一些確定性的東西,以此來獲得安全感。
所以,面對愛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在研究中發現年輕人會通過選擇單身或者在戀愛時用量化指標以示對抗。
選擇單身的年輕朋友強調“不婚不育保平安”,享受獨處單身的生活。他們經常會說:買買買“不香”嗎?游戲“不香”嗎?他們通過消費去獲得自我的獨特性,從而解決自我認同的問題。也會有一些年輕朋友通過虛擬的戀愛,比如追星、磕cp、紙性戀(和二次元中的虛擬人物戀愛)等“代餐”,既能感受戀愛的快樂,又避免了自我被評價。而對于仍然想要進入真實婚戀關系或已經身處婚戀關系中的人,大家則試圖通過一些量化的指標來增加婚戀的確定性,比如相親時交換彼此的學歷、戶籍和財產狀況,以此來確保自己未來婚姻生活的質量,戀人間偏好用轉賬等儀式性的方式來衡量對方的愛等。“感情”很不確定,但是這些量化指標是確定的,既然不能保證感情的長久,那就先保證這些能當下確定的東西吧。
為了避免那些不確定性,年輕人把愛情變成一個確定性的東西,這個方向其實在本質上與愛情是背道而馳的,越是這樣就越難獲得理想中的浪漫愛情。
愛情在今天,是勇敢者的游戲
在這里,我并不想批評現在的年輕人變得更加保守或者倒退了,選擇確定性的這些條件,其實是年輕人對現代社會的一種應對。尤其是“996”的工作方式占用了年輕人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愛情就變得更加艱難了。
我們需要明白,愛情在今天這個時代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它有非常多的不確定性,也很難追求效率,甚至不能用“成敗論英雄”,所以,今天愛情越來越成為一個勇敢者的游戲。
但我依然鼓勵大家嘗試做這樣的勇敢者。因為絕對的安全,意味著沒有任何挑戰或發展。在一個不確定的社會里,如果你要去追求確定性,那么只有一條路:盡量保持不變,減少和外部的聯結。可這樣的話,你的世界會變得很小、很單一。
而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愛情的真正目的是讓你踏上尋找真正自己的旅程,然后通過碰撞,不斷形塑自己,與他人建立聯結,然后打開你的世界,打開你對生活的想象,體驗有趣的人生。愛情是某種意義上的奢侈品,這種奢侈品不區分你的背景、經濟實力等,它重視的僅僅是你的勇敢程度:你是否愿意把自己打開,與他人聯結?
更為重要的是,親密關系對于今天的我們而言變得越來越重要。社會學有一個關于幸福拐點的研究,隨著物質水平的提高,物質能帶給人們的幸福感的邊際效應是逐步減弱的。貧窮的時候,一碗大排面、一件暖和的大衣都能讓人感覺到幸福;富裕的時候,美食鮮衣不再帶來巨大的幸福感,甚至人們開始通過“斷舍離”來尋求內心的平衡。這個時候,最能讓人感受到幸福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而愛情就是最讓人感覺快樂和幸福的途徑之一。
所以,愛情雖然很難,但依然有人在孜孜追求;愛情雖然麻煩,但依然有人樂此不疲;愛情雖然不穩定,但依然具有永恒的意義。愛情是需要學習的,而具體學什么、怎么學,是隨之而來的新困惑。
這就是為什么我花了一年的時間來做一門“社會學的愛情思維課”,又花了一年時間把它變成一本書。我想要把愛情背后的底層邏輯和大家說明白,也想把具體的方法帶給大家。在這本書里,我會帶著你用社會學的思維重新解構愛情,從理論到實踐,從問題到方法,從認知到技巧,我們來一一破解愛情的迷局,我們一起來認識新時代的愛情圖景,我們一起來成長為更好的我們。
在這本書里,你能收獲什么
第一章,我會幫助大家理一理為什么今天愛情顯得如此艱難,為什么今天我們還需要愛情。我們提出了愛情新舊腳本的概念,相信能幫助大家理清愛情的底層邏輯,跳出愛情的誤區,順利開始一份美好的愛情。
第二章,進入具體問題的解決:怎么樣才能順利地“脫單”?女性能否主動?如果原生家庭不給力,我們怎么走出原生家庭獲得更好的愛?愛情其實并不是目標,而是我們對他人打開好奇心以后的結果。
第三章,聊聊差異,從相愛到相守,如何看待和處理差異是核心問題。處理好差異,不僅能贏得愛情,對其他的親密關系和人際交往都會很有幫助。
第四章,談的是我、你和我們的邊界。相愛的兩個人會有一個美妙的“我們”出現,但是,我們依然要在愛情中保持你我的邊界,才能處理好金錢和事業等問題,才能更有助于個體的發展和生活的美好。
第五章,分析了如何維護長期關系。長期關系的經營邏輯和初期關系不同,只有走出誤區,才能更好地處理沖突和性的問題,才能學會給予,感受愛的快樂和幸福。其實沖突并不可怕,擁抱是身體和身體的碰觸,而沖突是靈魂和靈魂的碰觸。
第六章,直面關系中的危機:日久生倦、分手失戀、出軌、家暴、恐婚等危機如何化解?如何讓負面的問題變成成長的臺階?人生總是會遇到一些不可預見的困難,才讓我們成熟起來,看到自己的不同面。
最后,回到愛情的本質,它其實是對他人的好奇心,也是無條件的給予。好的愛情不是沒有你我活不下去,而是因為愛情,我們變得更好。
這本書從愛情談起,但是不局限在愛情領域,我希望打開大家對親密關系的想象,當你改變了對差異、你我邊界的認知時,你會發現我們和朋友、家人,甚至工作伙伴的相處,都能更積極、更和諧、更愉悅。
好的親密關系是我們成長的途徑之一,也是我們感受幸福的重要部分,所以每一份愛情無論成功與否,只要你能從中得到成長,這份感情就是有價值的。我們在相愛的過程中學習愛的能力,我們通過愛情彌補過去情感教育的缺失。希望這本書能給你一個全新的學習愛情和體會愛情的視角。
下面,就讓我們從了解“愛情腳本”開始,開啟這趟認識愛情、學習愛情的旅程,做這個時代的勇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