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收編魯軍

在奪取漳浦之后,鄭成功返回廈門島。幾日后,島上迎來了一位不速之客,這個人是誰呢?海澄縣清軍守將赫文興麾下的心腹之將胡安然。

在漳浦縣與詔安縣相續被鄭軍占領后,海澄縣顯然已經成為鄭成功的下一個目標。在漳州諸縣城中,海澄可謂是富甲漳州,明代著名的月港便是設于此,月港作為明代后期最重要的貿易港,給海澄帶來了空前的繁榮,鄭成功早就對這個地方虎視眈眈,只是海澄的守備相當堅強,鄭成功才遲遲未下手。如今鄭氏的崛起,令清朝在福建南方的統治搖搖欲墜,赫文興準備將賭注押在鄭成功一方,可是他心里有所擔心。

在鄭軍遭遇到的盤陀嶺敗仗與圍攻潮州的失利中,赫文興都作為清軍將領參加對鄭軍的進攻,現在他想投降到鄭成功一方,可是心里有顧慮,便派心腹胡安然先到廈門島會見鄭成功,試探一下鄭成功的態度。

胡安然轉告鄭成功,赫文興準備獻城投降,這對鄭成功來說,真是天上掉下一塊大餡餅,焉有拒絕之理?鄭成功大喜,賜給胡安然五錠黃金,跟他約定出兵的時間。

永歷六年正月二日,剛休整不到十天的鄭成功又揚帆啟航,他精力充沛,不知疲倦。由于海澄是一個內河港,大船一般是進不去的,所以鄭成功原本打算在附近登陸后,從陸路抵達海澄,但此時鄭成功的事業真順得讓人無法想象,居然老天也來幫忙,這天居然漲起大潮,水位暴漲數尺,使鄭成功的艦隊輕松地溯流而上,海澄的老百姓驚奇地稱這是從古未有的事情,真是冰堅可渡之祥兆。

當赫文興得知鄭成功艦隊已經抵達,毅然宣布,全城反正,率全體將士直奔鄭成功的駐地,獻城投降。奪取海澄是鄭軍一次重要的勝利,鄭成功非常興奮,下令賞賜海澄將士白銀一萬兩,賞赫文興白銀五千兩,并且將他所部改編為前鋒鎮,由他出任前鋒鎮的主將。

鄭成功深知海澄在戰略位置上的重要性,這里不僅與廈門島只有一海之隔,是保衛廈門基地的外圍防線,更重要的是,這里作為一個長期對外貿易基地,有著雄厚的海上貿易基礎,這對于一直陷入糧餉困境中的鄭成功來說,意義更顯得重要無比。所以鄭成功下令加強海澄的城防工程,以確保海澄不被清軍所攻破。

在鄭成功取得一系列重大勝利的同時,在1651年年初,在浙東奮戰的魯監國政權由于軍事上的失利,其殘余力量前往廈門島,投靠鄭成功。

魯監國的殘余力量會投靠鄭成功,這是有原因的。

在16471648年魯監國與鄭彩聯手,曾一度光復福建的中部與北部地區,但是后來鄭彩擅殺魯政權大臣熊汝霖,使雙方的關系惡化。在清軍的反攻下,魯監國恢復福建的努力最后以失敗告終。1649年,魯監國手下最杰出的將領張名振攻克浙東的健跳所,魯政權便又北移到浙東。在鄭成功計殺鄭聯,奪取廈門島之后,鄭彩與鄭成功爆發戰爭,鄭彩兵敗后曾求助于魯監國,然而對鄭彩深惡痛絕的張名振、周鶴芝等人卻乘機發難,反而進攻鄭彩,致使鄭彩企圖武力奪回廈門島的計劃落空。

可以說,張名振等人幫了鄭成功的大忙,雖然鄭成功一直拒絕承認魯監國政權的合法性,但此后雙方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默契。以張名振為主的魯監國政權,是東南沿海最重要的抗清力量之一,以舟山群島為基地,頑強抗擊清軍,大大牽制了東南清軍的力量,這實際上間接支持鄭成功在福建的發展。

1651年八月,清軍大舉進攻舟山群島,并且于九月攻陷舟山。魯監國的軍事力量遭到重創,經過數個月的漂泊后,最后決到前往廈門島投奔鄭成功。

此時的鄭成功在經過數年的戰爭洗禮后,已經不象當剛起兵時那么意氣用事了,雖然他還是拒絕承認魯監國政權,但他仍然接納了這支狼狽不堪的軍隊。1652年正月,魯監國朱以海以及張名振等一行人率軍抵達廈門島。

如何接待魯監國的禮節成了一個問題。

鄭成功召集眾人商討這個問題,部下潘庚鐘提出來說:“魯王雖曾監國浙右,而藩主現奉正朔,均臣也,未可以監國言。”意思是說,魯監國這個政權咱們不承認,咱們只承認永歷政權,所以朱以海與鄭成功同為永歷之臣,不能以對接待監國的禮節來接待魯王朱以海。

鄭成功說:“此是朝綱。且論今日相見之禮。”

潘庚鐘想了想,回答說:“相見不過客主。”以地主對待賓客的禮節。

鄭成功搖了搖頭說:“不然。若以爵位論之,魯王尊也,況經監國,若用賓主之禮,是輕之,輕之則綱紀混矣。”最后他決定用對待明朝宗藩親王的禮節來接待魯監國朱以海,這是一個巧妙的折衷方案,無論對鄭成功還是對魯王朱以海,都可以接受,不致于傷和氣。

由于鄭成功以大局為重,使得東南沿海最強大的兩支抗清力量終于聯合起來,這也為日后鄭成功向長江流域的發展奠下基礎。

魯軍殘余部隊被編為三個部分:水師前軍、水師后軍、水師前鎮,將領分別是張名振、周鶴芝與阮駿。

定西侯張名振是魯王手下最干練,同時也是最忠誠的一位將領,他是南明歷史上最杰出的將領之一,雖然張名振在與清軍交鋒中屢屢受挫,但他屢敗屢戰,壯心不減,非常勇敢與堅韌,起初鄭成功不太看得起他,認為他徒有其名,沒什么真本事,而且由于張名振作為掌管水師前軍的將領,這個地位在鄭成功其他部將之上,所以鄭氏將領不時寫信給鄭成功,對張名振惡語中傷,因而鄭成功對張名振也有一些不信任。

有一回,鄭成功奚落張名振說:“汝為定西侯數年,所作何事?”

張名振十分簡潔地回答:“中興大業。”

鄭成功一聽,有些不以為然,便又問道:“安在?”

張名振慨然回答道:“濟則征之實績,不濟則在方寸間耳。”什么意思呢?中興大業若能成功,則當可見我的實績,倘若不成功,那么就在我心里,我無愧于心。

鄭成功再問:“方寸何據?”怎么來證明赤膽忠心呢?

張名振以鏗鏘有力的聲音回答說:“在背上。”說罷老將軍將衣服一解,扔在一旁,轉過身去,鄭成功一看驚呆了,只見張名振的背上,刺著\"赤心報國\"四個大字,字長一寸,深入肌膚,這是效法南宋名將岳飛在背上刺\"精忠報國\"的作法。不意岳飛之后,還有張名振,此赤膽誠心,何須用語言來證明,這刺在身上的,不是幾個字,而是一種生命的信念,嗟乎!義重于生,以至是乎!

深感震憾的鄭成功當即肅然而敬,悔謝道:“久仰老將軍聲望,奈多憎之口何!”然后將諸位將領的告狀信統統取出來,厚厚一疊,當著張名振之面,將這些誹謗信全部燒毀,以上賓之禮待張名振,行交拜禮,讓張名振總制諸軍。

到了三月,魯王朱以海決定放棄監國稱號,此重大讓步一舉消除橫亙在魯王與鄭成功之間關于浙東監國政權合法性的爭議與矛盾,并使鄭成功最終成為東南獨立抗清力量的最高決策人。

鄭成功擁有非凡的政治才華,在南明諸力量中,絕大多數都是由強而衰,而鄭成功卻能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將自己由一支微不足道的軍隊,壯大為東南最雄厚的抗清力量,他的才干與領導力以及堅韌的品性是其成功的基礎。

作為鄭芝龍的長子,鄭成功的特殊身份對他勢力的擴張有著相當大的作用,但總的來說,他的力量是憑借不懈的努力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同時也是在挫折中不斷發展。在鄭芝龍降清前,鄭成功手上并沒有兵權,他只是在關鍵時刻聽從鄭鴻逵的勸告,私自帶走一支軍隊,這支軍隊人數可能并不多。鄭軍發展擴大幾個重要階段如下:據守南澳島的鄭軍舊將陳豹對鄭成功的效忠,使鄭成功在南澳得以招募數千軍隊,此為第一階段;由于李成棟反正后排擠閩籍將領,閩籍將領中的施福、施郎、黃廷等人率部投奔鄭成功,此為第二階段;鄭成功入潮陽,吞并土豪勢力,并占據潮州四縣,此為第三階段;計殺鄭聯、奪取廈門島乃是鄭成功事業的轉折點,不僅使他獲得一塊占據地緣優勢的抗清根據地,更使他吞并了鄭彩鄭聯的廈門軍事力量,包括軍隊與船只,此為第四個階段;在南下勤王、廈門島失于清軍之手后,鄭成功率部返還,殺鄭芝莞、逼走鄭鴻逵、清除施郎,以雷霆霹靂般的手段整肅軍紀,樹立個人在鄭軍中不可動搖的權威,此為第五個階段;到了魯王殘余力量逃命前來,魯監國引退,鄭成功理所當然地肩負起東南抗清的使命,在合并了魯軍之后,鄭成功成為最重要兩支抗清力量中的一支,另一支是孫可望與李定國的大西軍。

下面來說說鄭成功的性格特點與領導才能。

鄭成功是個勇敢而果斷、榮譽感很強的人,充滿自信,在任何險境與困難面前,他從不退縮,也決不抱怨,他是一個無所畏懼的斗士。戰爭的殘酷使他身上有著冷酷的一面,但這種冷酷在相對于那個時代的其他南明將領以及滿清的軍隊,并不顯得過分。

在絕大多數的戰斗中,鄭成功總是親臨前線指揮,這倒不一定是他不信任手下將領,而是一種樹立自己威信以及鼓舞士氣的一種手段。他得以讓將士尊敬的原因,是他無以倫比的勇氣,在槍林箭雨中,他總能鎮定自若,有幾次險遭不測,但他從不會表現驚慌失措,這種勇氣不能不引起他的部將與士兵的佩服,這也是他高超領導力的一個基石。

鄭軍內部的軍官來源是非常復雜,除了一開始便效忠于鄭成功的鄭芝龍舊部之外,還有投降清軍后又反正的鄭芝龍舊將施福、施郎、黃廷等將領,還有來自土豪勢力,或者來自鄭彩、鄭聯的系統的軍官,也有來自鄭鴻逵小集團,清軍投降反正的將領,以及魯監國的殘余力量張名振等。可以說鄭軍內部高將將領的來源是五花八門,而且不乏桀驁難訓之輩,如果鄭成功沒有足夠的權謀與手段來約束,那么在他軍隊內部將會出現其他南明軍隊那樣的內部互相傾軋的局面,倘若如此,軍隊便會失控。

鄭成功的領導才能,可能很大程度上深受其父鄭芝龍的影響,鄭芝龍就是一個很有心機與手段領袖,鄭成功從七歲返回中國后,長期追隨其父,必定對鄭芝龍駕馭將部的能力有著深刻的體會。除了來自父親的經驗之外,鄭成功有青于出藍而勝于藍之外,他在執行軍紀以及打擊危及到內部團結的破壞者上,手段之嚴厲,到了無情的地步。從殺鄭芝莞以整肅軍紀,到秘密逮捕施郎,以及施郎逃跑后,處死施顯等事情上,均可以看出鄭成功在手段上是極為嚴酷。正是這種鐵腕最終將一群包括清軍降將、土匪、江湖好漢以及來自南明勢力的大雜燴融合為一支具備堅強戰斗力的軍隊。

雖然鄭成功尊奉永歷政權,但他始終保持獨立性。

鄭成功對永歷政權到底是怎么一個態度,這引起后人的興趣,有一部分人認為鄭成功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表面尊奉永歷帝,實則只私心自用,擴張自己的地盤。筆者本來無意深究此事,因為以今日之眼光來看,一個破落南明皇帝,既無實權也無才干,尊不尊奉,只是一個象征性的意義罷了,到了南明時代,與其說是為了一個破落南明朝廷而戰,不如說是為了民族自尊而戰。即使如此,仍然沒有充足的證據說明鄭成功尊奉永歷政權是虛假而缺乏忠誠。相反,鄭成功在1651年揮師南下勤王,致使大本營廈門島被清軍攻破而損失慘重,這一點足以證明鄭成功在擁擠永歷政權上的積極態度。

在鄭成功身上有一種王者的霸氣,在隆武帝死后,他一直是一股獨立抗清力量的領袖,雖然在名義上隸屬永歷政權,但是廣東失陷后,永歷朝廷與鄭成功分處西南與東南,這種地理隔絕的客觀環境,使得鄭成功實際上并不受制于任何人,他是東南海域南明力量的真正統治者,同時也是清政府掃蕩清除的頭號強敵。

鄭成功的軍隊以訓練嚴格而著稱,特別以水師的力量最為強大,清軍實力雖然強大,但在一段很時間內,在水面作戰能力上,要遠遜于鄭軍。然而鄭軍最大的弱點,在于陸上作戰能力較弱,由于閩南地區缺乏馬匹,鄭成功的騎兵始終在與數量上與質量上無法與清軍對抗,但鄭成功很聰明地有針對性地訓練藤甲兵,在戰場上能有效地抵擋清軍的騎兵的沖擊,并取得了很好的戰果,但是這仍然無法彌補缺少騎兵所帶來的缺憾,在陸地上,軍隊缺乏進攻的速度與強大的沖擊力,機動性能大大受到制約,同時也無法在擊潰清軍后實施殲滅性的追擊。攻城戰是鄭軍的另一大弱項,鄭軍雖然在艦船火炮還是比較強,但是一旦在內陸作戰,由于缺乏馬匹,火炮難以輸送,攻城戰中火炮的數量較少。

鄭軍維持強大戰斗力的一個重要原因,乃是鄭成功對糧餉問題一直非常重視,從出兵潮州開始,鄭成功的戰略目標就十分明確,就是要奪取一塊可以籌糧征餉之地,由于清軍已經占據絕大部分的地區,在兵餉上十分充足,要立足于長期抗戰,糧餉便成為重中之重,也正是因為這個戰略十分明確,確保清軍始終無法殲滅鄭成功的軍隊。

另外值得一提的,就是鄭成功的海上商業貿易,在永歷五年底,鄭成功派人與日本方面達成通商協議,由于鄭成功十分特殊的身份,他既是南明最重要的軍事力量,其母親又是日本人,他又在日本生活七年之久,而且還有一個日本籍的弟弟,所以日本方面同意與鄭成功通商,鄭成功從日本獲得了大量的鉛、銅等重要戰略物資,并以此筑火炮、盔甲、器械,并且還鑄永歷錢幣,同時也向日本進口大量的糧食,并且與南洋的呂宋等地進行商業貿易,獲得大量的白銀,這也成為鄭軍軍餉的一個重要來源。

根據史料所載,在鄭成功軍隊中,還有少量的外援軍隊,包括日本軍隊與柬埔寨的軍隊,人數上應該不多,屬于象征性的支援。

所以從總的情況來看,盡管鄭成功所控制的地盤仍然很小,但在軍事、貿易、行政等系統上均相當完整,這也表明鄭成功的麾下人材相當多,這與鄭成功的領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吴桥县| 梅河口市| 启东市| 股票| 晋宁县| 贡嘎县| 隆昌县| 晋州市| 新丰县| 天等县| 都昌县| 石楼县| 广宁县| 莲花县| 商丘市| 商南县| 渭南市| 盘山县| 金山区| 鲁山县| 黑龙江省| 滦平县| 乌鲁木齐市| 临邑县| 武安市| 富蕴县| 湖南省| 通化市| 双江| 克拉玛依市| 灵石县| 当阳市| 长兴县| 广饶县| 亳州市| 夏津县| 临江市| 伊金霍洛旗| 诸城市| 蒙自县| 延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