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施郎事件
- 新史記—中國大航海時代
- 半滴火
- 4188字
- 2023-01-11 14:17:10
鄭成功雖然重賞施郎,以表彰他在廈門抗清一役中的杰出表現,但在鄭成功心里,施郎這個人絕對不能加以重用,必須要嚴加防患,為什么呢?
因為施郎這個人,飛揚跋扈,盛氣凌人,如果不以鐵腕以約束之,那么發生在南明軍隊中的武人自雄、拒絕服從命令的一幕又將在鄭軍中重演,而鄭成功是絕對不允許這種情況的出現。
施郎自投奔鄭成功后,在各方面的表現都是極為杰出,首先他以一套全新的方法訓練海軍,他不僅是鄭軍中最精通海上戰術的將領,同時也是那個時代中國最杰出的海軍將領;其次,他參加閩南戰役與潮陽開拓根據地的戰爭,戰功赫赫;再次,他是鄭成功計取廈門島的主要策劃人,一舉奠定鄭成功在福建東南沿海的根基;再加上他在馬得功入侵廈門后的以少攻多的優異表現,都可以看出施郎這個人是難得的人才。
對于施郎,鄭成功也很矛盾,他對施郎的防患心里,是有一些根源的。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施郎的故事。
他是泉州晉江人,出生于1621年,自幼聰明,有悟性,而且膂力過人,不僅武藝高強,而且精通兵法。
十七歲時,他投奔到鄭芝龍軍中,由于他精明能干,被提拔為千夫長,后來又升任左沖鋒。
1645年,大學士黃道周慨于時局危惡,招募三千人入江西作戰,二十四歲的施郎也在應募之列,本想借此機會在戰場上一展才華,但很快他發現黃道周只是一個根本不懂軍事的書生,便勸黃道周最好是解散部隊,只帶少數人前往贛州,以隆武政權要臣的身份,調動節制各路軍事力量,但黃道周拒絕了。
施郎心知黃道周必敗無疑,索性逃回福建。
鄭芝龍降清后,施郎也連同其他鄭國將領歸降清軍,并參加了李成棟進軍廣東的軍事行動,參加了進攻順德、東莞、三水、新寧等地的戰斗。
李成棟反正歸明后,施郎投奔到鄭成功麾下,參加了一系列重要的戰役,包括攻克云霄之戰、潮陽剿滅土豪的戰斗以及廈門島保衛戰,并且他是鄭成功計取廈門島的主要策劃人,他的軍事才能顯露無疑。
施郎的個性張揚,不知收斂,史書稱他\"度量褊淺,恃功驕縱”,在鄭成功麾下他固然表現杰出,但同時施郎也越來越顯露出他難以制約、飛揚跋扈的一面。
在潮陽時,施郎與其弟施顯均手握兵權,仗著自己的功勞,盛氣凌人,其他諸鎮的將領都不敢得罪他,只有時任后勁鎮的陳斌看不慣施郎的作為,敢于與他發生正面沖突,陳斌揚言:“彼恃兵力,吾兵足以敵;若彼手段,雖兄弟,吾用只手揉躪之。”
由于陳斌有萬夫不當之勇,所以施郎奈他不何,但卻暗地里在鄭成功面前說陳斌的壞話。
陳斌這個人雖勇,但心機卻遠不如施郎,所以最后還是斗不過他,索性率著軍隊逃跑了,然后寫了一封信給鄭成功,陳述逃跑的緣由。
鄭成功了解事情真相后,對施郎這個人開始有所反感。
1651年初,鄭成功決心南下勤王,施郎顯然并不贊同這個決定。
史料沒有給出更多的說明,我們只知道施郎以委婉的口氣勸鄭成功說:“勤王臣子職分,但郎昨夜一夢,似大不利,乞藩王思之。”
施郎說的大不利指的是什么呢?
也許是他認為南下勤王并不現實,因為鄭軍的軍事優勢全在海軍,如果脫離海上,在陸上與精銳的清軍硬拼,那么面對清軍在騎兵上的優勢,鄭軍是很難抵擋得住的;也可能施郎認為遠離基地作戰,得不償失,因為廈門島本身并非堅不可摧,一旦清軍對摧殘根據地,那么南下艦隊將失去后方保障。
不管是施郎真實的想法怎樣,在鄭成功看來,施郎是恃才自傲、敢挑戰其權威,自從南明以來,內部一直存在將領難以約束的情況,鄭成功決心要在他的集團內部杜絕此現象,雖然鄭成功名義上歸屬于永歷政權,然而他實際上東南沿海一支獨立的勢力,無論是軍隊、裝備還是財政,完全獨立,并不依賴于永歷政權。
在南明大系統內,鄭成功這支力量是相當特殊的。
起初這支力量弱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鄭成功起兵后,他幾乎沒有一塊立足之地,而且在兵力上也少得可憐,鄭芝龍遺留下的龐大的軍事資本,除了降清的軍隊之外,其余基本上落入鄭彩與鄭鴻逵之手,鄭成功是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以他堅忍不拔的意志,幾乎是從零開始他非凡的事業,他能在南明諸多地方勢力與清軍巨大壓力下崛起,實見其非凡的領導才能,還有一點,他很早便意識到,必須要杜絕內部的混亂,他以高超的技巧與強有力的手腕,約束住難以管制的鄭家軍舊將以及歸附過來的土豪首領,他執法嚴厲,幾乎是冷酷無情,但他在戰斗中能親臨前線,多次與死亡擦肩而過,這種勇氣與膽識是其領導力與威信的基礎。
施郎入伍時間比鄭成功要早八年,既英勇善戰,又富于謀略,這使他恃功自傲,不僅與其他將領矛盾重重,而且還逼走勇將陳斌,這使鄭成功意識到內部出現了一個重大的隱患,所以當施郎委婉地暗示南下勤王有\"大不利\"時,鄭成功乘機解除施郎的兵權,繳回他的左先鋒印,并將他的軍隊交給部將蘇茂,讓施郎告假閑居返回廈門島。
閑居后的施郎并非無所事事,他返回廈門時,正好遇到馬得功的清軍入侵,他馬上率僅有數十人投入戰斗,并且在戰斗中擊退清軍,并進逼到中左所城下,足見他超人的軍事才能。
在整個廈門戰役中,他是功勞最大,同時也是受到賞賜最多的一人。對施郎這個人,鄭成功心里非常矛盾,一方面施郎的才華確實無人可及,另一方面,他又是難以約束的一個將領,所以當鄭成功返回廈門后,仍然未把兵權交給施郎。
施郎的副將蘇茂、萬禮都掌管一個鎮的兵力,而他卻還兩手空空,施郎心里非常不舒服,滿臉怒色。
他決定以退為進,向鄭成功提出要削發為僧,以此來試探鄭成功的心理底線。
鄭成功對施郎有提防之心,不愿意將精銳的部隊交給施郎,那怎么辦呢?鄭成功想來想去,想出一個折衷的方案,他讓施郎去招募一支新軍,并任命他為前鋒鎮指揮官。施郎得到鄭成功的命令后,心中大怒,明擺著這只是要架空他,索性不去報到,竟然跑到寺廟里削發為僧,以此來表示不滿。
施郎的脾氣算是與鄭成功是一路的,那就是拒絕妥協。
這么一來,施、鄭兩人之間的矛盾越發的嚴重。
施郎雖然當了和尚,可是世俗的事,他還要管。
有一回,他的一名家丁與右先鋒黃廷手下的一名士兵因為一點小事有糾紛,施郎得知后大怒,他馬上帶著幾個壯丁跑到黃廷的行營內,對黃廷大加辱罵,并且把黃廷房內的一些器具打碎。黃廷為大局為重,并不想與施郎鬧出大事,所以對他一忍再忍。事后,黃廷向鄭成功稟報了這件事。
鄭成功認為非得警告施郎不可,便派人前往施郎處,嚴責施郎。施郎表面上惟惟諾諾,在心里卻仍然不當一回事。
施郎不知收斂,終于令鄭成功忍無可忍。
當了假和尚后,但他還握有一些親信。
在施郎為數不多的手下中,有一人名為曾德。曾德以前是鄭彩部下的將領,在隆武帝時曾被免官,在鄭芝龍降清后,曾德轉為施郎的部下,現在施郎不被鄭成功所重要,所以曾德便打算離開施郎,他就向鄭成功請求,要求擔任隨從。鄭成功答應曾德的請求,大約也是想從曾德那里了解一些施郎的情況。誰知施郎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派人將曾德抓回來,并給了個罪名,就地處決。
曾德事件成為鄭成功與施郎最后攤牌的導火索。
施郎的一系列所作所為,令鄭成功再也無法忍受。由于此時廈門島內開始缺糧,被清軍掠走戰略糧食儲備的惡果顯露出來了,所以鄭成功暫時先把施郎的事情擱置一旁,只是派施郎的弟弟施顯去傳話給施郎,告訴他:“藩無能作傷恩事也。”
五月四日,鄭成功親自督率海軍,攻打清軍控制的永寧、崇武二城,奪取了不少糧食返回廈門,接下來,對施郎的清算開始了。
在鄭成功看來,施郎這個人,絕對不可以掉以輕心,因為他有膽識,也有計謀,雖然現在施郎削發當了假和尚,但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仍然很大,特別是其弟施顯是援剿左鎮指揮官,手握兵權,如果稍有不慎,兄弟兩人起兵作亂,那后果不堪設想,萬一施郎逃出投奔清軍,那將是一個心腹之患,因此必須要謹慎行事,確保萬無一失。
五月二十日,鄭成功傳令各鎮將領,在兵船上召開軍事會議,商討出征事宜。然而這只不過是個幌子,作為援剿左鎮指揮官的施顯也在出席秘密會議的名單中。施顯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陰謀,當他進入到鄭成功的座船后,馬上被解除武裝,秘密逮捕,關押在船艙之中。這件事情干得非常隱密,只有鄭成功少數幾個親信知曉內情。
在逮捕施顯后,鄭成功馬上派遣右先鋒黃廷,前往施郎住所,黃廷還在為上次被施郎闖入兵營內辱罵亂砸而懷恨在心,所以相當積極,馬上派兵包圍施郎的住處。當黃廷闖進來時,施郎心里馬上明白了,鄭成功終于要對他下手了。
隨后,鄭成功的親兵同時逮捕了施郎的父親施大宣以及其家屬。
一切正如預先計劃好的一樣,非常順利。此時的鄭成功雖然逮捕施郎,可并還沒想好如何處置,施郎的才氣令鄭成功愛惜,可是他的飛揚跋扈又是鄭成功所無法容忍。鄭成功將施郎交給部將林習山,林習山命令副將吳芳看守。
可是,一場營救施郎的行為卻秘密展開了。
根據施郎日后的回憶:“余以舊將蘇茂仗義相周旋,因集眾揚剽宵遁,賴族父武毅伯潛駕舟接至安平內地。”營救施郎的行動,是由其前部將蘇茂與族叔施福共同策劃。
施福是鄭芝龍的老部將,又稱為施天福,他是施郎的族叔,在隆武朝是受封為武毅伯,曾經率兵防御棲霞關,在鄭芝龍的授意下,施福從棲霞關撤兵,導致清軍在南明軍隊沒有設防的情況下,從浙江長驅直入福建,后施福隨鄭芝龍降清,作為李成棟的部將征戰廣東,李成棟反正后,施福投奔鄭成功,這是一員鄭家軍的元老級人物。
在施郎被捕后數日,有一個晚上,有人執一份公文到關押施郎的船上,對看管施郎的吳芳稱奉藩主鄭成功命令押解施郎前往審問。吳芳沒有認真鑒定這份公文的真偽,便信以為真,帶人押著施郎準備前往鄭成功處。走到半路一個偏僻的地方時,來人突然將吳芳以及押運的差人打倒在地,然后帶著施郎逃到蘇茂家中,到了第二天,其族叔施福秘密派一艘船,將施郎載出廈門島,抵達安平。
鄭成功發現施郎逃跑后,勃然大怒,當時他可能并不知道是蘇茂與施福合謀放走施郎,便將責任歸之于負責看管施郎的林習山,他認為是林習山私下放走施郎,準備殺掉林習山。但一來懷疑林習山的證據不足,二來其他將領紛紛求情,鄭成功最后饒過林習山,但下令處決施郎的父親施大宣以及其弟施顯。
施郎抵達安平后,鄭成功的叔父鄭芝豹試圖調解施郎與鄭成功之間的矛盾,但是當鄭成功得知施郎潛藏于安平后,立即派出軍隊前往捉拿,施郎被迫逃往內地。鄭成功此舉,斷了施郎的歸路,并最終使施郎選擇投降清廷,并成為鄭氏集團的死敵。
這一件事,使得鄭成功麾下最杰出的一名將領終于投奔敵營,以致于鄭成功嘆道:“吾不幸結此禍胎,貽將來一大患!”但是從另一方面說,鄭成功維持了集團內部的穩定,這一點至關重要,鄭成功偏居東南一隅,但始終未被清軍消滅掉,正是得益于內部的精誠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