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安氏家族
- 從精靈開始的御靈之路
- 江北霖
- 2093字
- 2023-01-05 07:39:47
來者的動作似乎很用力,敲門聲顯得有些沉悶。
文緣讓文昭先自己看著,小步快走的去開了門。
“安所長?!”門外的人讓文緣吃了一驚,她側開身子,抬起手:“您快請進。”
安鏡年點點頭,沒有說話,從門側的鞋柜中取出一雙拖鞋換上了。
然后又拎起自己的戶外鞋,鞋尖朝向門外擺好。
他的性格就是如此,共事多年,文緣知道他向來都是不緊不慢的。他的行程安排一直很有規律,每天上班,吃飯,休息的時間偏差不會超過五分鐘。
今天突然一大早就登門拜訪,文緣一時間想不到有什么事情能讓他這么做。
安鏡年做在了客廳的沙發上,趁著文緣去倒水的功夫,他把自己的眼鏡擦了擦。
他今年四十二歲,但頭發已經白了一大半,皮膚的皺紋也很明顯。如果不是因為精瘦的身材和挺拔的腰板,說他年過花甲恐怕都有人相信。
“您喝茶……”文緣把臨時泡好的茶水放在他面前。
“小緣,你離開總部多久了?”安鏡年忽然問道。
他說的總部,是東仙海洲靈體研究部的總部,位于東仙海洲西部沿海的天錦市。
在被調到這座小城前,文緣一直在那里工作。
“六年左右了。”文緣回答道。“第八次科考的時候受了點傷,您是了解的。”
“嗯,”安鏡年點點頭,“總部的人,你都還熟悉吧?”
“大部分都還保持聯系。您問這些是為什么?”
“說來話長,我簡單說一下。這段時間我做的那個項目,三屬性秩序石,有一個融合成功了。但只能存放特定的屬性。時間,空間,以及靈魂。”
文緣的動作僵了一下,旋即驚喜的說道:“這可是…巨大的突破。”
安鏡年嗯了一聲,情緒有些低落。
秩序石,是用來盛放靈體的容器。
但天然的的秩序石,只能存放單屬性的靈體。
經過提煉,在十多年前,人類制造出了可以存放雙屬性靈體的秩序石。
但是,三屬性的秩序石始終沒有研制成功。
一方面是因為研制難度巨大,另一方面,三屬性的靈體實在少見。研究機構沒有理由投入太大的資源。
學界內普遍已經不太在意三屬性秩序石的研究進度。十多年來,這個東西就像可控核聚變,永遠差著五十年。
這次安鏡年的成功,可以說完全能造成轟動。
“那您的論文發表了嗎?我一定拜讀一下。”
與文緣的興奮不同,安鏡年作為當事人,似乎對這次成功不那么上心。
他說道:“這次不會發論文。”
“唉?為什么?”
文緣不理解,在這個學術界反復炒冷飯的年代,手里攥著一道足夠新鮮的佳肴,沒理由不端上桌。
“出了問題。合成之后,當時我檢測了很多遍,成品十分穩定。但昨天早上,那顆秩序石卻崩毀了。崩毀的原因目前還不知道。報告已經提交給了總部,他們的意思是,派專人過來調查一下。”
文緣明白了安鏡年今早來這里的緣由,環顧四周道:“也就是說,這里又要熱鬧一陣子了?”
“熱鬧算不上,來的只有兩個人。”安鏡年抿了一口茶。“我來這里,就是想和你說一聲,看看能不能整理出來兩間單人宿舍。”
“這個當然可以。二樓有八間屋子,目前也只用了兩間。不過,您何必親自來呢,這種事情,給我打個電話就好了。”
安鏡年嘆了口氣,說道:“來的是我妹妹。安鏡竹”
“安部長?”文緣輕聲驚呼。
安鏡年擺擺手:“別,你別當著她面這么叫,這丫頭特排斥這個……”
“她親自來,是不是有些大張旗鼓了?”
“這是上面的決定,具體原委我也不清楚。不過既然她要來,什么事情到時候都可以當面聊。你們應該見過?”
“是的,我剛進部門的時候,安部長還是我的指導組長。不害臊的講,我應該算是她的學生。”
說著,文緣有些赧顏地撓了撓面頰。
“既然認識,那話就好說了。這次和她同行的,并非是研究部的人。而是鏡竹的女兒,安黎青。”
“青青?”文緣說了個名字。
“嗯,對,家里是這么叫。你見過?”
“當然,比昭昭大兩歲。小時候,他倆玩的挺好呢。但都是昭昭三四歲時的事情,現在恐怕都忘了彼此了。”
“可以再續前緣咯。”安鏡年開了個玩笑,然后又稍稍嚴肅的說道:“鏡竹事情多,我想她在這里最多呆一個月。但青青留在這的時間就要稍長一點,恐怕還要在這邊的學校借讀一段時間。”
“青青是在洲立第一中學念書對嗎?”
“是的。”
“那為什么……”
洲立第一中學是東仙海洲最好的中學——斷層級別的好。在各大機構的排名中,它的分數要遠遠超過第二名的天錦市中學。
這所學校并不區分初中和高中,一共四個年級。進入它并不需要全洲統一的中等院校考試分數,唯一的憑據,是來自其獨自設立的考試。
考試完全開放,只對年齡有所限制。盡管每年的報名人數都以十萬計,但最終能拿到入學通知書的人,也不過千分之一。
從這里畢業的學生,百分之九十以上進入了世界最好的大學機構或者研究機關。據說,那里的教學內容對文科性質的學科都做了限制。一般會把學生的學習方向引導至理科和工科。
所有人都明白,東仙海洲洲立一中本質上并不是一所學校,而是一個專門的選拔機構。這個機構負責直接向院所提供人才。
可以說,能進入這所學校,基本上是不用擔心自己的未來了。
文緣實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讓一個孩子離開那里,來未名縣這樣的地方上中學。
未名中學的教學水平可以用聊勝于無來形容。
其學生的糟糕程度,在整個遠洲市都小有名氣。有些是留守兒童,有些是父母沒什么正經工作。他們將來也沒有繼續讀大學的打算,不少人平日里和混混無異。
未名的小學畢業生,大部分都被送去遠洲市的寄宿制中學,每年只有兩三百人還留在這里,成為未名中學的唯一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