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北京商人(1)
- 商鑒:中國各地商人的性格與特征
- 呂叔春編著
- 4460字
- 2014-11-27 15:01:28
能侃心誠,重政治創神話
北京商人,不用說,他們占據天時、地利、人和,所掌握的經商與政治信息比任何一個區域的人都快、都準,濃厚的政治氛圍也使北京商人對于政治情有獨鐘。因此,北京商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能說能侃,還特好侃政治。北京商人以他們豐富的文化底蘊,引領著全國文化的主流,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經濟領域的神話。
1.北京商人政治味濃
北京商人腦袋里裝的除了賺錢外,就是最新最全的政治新聞,倘若有幾天沒了解一些國家大事,就會委實的不舒坦。于是有人戲言:在北京街頭,隨便挑幾個生意人,那政治水平夠外地縣長一級的水平。
北京商人地處“天子腳下”,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使他們充滿了自信。由于位于全國政治中心,北京商人的商業活動都或多或少帶了一些政治味。
在北京這樣一個崇尚政治的背景下,北京商人養成了一種重背景、重身份的經商傳統。
一位旅京的外地商人感慨:“北京人簡直個個都是政治家。”
老舍曾經揭示北京的普通市民中亦多是大大小小的“官迷”。即使經歷了建國50多年的風風雨雨,即使經歷了改革開放20年來利益觀念的轉變,北京人對政治依然有著強烈的參與感和澎湃的激情。作為全國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首都北京高官云集,外地人是“不到北京不知道官小”,北京人有著十分敏感的政治神經,他們看待任何事情都可以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談論起政治大氣凜然,大有指點江山之勢。
事實上,北京人熱心政治的傳統由來已久。歷史上“五·四”運動、“一二·九”運動等一系列運動都是始于北京。作為首都人,北京人覺得自己關心政治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他們有著強烈的國家意識、民族意識和憂患意識。而這些意識使北京人的人格里刻下了深深的政治信念,并逐漸演變成為一種令人欽佩的精神。
“9·11事件”以后,一位廣東商人進京談生意。出租車上,司機和他聊起了恐怖主義。他進商場購物,又聽到幾位服務小姐在談恐怖主義。剛進談判室,尚未落座,對方代表就向他招呼:“哥們兒,下回恐怖分子不知又要對付哪兒了?”廣東商人不勝驚訝,并感慨地說:“你們北京人簡直個個都是政治家。”
廣仔的結論并非胡言。
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是政治的動物。這句話似乎就是對北京商人說的。北京商人是貨真價實、味道純正的“政治動物”。
濃厚的政治情結使北京商人都像是政治家,朋友聚會就像是政治家沙龍,三句話上來就直奔政治主題,聊起政治大事口若懸河,如數家珍,難怪人們說“北京人侃主義,廣東人談生意”;“北京街頭多口號,廣東街頭多廣告。”北京商人腦袋里裝的除了賺錢外,就是最新最全的政治新聞,胸中存的是獨到的政治見解。倘若有幾天沒了解到一些國家大事,就會感到心里空蕩蕩的,委實的不舒坦。于是有人戲言;在北京街頭,隨便挑出幾個生意人,那政治水平夠外地縣長一級的水平。
與政治崇拜關聯的,就是北京人重門第、重背景、重身份的傳統。如果你在北京街頭看到一堪稱英俊瀟灑的小伙,挽著一位面色蒼黃的“丑小鴨”的時候,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你很可能會被告知,她是某某局長的女兒,那位男士的內心顯然很平衡。
北京商人在經商過程中也常常將商業活動與政治聯系起來,然后從政治背景、人事關系、領導人態度等去分析、去揣摸、去猜測、去評價。比如說如果你的名片上赫然印的是某某大集團公司的董事長或總裁,北京商人便會對你油然而生敬意,與你認真談生意,而如果你的家族或朋友中有在政府為官者,北京商人則會讓企業中總裁一號的人物親自出馬,與你洽談生意,并且招呼極為周到,絲毫不會怠慢。
一位革命導師說過,經濟與政治是對雙胞胎,誠哉斯言,要不然資產階級的經濟學教科書叫《經濟學》,而我們的教科書是《政治經濟學》。
一份難解的“政治情結”,使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的官商也在北京體現得淋漓盡致。
從歷史上看,北京商人善于利用權力經商。在過去,從皇室到小吏,往往都利用手中的權力抓錢,京都生意場都是官商的氣派。在新時期,官商仍然是北京商人的一大特點。原商業部部長胡平先生說:“京派新商人般從傳統商人和政府官員中脫穎而出,經商方式比較多地表現為權力的轉移。北京市場不算大,但做生意的場面卻最多。主要是因為北京信息豐富,可以說權力和信息構成了京派的經商特色”
在南方,企業家是盯市場,注意市場變化;而在北京,企業家則是盯官場,“當好廠長當市長”,是不少廠長、經理的奮斗目標。由廠長而市長,在些人心目中層成功企業家的模式,事實上一些廠長、市長就是這樣走過來的。因此有人說:“廣東人只問什么不能干,除了不能干的全去干;上海人只問什么能干,能干的抓緊干;北京人問什么能干,但能干的還要再觀望觀望。觀望什么?政治動向和政治氣候,看是否符合上面的政治意圖。這種政治意識對北京商人的行為也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企業家以其政治的敏感性盯“官場”,因而對企業負責不足又對官場負責過余,企業行為容易隨上級意志變化,不是按市場規律辦事,而是看上級眼色行事;企業家盯“官場”,其精力往往多使用在“官場”中,而對開發市場的勁頭不大、想法不多;企業家盯“官場”,容易使企業經營活動政治化,多拿獎狀,多拿錦旗,多官員視察的照片。就商人而言,關心政治是無可厚非,也是必要的。在商業活動中摻雜進些許的政治,往往會促進商業活動的開展。然而,作為商人,像北京商人這樣熱衷于政治,往往會導致市場意識的淡薄和遲鈍。一些企業容易染上投機色彩,大做表面文章而忽略了企業的實質性建設,同時因為過分考慮政治方面的因素,而錯過了市場中許多商機。因此,北京商人應當加強對商業的忠心,避免官氣有余,而“商氣”不足。
2.“侃”是生產力,“哥們兒”講義氣
在生意場上,北京商人恪守一條格言:“騙朋友僅是一次,害自己卻是終身。”因此,他們為人心腸古道,急人所難,樂于助人,處處替別人著想,無微不至地關心朋友,而且不圖回報。
如果把北京企業家聚會同上海企業家聚會拿來比較,我們會發現:北京的食業家們往往是爭先恐后,雄論滔滔,語驚四座;上海的企業家們則是西裝革履,斯文風雅,你謙我讓,發言極注重分寸。
北京人特能侃,嘴皮子溜得不用抹油。“京油子,衛嘴子”可謂是對北京人最傳神的寫照,北京人那侃勁,簡直讓外地人望塵莫及,他們是侃完了大山侃大海,侃完了中國侃美國,直侃得你云天霧地。王朔筆下的人物全是些油嘴滑舌,口若懸河的侃爺、京片子。難怪有人譏諷說,北京周圍的山為什么那么低,都是北京人侃(砍)的。
能侃在北京絕對是一種能力,一種值得驕傲的資本。北京人把那些口齒伶俐的主兒尊稱為“侃爺”。北京的各行各業,都有些頗具知名度的“侃爺”。他們具有一種高超的語言表達能力:現場發揮的演講和表演能力。他們往往有一種演講或辯論的欲望,需要適時地“宣泄”。而且聽眾越多,反應越熱烈,他發揮得就越好,他們還有掌握時間的本事,給他規定半小時或十分鐘,他都能從容不迫、有條不紊、沒有一句廢話地將觀點表達清楚,最后一句準確地在規定時間的期限結束。
也許,北京話字正腔圓,特別適宜于“侃”。于是北京人侃出了《渴望》、《編輯部的故事》、《愛你沒商量》、《我愛我家》、《海馬歌舞廳》,還侃出了個“劉羅鍋”。北京商人正是因為他們能“侃”,所以跟侃緊密相關的是“捧”。一部又長又臭的肥皂劇還未出籠,就有捧爺開始在新聞媒體上搞起地毯式轟炸了。什么“藝術轉型”,什么“最新力作”,什么“史無前例”。什么“開創新紀元”,總而言之,在觀眾沒被侃暈之前是不會死心的。事后觀眾卻大呼上當,與此相聯系,北京不少商人就充分利用這招,這也就是那些電影導演為什么能把商業片在北京公映得那么火爆,原因就是天花亂墜捧一陣子,以達到造聲勢的效果,抓住群眾的這種心理,電影一上映就是個大豐收。
但是,大多數北京人是空侃,他們注重的不是“侃什么”,而是“怎樣侃”,“怎樣才能侃得漂亮”,為侃而侃,既不要形式,大多也沒有目的,大到國家大事,小到雞毛蒜皮,什么都可以侃上三天三夜。有一天,一些新朋友在飯館聚會。酒過三巡,漸漸侃起股票、地產、鋼材,全是誘人的大買賣。有人講,聽說,黑海上正漂著幾艘俄羅斯舊軍艦,可以倒來辦個輪船公司,有的則說,38軍的舊坦克據說功率很大,如果倒往南方平山造地,準能賺大錢。最可愛的是有個女記者編了一個故事,大家信以為真。女記者稱:她受一外商委托,要從國內購進2噸貓胡子,以研制“特異功能刷”,價格為10萬美金。眾人聽罷,躍躍欲試,侃貨源,侃運輸,侃養貓場,好不熱鬧,好像10萬美元鈔票早已賺到手中般興奮。但這種侃純屬消遣,侃不出面包,侃不出鈔票。好在,北京人從來不計較,“侃”成了北京人特有的休閑方式,仿佛他們沒什么事情可干。
北京商人會侃,有幽默感。他們熱情爽朗的性格特質,加之北京長期作為都城的優越地位及獨具魅力的北京方言,使得北京人幽默起來揮灑自如。他們無論談起優點還是缺點,都底氣十足,將其樂觀開朗的性格如數呈現。北京商人說話喜歡夸張渲染,他們可以將驚天動地的大事說得像日常吃飯睡覺一樣平淡無奇,也可以將吃飯睡覺說得像打個世界大戰、登上月球一樣壯烈豪邁。北京商人就用這種與生俱來的幽默感,在商場中從從容容,在幽默輕松里將事情辦的完滿稱心,幽默似乎成了他們商業活動中的一個重要砝碼。
在商業談判中,北京商人一般不會采取針尖對麥芒的方式來反駁對方、表達自己,而是通常采取委婉、含蓄、風趣的語言,在反駁對方的同時又有力地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最后,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下,既達到了自己的商業目的,又與對方建立了很好的商務關系。
而假若在談話的過程中有失言的時候,他們也會用幽默來使自己擺脫困境,同時將對方的反擊扼殺在搖籃之中。
北京商人幽默開朗、豪爽仗義,同時他們也很注重良好的人際關系。北京商人外表看起來似乎有些作為首都人的高傲,但實際上他們熱情大方,謙遜和善。北京商人的人際關系是最有“人情味”的,他們世世代代都遵循著中國傳統觀念中“禮之用,和為貴”的“中庸之道”的準則,以保持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最終達到社會和諧。
北京商人有著所有北方人的特性,他們十分看重“哥們義氣”,將金錢視為身外之物,不論是他們與你交往,還是你與他們交往,都很有人情味。
北京商人中你我界限極不分明,他們不會像上海人那樣將彼此之間利益劃分太清楚,在他們看來,如果彼此之間利益劃分太清楚,太過斤斤計較就是小氣、自私,會破壞朋友間的感情和人際關系的和諧。他們很少在金錢問題上“AA制”,將彼此分得那么清楚。如果一個人太過計較個人付出的多少,就會被認為“不夠哥們兒”、“沒勁”,也就自然而然被排斥在朋友圈子之外。
北京商人做生意非常看重友情,他們認為友情相互滲透、彼此交流是維系良好生意關系的最佳方式。在他們眼里一旦認為是自己的朋友,便真的可以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他們認為朋友就是“自福同享,有難同當”,在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寧肯自己吃虧,也不愿損害對方,有一種“千金難買一知己”的意識。
在生意場上,北京商人恪守一條格言:“騙朋友僅是一次,害自己卻是終身。”因此,他們為人心腸古道,急人所難,樂于助人,處處替別人著想,無微不至地關心朋友,而且不圖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