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洋征服者與新航路:哥倫布的四次航行
- (美)勞倫斯·貝爾格林
- 5160字
- 2023-01-04 18:29:26
前言
揭開全球化時代序幕哥倫布的四次航行
1492年10月11日,星期四,發現新大陸的決定性時刻即將到來,克里斯托弗·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在航海日志中寫道:"臣等向西南偏西航行,攜帶的水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哥倫布并沒有馬上看見新大陸,因為他的三艘船上的那些膽戰心驚、不守規矩的船員即將叛變。雖然他自己也疑慮重重,但他還是試圖提醒船員,不要忘記他們神圣的職責。
他"告訴彼等,無論如何,彼等務須完成天主教君主、西班牙的聯合統治者——卡斯蒂利亞的伊莎貝拉(Isabella of Castile)和阿拉貢的斐迪南(Ferdinand of Aragon)所賦予之任務"。他不能冒險得罪自己的皇室保護人,為了獲得這一委任,他曾游說了他們十年之久。
因此,他堅持表示:"臣出發實為尋找印度地區,而臣亦將繼續在吾主之幫助下繼續尋找,直至完成任務。"他告訴船員們,最好服從他的指揮,否則可能遭受殘酷的懲罰。
霎時間,他的祈禱似乎得到了應驗:"臣目睹數處陸地的跡象。"首先,"有一大群海鳥自頭頂飛過"。其次,一根細長的蘆葦飄過他的旗艦"圣瑪麗亞"號(Santa María),而蘆葦是綠色的,說明它就生長在附近。"平塔"號(Pinta)上的船員們注意到了同樣的情景,水面上還有一塊"人造"木板,也許是有人用某種"鐵器"切割而成的。
"尼尼亞"號(Ni?a)上的人們發現了一根木棍,這同樣表明他們正在接近陸地。哥倫布鼓勵船員們稱,在這個緊要關頭他們應該感謝上蒼,而不是去搞嘩變。于是,他不僅增加了負責瞭望的人手,并且承諾會對首先發現陸地的水手予以厚報。
然而,幾個小時過去了,他們一無所獲。
當晚10點左右,哥倫布焦急地來到甲板最上層,在艉樓上巡查。一片昏暗中,他覺得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東西,仿佛"一支細小的蠟燭在水面時隱時現"。這也許是外國漁民舉著的火炬,或是陸地上的某個人正拿著火把"走家串戶",也許只是尋常的海市蜃樓而已。為此,他叫來兩名軍官,其中一個同意他的看法,另一個則對他嗤之以鼻。沒有人看到任何東西,就連哥倫布也不相信自己的直覺。
根據以往的經驗,海上生活需要面臨嚴峻的選擇。如果他成功地發現新大陸、為千里之外的西班牙帝國的偉業打下根基,他便會實現對其皇室贊助者的承諾,從而成為萬眾敬仰的英雄,得到難以勝數的財富。
在經歷了種種懷疑和磨難之后,他的成就將證明他是最令人敬仰的英雄。然而,一旦行動失敗,他將面臨的就不只是那些桀驁水手的嘩變,還有永久的恥辱,甚至可能死在遠離家鄉的荒涼大海上。
征服者的宏偉藍圖
在首次航行中,哥倫布從頭至尾詳細記錄了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借此向西班牙的君主、上帝及他自己證明他是對的。他相信歷史會傾聽他的記錄,在這些記錄中,他首先從"收復失地運動"的角度解釋了自己出海的前提。所謂"收復失地運動",即西班牙人從穆斯林手中奪回失去幾個世紀之久的伊比利亞半島。對哥倫布來說,這場軍事行動的成功使他得以開啟航程,而且由于他的神秘傾向,此次航行是不可避免的。
1492年,他致信"至尊至上、強大無比、篤信基督的君主,西班牙本土及海外諸島的國王和女王、吾人之主宰"斐迪南和伊莎貝拉,回憶起西班牙人對摩爾人(穆斯林)的戰爭,尤其提到他們收復摩爾人的要塞"最偉大之格拉納達城(Granada)"是多么令人難忘。據哥倫布稱,他親身經歷了當時的盛況。
他"目睹陛下之皇旗"出現在摩爾統治者的居所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之上。他甚至看見"摩爾王走出城門,親吻陛下之御手"。早在那時,哥倫布就提醒西班牙君主,他準備大展宏圖,與傳說中的東方"大汗""萬王之王"建立貿易關系。根據他史詩般的敘述,"視一切偶像和異教為敵"的君主恰恰決意將他——克里斯托弗·哥倫布——派往印度,以使那些身處遙遠國度的人們改換門庭,將"臣等之神圣信仰"作為其唯一的信仰。為了逢迎斐迪南和伊莎貝拉,他對事實做了修改,聲稱君主"令臣勿由陸路東行"——那么,作為一名水手,他又該如何呢?應當"取道西方",也就是要走水路。
在講述這段歷史時,哥倫布特地提到了1492年3月31日頒發的、要求將猶太人逐出西班牙的圣旨。他十分贊同這道圣旨,認為這是促成自己出航的最后動力。"自所有猶太人在一月被逐出陛下之王國和領地,陛下令臣率足夠艦只前往印度,并為此賜予臣諸多恩典。"這是怎樣的恩典?他們"恩準臣自此可以使用'堂'(Don)之貴族稱號,敕封臣為海洋艦隊司令,以及帝國今后發現和占領的所有島嶼和陸地之總督和永久統治者"。"不僅如此,臣之長子將承襲臣之爵位,且代代相傳"。他的這番自我夸耀顯示出,促使他出航的種種因素中,世襲的頭銜和財富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
隨后,他的語氣變得更加實際和客觀。
"臣于1492年5月12日星期六離開格拉納達城,到達帕洛斯港(Palos),該地有三艘宜于此次航行的帆船,'尼尼亞'號、'平塔'號及其旗艦'圣瑪麗亞'號。""在備足糧秣、募足水手之后,于同年8月3日星期五日出前半小時由帕洛斯港啟航,駛向隸屬于陛下的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再由該地前往印度地區,以便將陛下之詔書面呈當地諸位國王,履行君命。"
這就是他簡單而宏偉的藍圖。
哥倫布的日志是其航海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在其中闡明了自己的目的:"臣擬在航行中逐日志錄所見、所聞、所做之事,以及可能發生之事。"像所有此類日志一樣,哥倫布的日志中也有一些無意的歪曲和有意的省略。每當他認為有必要向對手隱瞞自己的路線,或者他的探險偏離了原有的預期時,上述情況就會發生。這本日志不無缺漏,但它仍然是一本最佳指南,從中既能看到哥倫布的豐功偉績,也能看到他的欺人之談。
他計劃借助日志"繪制一冊新航海圖,標清沿途大洋中各大海和陸地之方位。此外,臣還擬制彩圖一冊,標出海陸位置"。他知道,除了記錄日志,他還要履行其他職責,這會耗盡他的全部精力。"尤為重要的是,"他提醒自己,"臣當廢寢忘食、鍥而不舍地從事航行,以期完成任務,而這將是一個極為艱巨的使命。"
在10月的那個夜晚,哥倫布在執行上述任務時,看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東西——光,而看到的時間也早于他的預期。假如他看到的果真是從遙遠的海岸傳來的光線,那就說明他正在接近陸地。臨近午夜,月亮剛剛升起。這支小型艦隊繼續前進,航速約為9節(1節=1.852千米/小時)。凌晨兩點左右,一聲炮響打破了寧靜,驚動了所有人。炮聲來自"平塔"號。在這三艘帆船中,"平塔"號速度最快,因此處在最前方。哥倫布立即明白了炮聲的含義:陸地。"臣得知首先看到陸地的是羅德里戈·德·特里亞納(Rodrigo de Triana)。"這片陸地在他們西面,相距僅6英里(1英里=1.61千米)。
哥倫布度過了一個不眠之夜,船隊快速平穩地向岸邊駛去。他手下那些心懷不滿的船員突然看見了一些"赤身裸體的人",而不是他原本以為的衣冠楚楚、老于世故的中國人。
基于他對《馬可·波羅游記》(Marco Polo's Travels)的天真解讀,這位航海家認為自己已經實現了對斐迪南和伊莎貝拉的承諾,來到了中國東海岸。
然而,為了努力實現這一承諾,他將耗盡余生,繼續開展三次航行。許多歐洲人對馬可·波羅的敘述不屑一顧,認為那是一些騙人的幻想,時而荒誕不經,時而博人眼球;但是另一些人(尤其是哥倫布)則認為馬可·波羅旨在為眾人提供一本實用的旅行指南。哥倫布試圖實現一場海上版的"馬可·波羅亞洲之旅",而他的嘗試也縮小了充斥著巫術和強權的中世紀與弱肉強食、充滿殘酷掠奪的文藝復興時代之間的鴻溝。雖然馬可·波羅之旅早在兩百年前就已結束,但哥倫布仍希望找到原來的蒙古帝國和忽必烈汗,或者另外一位像忽必烈那樣的且愿意開展貿易往來的大汗。然而,忽必烈早已駕崩,他的帝國也已煙消云散。

哥倫布的四次航行

哥倫布滿心幻想,所以很自然得出結論:自己到達了中國大陸附近的一座島嶼或半島。實際上,他的地理觀念錯誤、扭曲,忽略了美洲和太平洋,因此才認為自己來到了中國。至于他曾經許諾的獎賞,本應屬于第一個發現陸地的普通水手羅德里戈·德·特里亞納,但哥倫布斷定是自己首先看到了那些蠟燭一樣的東西,因此把獎金據為己有。
探索的回報與代價
然而這又有何關系?人們普遍認為,作為一名探險家,這位海洋艦隊司令只不過是一個投機分子。至于所謂的偉大發現,他根本不清楚自己發現的究竟是何地。他不僅奴役當地的百姓,慫恿人們進行種族屠殺,而且破壞了此前互不相識的民族之間的關系。人們甚至認為,是他把梅毒帶回歐洲,而這種病毒在此后折磨了歐洲幾個世紀之久。他為自己的行為和他帶來的問題開脫,說自己只是充當了上帝的工具。
盡管如此,他還是懇請西班牙君主斐迪南和伊莎貝拉賜予自己和家人大量財富。長期以來,一直有歷史學家認為哥倫布只是重新發現了美洲,而早在他小心翼翼地登陸之前,維京人、凱爾特人和美洲印第安人已經來到了這個"新世界"。
然而,從其發現的戲劇性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來看,哥倫布的新大陸之旅有別于此前的歷次發現。在他之前,舊世界和新世界是彼此分離、相互獨立的大陸,有著不同的生態系統和社會群體,但是從此以后,它們的命運就緊緊地綁在了一起,無論是好是壞。
直到晚年,哥倫布仍然堅信他航行的目的地及最終到達的地點是亞洲的邊緣。他對中國不可動搖的幻想驅使著他后來的全部探險生涯。在那個地理大發現的時代,沒有哪個航海家像他那樣,對自己的去處錯得如此離譜。假如讓哥倫布為他發現的地方命名,他很可能會將其稱之為"亞洲"(Asia),而不是"美洲"(America)。
哥倫布癡迷于發現亞洲大陸的"天命"。在十年里,他一共開展了四次航行,每一次都與其他三次迥然不同,但每一次都是為了證明他可以在短短幾周內乘船到達中國,并且讓當地人民皈依基督教。
然而,在哥倫布擔任船長和總督期間,暴力事件頻發,這與他對信仰的要求格格不入,隨著航行中的情況變得越來越錯綜復雜,他也變得越來越缺乏理性、趨向極端。直到最后,他似乎更多地生活在自己美好的幻覺里,而不是航行所揭示的殘酷現實中。如果說他的首次航行生動展示了探險活動的回報,那么接下來的三次航行無疑表明了探險活動在政治、道德和經濟上所需付出的代價。
他的第一次航行(1492—1493年)可謂家喻戶曉,既向世人形象地展示了他所發現的新世界及其帶來的諸多希望,也預示著種種麻煩即將接踵而至。此次大捷后,他倉促集結人馬開展了第二次航行(1493—1496年),但事態變得相當嚴峻。哥倫布想要鞏固此前一年的航海成就,開拓新世界的殖民地,一勞永逸地找到中國。然而,由于他無法控制這支船隊中數量龐大的船員,又未能解開"中國之謎",他幾乎耗盡了自己曾經獲得的一切。
第三次航行(1498—1500年)異常可怕,性質也與之前完全不同,哥倫布來到了比以往更遠的南方。盡管他一直故作英勇,打著尋找中國的幌子,但他不得不承認自己可能無意間發現了一個獨立存在且有別于歐洲的"新世界"。與此同時,他對西班牙帝國的殖民地管理不善,對黃金的攫取也日益加劇,最終導致了對印第安人的殘酷虐待。在陸地上,這位航海家反倒淪為了缺乏管理能力的犧牲品。
隨著船隊繼續向前,哥倫布越來越脫離現實,沉溺在無限的神秘遐想中。有一次,他告訴自己,他找到了天堂的入口。在航行過程中,他的理性思想體現在航海專業知識上,它們間或會與他的神秘思想融為一體,演變為協調的行動,但這兩者更多時候相互矛盾,導致的沖突也從自然世界延伸到超自然領域。
雖然哥倫布總是耽于幻覺,但他的確發現了大片土地。如果哥倫布能夠成功地控制他所開拓的疆土,并且像斐迪南和伊莎貝拉承諾的那樣,把自己的頭銜傳給兒孫,那么他和他建立的新王朝將統治一個比西班牙領土更廣、實力更強的王國。因此,斐迪南和伊莎貝拉決定啟用一個級別較低的官員取代哥倫布,但是為了繼續利用他的虛榮心,兩人恩準他保留諸如海洋艦隊司令和總督之類的空銜。
哥倫布向來堅忍不拔,所以懇求君主賜予他一支船隊,讓他再次向新世界啟航。他的愿望很快就實現了,為什么不呢?與其讓哥倫布留在西班牙,還不如把他打發得遠遠的。
他的第四次狂熱之行(1502—1504年)通常被稱為"重要的航行",是一次家族之旅。哥倫布讓幼子費迪南德(Ferdinand)加入其中,以確保家族遺產有人繼承。費迪南德對其父生平的敘述常常為人忽視,但其中包含大量重要的信息和觀點。這當然不同于歷史對哥倫布的評價,而是那些與他有過密切交往的人對他的看法,其中還包含著一對父子陷入帝國野心的故事。這次航行以維護個人榮譽開始,最后,人們卻像魯濱孫·克魯索(Robinson Crusoe)那樣流落荒島——船只失事后,哥倫布下令棄船登岸,令所有人都身陷險境。難怪在四次航行中,這是哥倫布最喜愛的一次。
從近距離來看,哥倫布的成就似乎并非預先注定或顯而易見的。他的畢生經歷和冒險活動都被某種混沌的光環所籠罩,但他的決心異常堅定,并且總是試圖對這些活動施加影響。然而,正如其子費迪南德所言,哥倫布也常常受到其他因素左右,比如君主突發的奇想、潮汐、風暴及手下船員的情緒。
歐洲擴張如同一場高風險博弈,在這場博弈中,哥倫布被命運挾為人質。一次又一次,如果不是因為他那獨特的遠見,他的功績可能遠不會這么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