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路徑

劉守英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現代化是人類自有文字以來告別傳統社會的一場最偉大變革,它不僅實現了科學技術革命、社會生產力躍遷、現代經濟的累積性增長,而且實現了思想革命、制度創新和社會轉型。經典路徑使英國及其跟隨者成為現代化國家,但是后發國家作為跟隨者在謀求現代化的道路上靠移植先發國家的制度和模式卻充滿了曲折、挫敗、血腥和動蕩,跌入一個個陷阱而不能自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歷史條件的多樣性,決定了各國選擇發展道路的多樣性?!?img alt="習近平在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的演講(全文)[OL].[2016-01-22].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6-01/22/c_1117855467.htm." class="qqreader-footnote" id="noteBack1"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6AC93/2521523270948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322963-gLHipmjImRspSVbo6k6p2kpJW0EeB2wN-0-83d6f576ec0b4d83313bba62df301b7b">中華民族的現代化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轟擊下開啟,先后經歷了西方技術和制度的移植、蘇式模式的跟隨,最終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以實踐和問題為導向,艱辛探索出一條中國式現代化道路。

現代化的路沒有唯一

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最深遠、最徹底的一場社會變革

現代化是一個世界性現象,它始于十四五世紀的西歐。一些地區從封建分裂狀態走出,形成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為西歐開啟現代化提供了前提條件,成為人類現代化的起點。18世紀英國出現的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向工業文明,也帶來現代化對全球的沖擊——先是從西歐到中東歐、北美,然后前往西亞、北非,再進入南亞、東亞和南美。到20世紀,現代化已成為不可抗拒的潮流(錢乘旦,2016)。它不僅是一場人類社會經濟社會形態的轉變,即從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人均收入很低的社會,走向著重利用科學技術的都市化和工業化社會的巨大轉變(吉爾伯特·羅茲曼,1981),并且是一種新的文明形式(工業文明)逐漸確立的過程,是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因此,現代化是一場人類全方位的革命性轉型,不僅包括經濟方面的轉型,也包括政治、社會、文化、價值、思想等全方位的轉型。

現代化不等同于西化

現代化只有先行者和后來者,所有不是先行者的經濟體都是后來者。先行者往往輸出它們的模式,后來者往往以先行者的模式、道路為榜樣。由于西方是現代化的先行者,現代化往往被不幸地等同于西化,由此造成許多后來者現代化道路遭受挫折?,F代化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它們設定了一套“現代化”的標準,將符合這些標準的標明為“現代”,不符合這些標準的劃歸“傳統”。以這些標準判斷,只有西方社會是“現代”的,其他國家都是“傳統”的。那些剛擺脫殖民統治的國家在進行國家建構和轉型時,只有按西方標準才算是“現代化”,現代化更是被打上很強的意識形態色彩。

現代化有不同的模式和道路

由于文化和歷史傳統不同,時空與環境條件不同,介入的人與事不同,思想方法和解決方案不同,現代化在各國、各地區呈現出巨大的差異,形成了不同的模式和道路。一個國家或地區現代化的速率和模式基本由本土因素和外來因素及兩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所決定。本土因素反映著一個國家或地區獨具的歷史背景,外來因素則對現代化的后來者產生重大影響。現代化的先行者主要依靠循序漸進轉變各種本土因素,后來者往往依靠外來因素加速改變本土因素?,F代化過程就是本土因素和外來因素相互作用和融合的過程,后者構成的共同性與前者構成的特殊性相互交織構成世界現代化復雜而豐富的畫卷(吉爾伯特·羅茲曼,1981)。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現代化能否順利并取得成功,取決于它能否找到適合自己的現代化道路。道路和模式由多種因素作用而成。本土文化與歷史會影響現代化道路,但是,相同的文化和歷史也可能形成不同的“模式”,不同的文化和歷史可能走上相似的道路。沒有哪一種“模式”絕對正確或絕對“好”,也沒有哪一條道路放之四海而皆準。

中國式現代化的內涵擴展

中國共產黨取得政權后,真正開啟了這個古老農業大國向鄉土中國告別的現代化轉型。

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

1945年黨的七大和1949年黨的七屆二中全會提出,革命勝利之后,新中國的建設目標是將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還提出了兩步走戰略:第一步,通過工業化發展生產力,恢復國民經濟,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過渡到新民主主義經濟,奠定生產力基礎和物質基礎;第二步,社會主義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各項條件具備之后,通過互助合作、集體化等途徑實現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的躍遷。

工業、農業、科學文化、國防的四個現代化

毛澤東等領導同志在提出農業國向工業國轉變后,就開始謀劃共和國建構后的現代化。1954年9月,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毛澤東提出準備用幾個五年計劃,將中國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毛澤東.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一九五四年九月十五日)[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54年,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OL].[2008-03-06].http://www.gov.cn/test/2008-03/06/content_910658.htm.。1956年6月的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先念將現代化表述為“完全現代化的、富強的社會主義的工業國”李先念.關于1955年國家決算和1956年國家預算的報告[OL].[2008-03-06].http://www.gov.cn/test/2008-03/06/content_911631.htm.。1957年6—7月間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醒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化工業和現代化農業的社會主義國家”的艱巨性,指出“取得這場斗爭的勝利,不是幾年而是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OL].[2008-03-07].http://www.gov.cn/test/2008-03/07/content_912288.htm.1957年2月,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第十一次(擴大)會議上將科學文化納入現代化的內涵,即“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九五七年二月二十七日)[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到1959年12月至1960年2月毛澤東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明確了第一代領導集體四個現代化的全部方面,即“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上國防現代化”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節選)(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一九六〇年二月)[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62年3—4月的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提出,要“建立一個獨立的、完整的、現代化的國民經濟體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屆三次會議勝利閉幕[OL].[2008-03-07].http://www.gov.cn/test/2008-03/07/content_912986.htm.。1963年11—12月的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號召全國各族人民“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新聞公報[OL].[2008-03-10].http://www.gov.cn/test/2008-03/10/content_915134.htm.。到1964年12月至1965年1月的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正式提出分兩步實現四個現代化,即“從第三個五年計劃開始,我國的國民經濟發展,可以按兩步來考慮:第一步,建立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來.發展國民經濟的主要任務(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M]//中共中央文獻編輯委員會.周恩來選集: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975年1月的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周恩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重申了分兩步走方案:“第一步,用十五年時間,即在一九八〇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周恩來.政府工作報告[OL].[2008-03-10].http://www.gov.cn/test/2008-03/10/content_915335.htm.

中國式現代化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反復強調現代化關乎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首次提出“中國式現代化”,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開幕詞[OL].[2012-09-27].https://fuwu.12371.cn/2012/09/27/ARTI1348710255841791.shtml.,“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鄧小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九七九年三月三十日)[M]//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中國式現代化,其一必須是社會主義的現代化。他指出:“很多人只講現代化,忘了我們講的現代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鄧小平.中國只能走社會主義道路(一九八七年三月三日)[M]//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鄧小平.吸取歷史經驗,防止錯誤傾向(一九八七年四月三十日)[M]//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其二是全面的現代化。鄧小平強調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在內的全面現代化。黨的十三大報告首次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逼淙恰靶】怠薄`囆∑浇o出的解釋是:“中國式的現代化,就是把標準放低一點。特別是國民生產總值,按人口平均來說不會很高”鄧小平.關于經濟工作的幾點意見(一九七九年十月四日)[M]//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二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八百美元”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九八四年六月三十日)[M]//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為此提出了三步走戰略: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基本實現現代化。

全面協調與科學發展的現代化

隨著改革開放取得顯著進展,人民物質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現代化內涵更加全面且目標更高。其一是全面協調發展的現代化。不僅強調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還提出要“相互協調和全面發展”,“不但經濟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秩序、社會風氣都要搞好”。其二是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黨的十五大提出:“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使全國人民過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前進。”黨的十六大提出:“當人類社會跨入二十一世紀的時候,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庇纱艘巹澚恕靶氯阶邞鹇浴?,并提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五大提出:“第一個十年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寬?!浇h一百年時,使國民經濟更加發展,各項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紀中葉建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國家?!秉h的十六大進一步重申:“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

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深入,社會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逐漸凸顯,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的科學發展觀。其一是提出“五個統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要“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注重社會經濟、人與自然各方面的統籌協調,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涵推向深入和廣泛;社會建設連同經濟、政治、文化建設被列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內容。黨的十七大修改后的黨章提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其二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黨的十七大提出:“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完成時代賦予的崇高使命?!逼淙菆猿帧皟蓚€一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七大重申“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即“我們已經朝著十六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邁出了堅實步伐,今后要繼續努力奮斗,確保到二〇二〇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p>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國內國際新情況做出重大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自此,社會主義現代化被賦予新的內涵和更豐富的內容。其一是提出“四化同步”。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逼涠翘岢霈F代文明形態。將生態文明建設連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加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之中,黨的十九大提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其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到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社會?!?img alt="習近平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的主旨講話[OL].[2013-03-28].https://www.12371.cn/2013/03/28/ARTI1364400205944353.shtml." class="qqreader-footnote" id="noteBack18"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6AC93/2521523270948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322963-gLHipmjImRspSVbo6k6p2kpJW0EeB2wN-0-83d6f576ec0b4d83313bba62df301b7b">其四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黨的十九大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新時代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兩步走”戰略:“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

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動力是通過體制建構和不斷的制度變革來實現一個后來者的現代化趕超。

以新民主主義制度促進農業國的轉型

中國共產黨將近代中國的危機歸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為了改變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就必須“變更現在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九三九年十二月)[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39年12月,毛澤東界定了中國革命的新民主主義性質,即“現時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我們稱這種革命為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它在經濟上是把帝國主義者和漢奸反動派的大資本大企業收歸國家經營,把地主階級的土地分配給農民所有,同時保存一般的私人資本主義的企業,并不廢除富農經濟”。同1。1940年1月,毛澤東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形態,即“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國營經濟是社會主義的性質,是整個國民經濟的領導力量,但這個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在農村,“一般地還不是建立社會主義的農業,但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各種合作經濟,也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同時“將采取某種必要的方法,沒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而“農村的富農經濟,也是容許其存在的”。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一九四〇年一月)[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7年12月,毛澤東描述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結構,即“總起來說,新中國的經濟構成是:(1)國營經濟,這是領導的成分;(2)由個體逐步地向著集體方向發展的農業經濟;(3)獨立小工商業者的經濟和小的、中等的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這些,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全部國民經濟”毛澤東.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四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948年9月,毛澤東給出了新民主主義各種經濟成分的關系,即“這個國家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所以這些經濟都是社會主義性質的。農村個體經濟加上城市私人經濟在數量上是大的,但是不起決定作用。我們國營經濟、公營經濟,在數量上較小,但它是起決定作用的。我們的社會經濟的名字還是叫‘新民主主義經濟’好。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的報告和結論[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文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949年1月,毛澤東強調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體制特征,即“一方面,不要以為新民主主義經濟不是計劃經濟,不是向社會主義發展,而認為是自由貿易、自由競爭,向資本主義發展,那是極端錯誤的……另一方面,必須注意,必須謹慎,不能急于社會主義化”毛澤東與七屆二中全會[OL].[2019-12-05].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19/1205/c85037-31491454.html?ivk_sa=1025883i.。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勝利前后進行了新民主主義制度建構。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制定的新民主主義政策包括:沒收官僚資本歸人民共和國所有,建立并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利用、限制私人資本主義經濟;通過土地改革變地主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接著“謹慎地、逐步地、積極地”引導農民逐步向合作化和集體化方向發展;實行對外貿易的統制。通過新民主主義制度的選擇與建構,破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經濟結構,積累經濟結構中的社會主義因素,以此為社會主義經濟結構的建立奠定物質基礎和條件,實現從農業國到工業國的轉變。

以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經濟體制推進國家工業化

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和國際環境的變化,使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決定走自己的路,以“四個現代化”實現對發達國家的趕超,選擇了重工業導向的國家工業化和加快建立國民經濟體系的經濟發展戰略。為了實現趕超,實施重工業導向的國家工業化,以及受社會主義理想和目標的指引,1953年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建立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其一是通過“三大改造”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制度。1952年9月,毛澤東形成關于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基本思想,并于1953年12月提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動員一切力量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斗爭——關于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學習和宣傳提綱[M]//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49—1965):第4卷.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1954年2月,黨的七屆四中全會后,社會主義改造正式實施:對個體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從互助組到初級合作社,再到高級合作社的農業合作化;對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采取由手工業生產小組到手工業供銷合作社,再到完全社會主義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等的過渡;通過公私合營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1949—1956年,基本實現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拔了幾千年支撐鄉土中國的制度根基,在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東方大國成功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其二是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為了盡快獲取國家工業化戰略所需的資本積累,選擇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來進行四個現代化建設。主要內容為:取締資本主義經濟和私人經濟,實行單一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實行單一的按勞分配制度;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取締商品和市場,制訂國家計劃;實行農業集體化,確立“三級所有,隊為基礎”集體所有制。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為推動國家工業化提供了體制基礎。

以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

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嚴重阻滯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造成普遍的貧困,與先發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陷入“被開除球籍”的危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改革大幕,開啟社會主義市場體制改革,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歷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成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制度。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1982年9月,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鄧小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開幕詞(一九八二年九月一日)[M]//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是“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明確我國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逐步形成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制度框架。其一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一項基本經濟制度”;黨的十六大提出“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和“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黨的十七大進一步提出“堅持平等保護物權,形成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新格局”。其二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經歷了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計劃與市場內在統一等體制演進。黨的十四大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模式;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黨的十五大到十六屆五中全會把發展市場經濟、實現經濟市場化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合,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黨的十七大提出更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其三是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多種分配方式,允許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逐漸形成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健全勞動、資本、技術、管理等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的制度和體制,兼顧公平和效率,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確立和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調動了各方面、各主體的積極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構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制度根基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發展和完善,對社會主義所有制結構和市場經濟體制關系、市場和政府關系兩個基本問題做了多方面改革,明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進一步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方針,推動各種所有制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明確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兩個方面不是相互排斥或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契合和有機統一的。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加強了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堅持問題導向部署經濟發展新戰略。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目標,推進“五大文明”建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的獨特性

一國現代化的最難之處就在于以自己的獨特性抵達甚至拓展普遍性。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就是不斷認識和利用自己的特殊性抵達現代化彼岸的歷程。

中國共產黨的特質和作用

國家能力是一國實現現代化的必要條件。中國共產黨以其非凡的組織和領導特性充當了國家現代化進程中舉足輕重的角色。其一是獨特的價值理念。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負起“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歷史使命。正是這一使命感,使中國共產黨在充滿荊棘的現代化征程中,克服難以想象的風險、挑戰、難題,改變了近代中國一盤散沙、四分五裂、各霸一方的局面。其二是獨特的組織力。中國共產黨通過嚴密的組織程序和甄別機制將社會中的優秀分子吸納進黨內,靠獨特的選人和培養機制為這些成員的成長和能力施展提供空間。與西方競選政黨體制不同,中國特色的黨國體制保證了中國共產黨在領導國家現代化和發展謀局中的核心地位。如何保證黨在決策中的科學性和“確保黨不變質、不變色、不變味”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OL].[2021-11-16].http://www.gov.cn/zhengce/2021-11/16/content_5651269.htm.,成為中國共產黨長期保持組織優勢的關鍵。中國共產黨的創造是:前者依靠民主集中制解決組織的議事決事難題,后者依靠自我監督和自我凈化保持組織的生命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國共產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同1。,“始終堅持黨要管黨、全面從嚴治黨”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OL].[2021-07-01].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確保我們黨在世界形勢深刻變化的歷史進程中始終走在時代前列,在應對國內外各種風險挑戰的歷史進程中始終成為全國人民的主心骨”同3。。其三是卓越的領導力。中國共產黨通過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通過綱領、道路、路線方針政策,以問題為導向,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發展為了人民,保證組織的方向定位、凝聚力和先進性,從而保持和增進推動現代化的領導力。

基于超大人口規模的中國國情

影響一國現代化成敗的最大制約因素是國情。各國現代化探索的失敗或是因為在現代化的起點上忽視本國國情,或是因為在現代化進程中脫離本國國情。中國的現代化是在一個涵養了幾千年農業文明的超大人口規?;緡橄碌霓D型。如何在正視人地關系基本國情下擺脫過重的鄉土黏度是中國式現代化最為繁難的問題。一方面,黨十分重視“三農”問題,把農民問題放在穩定與發展的關鍵位置,尤其是將土地問題放在中國現代化的中心地位。革命時期通過土地革命改變傳統農民與地主關系,讓農民獲得土地,既取得了政權也贏得了農民;取得政權后通過土地改革調動廣大農民積極性,為農業生產恢復和農業合作化打下制度基礎;改革時期通過家庭聯產承包制改革和承包權的長期穩定,為農村發展和農民轉型提供制度保障;新時代實行農地“三權”分置改革和城鄉統一土地市場建設,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打下基礎。除了靠土地問題穩民心,還高度重視農民和農村問題,不斷增加農業農村在國家投入中的比重,著力破除城鄉二元體制,解決農民就業、社保、醫療、養老問題,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將鄉村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另一方面,黨又利用中國獨特的土地制度謀發展,努力擺脫土地對農民的束縛,促進中國式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改革初期允許農民利用集體土地從事鄉鎮企業,打開鄉村工業化,為農民提供了從事非農就業和增加收入的通道;20世紀90年代末以后,利用低價土地創辦園區,形成世界工廠,為農民跨地區流動和分享工業化的成果提供環境,利用土地資本化推進快速城市化;進入新時代以來,著力推進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不斷賦予農民城市權利,促進農民的市民化,推動中國從“鄉土中國”向“城鄉中國”的歷史性轉型。

走自己的路

世界各國經驗表明,簡單制度和模式移植無法順利實現一個國家的現代化。中國的現代化是一個尋路、探路和筑路的歷程,最后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現代化道路。在革命時期,黨領導中國革命多次遭遇“左傾”或者“右傾”的主觀主義。1927年8月后,中國革命面臨兩條道路的選擇:一條是照搬照抄俄國十月革命模式,走城市中心暴動的道路;一條是根據中國的具體國情,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革命道路,為中國式現代化打下政權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如何實現社會主義革命,怎樣領導國家建設,是擺在全黨面前的一個全新而艱巨的任務。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開展社會主義建設的歷史經驗無疑是我們學習借鑒的樣本。但是,蘇聯模式的弊病和問題也隨著“照抄蘇聯的辦法”被引進到我國并對我國經濟建設造成損失。毛澤東于1956年2月25日明確提出,“過去我們就是鑒于他們的經驗教訓,少走了一些彎路,現在當然更要引以為戒”毛澤東.論十大關系(一九五六年四月二十五日)[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蘇共二十大上赫魯曉夫揭露蘇聯社會主義建設模式的缺點和錯誤,加速了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從“以蘇為師”轉變為“以蘇為鑒”,結合中國的發展階段和獨特性,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為中國式現代化打下物質基礎。

“文革”結束后,以鄧小平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深刻洞察和把握和平與發展時代特征,準確判斷中國國情,深刻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本質,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明確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對“紅旗到底打得多久”、中國共產黨向何處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能否走下去的疑問,江澤民同志強調:“中國的社會主義既不是蘇聯模式,也不是東歐模式,而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走這條道路,是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奮斗與探索作出的歷史性的選擇?!?img alt="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江澤民思想年編:1989~2008[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0." class="qqreader-footnote" id="noteBack32" src="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56AC93/25215232709489206/epubprivate/OEBPS/Images/note.png?sign=1756322963-gLHipmjImRspSVbo6k6p2kpJW0EeB2wN-0-83d6f576ec0b4d83313bba62df301b7b">隨著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面臨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不科學、環境資源有限性制約發展、分配不合理等矛盾和問題,胡錦濤同志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回答了“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時代命題。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在重新認識社會主要矛盾的基礎上,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做出戰略安排,提出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和把握新發展格局,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性成就。

依靠人民,為了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OL].[2021-07-01].http://www.gov.cn/xinwen/2021-07/01/content_5621847.htm.”;“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OL].[2015-10-14].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中國共產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中國式現代化也是依靠人民、為了人民。革命時期通過解決農民土地問題贏得人民取得了政權。建設時期依靠農民提供的積累和城市居民的低工資,保障了國家工業化戰略的實施。改革時期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跡”。新時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立場,實現了消除絕對貧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歷史性成就。中國式現代化的宗旨是為了人民,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最重要主體。中國式現代化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人民的利益,通過改革、區域扶貧、精準扶貧,創造了消除世界上最大規模絕對貧困的偉大歷史性成就,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通過中國式結構轉變,實現了64.72%的人口城鎮化率,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同時,注重人的全面發展。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80%的人口是文盲,適齡兒童小學入學率不足20%;到2021年,全國共有普通高校2756所,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在學總規模達4430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57.8%。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2019年,我國人均預期壽命達到78.2歲,城鎮居民人均預期壽命超過80歲,居民主要健康指標優于世界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覆蓋面持續擴大,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健全。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超過13億人,基本養老保險覆蓋近10億人。

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后,開啟了建設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黨的十九大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做出分兩個階段推進的戰略安排。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堅持走自己的路,以中國式現代化路徑建成一個令世界尊敬的、對人類文明做出重大貢獻的現代化國家。為此必須破解新征程中面臨的幾道現代化難題。

第一,如何真正實現全面的現代化。大多數國家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往往以工業化、城市化為目標和歸宿,由此導致農業現代化的滯后和農民問題的無解。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也出現了工業化、城市化加快以及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市民化滯后的問題。在新征程中,我們提出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和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就是要避免這種現代化的結構失衡困境。對于中國這種人口超大規模、農民占比高的國家,農業和農民的同步現代化尤為關鍵。

我們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或將污染轉嫁的老路,而必須走綠色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超越傳統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現代化,必須真正做到轉變傳統發展方式,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

一些已經實現和正在追尋現代化的國家往往以物質生活達到一定的水準作為現代化的唯一,忽視了精神層面的現代化,出現現代化中的異化和扭曲。我們要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不僅要求物質生活水平提高,家家倉廩實衣食足,而且要求精神文化生活豐富,人人知禮節明榮辱。這種平衡是現代人之所向,也是非常之難,需要在發展目標上改變單一GDP導向,更加注重價值觀、文化軟實力和人的精神追求。

第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共同富裕。兩極分化是所有現代化國家面對的終極挑戰,也是我們在新征程中面對的最大難題。共同富裕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和最終目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任務。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我們追求共同富裕,當然不能搞以犧牲最大多數勞動者積極性為代價的平均主義,不能搞損害人民財產和財富積累預期的再分配,不能“一刀切”地把不同人群、不同階層的收入和財產拉平,不能搞不切實際地追求地區之間的齊步走。我們所要實現的共同富裕,其一是“富?!?,即實現人民生活質量的全面提高;其二是“共同”,即不平等程度縮小,城鄉、區域差距顯著縮小,居民收入和財產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擴大中等收入群體,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成果。

第三,現代國家建構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任何一個國家要建成現代化,最艱巨的任務是如何根據本國的特點完成現代國家建構。任何一個國家要成為現代化國家,都必須解決好國家公共權力的制度化問題。中華文明有綿延2000多年的集中治理傳統,中國共產黨以其獨特的組織和領導特性實現了革命、建設、改革時期的有效治理。在建設現代化國家征程中,如何實現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建構,是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并非每一個國家都能成為現代化國家,而每個幸運者的共同特征是在其國家內部建立起權利開放的秩序。要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我們必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通過制度化開放權利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國家建構。

主站蜘蛛池模板: 齐河县| 黎川县| 社会| 荔浦县| 玉屏| 南阳市| 洛阳市| 安陆市| 伽师县| 邢台县| 白朗县| 元江| 两当县| 宝清县| 元氏县| 绵竹市| 安吉县| 潼南县| 德安县| 巍山| 砀山县| 合作市| 长泰县| 安达市| 仲巴县| 灵寿县| 铜陵市| 仁寿县| 无为县| 左贡县| 宿迁市| 湄潭县| 望江县| 武陟县| 邹城市| 庄河市| 贵溪市| 双辽市| 郁南县| 永宁县| 卓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