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治通鑒文史經典選編
- 李凱等編著
- 1730字
- 2022-12-29 14:48:16
序——跨越千年的對話
“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這是西方歷史哲學家們的名言。當代史也罷,思想史也罷,它強調今人對古代典籍文本有詮釋的空間。正因為如此,歷史才不遙遠。
立足實際、講究證據、重視反省的歷史學科意識對于觀照現實生活具有重要意義。魏晉史大家何茲全先生在《我所經歷的20世紀中國社會史研究》中曾說,很少人讀過“二十四史”,有人遇到問題臨時查查《文獻通考》之類的書就寫文章,因此爭來爭去,也沒有爭出個名堂。何先生說得很合理,也許從理論上講得通的東西,會在歷史情境中產生這樣那樣的問題,最終推行不下去。比如王安石的青苗法初衷是好的,但是不問青紅皂白推行青苗法,急于求成,用人不當,傷民害民;明明農民已經苦不堪言,憑空又多了緊箍咒。類似這種一刀切的做法,似乎并不只是古代的事情。要解決中國社會史問題,需要讀中國書,掌握中國的材料。
像《資治通鑒》這樣大部頭的史學名著,是當代人接觸古代的重要資料。梁啟超先生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資治通鑒》是“皇帝教科書”,執政者應該讀;非歷史學科背景的人,了解古人的經驗,會少走些彎路。尤其是“常”,或者說種種社會規律,對人們指導性更大。
司馬光為皇帝講史,講的就是“常”。天理、人倫、圣言、事故諸多經得住歷史推敲的規律;核心問題是如何落實儒家倫常,撥亂世,反諸正。宋神宗《資治通鑒序》說,該書“所載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議論之精語,德刑之善制,天人相與之際,休咎庶證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規模利害之效,良將之方略,循吏之條教,斷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辭令淵厚之體,箴諫深切之義,良謂備焉”,其目的是通過國家盛衰、民族興亡的經驗教訓的描述警示后人。我們在這些內容中能理解司馬光仿效前圣之處,也能看到他借助儒家典籍精神為后世立法作則的良苦用心。
如今《資治通鑒》已經作為一個專門的學問,稱“通鑒學”。抗戰期間張煦侯先生寫成《通鑒學》一書,介紹《資治通鑒》之編纂、史源、史學、書法等一系列問題,堪稱經典;新中國成立以后通鑒學的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中華書局《資治通鑒》二十卷本,包含元人胡三省的注釋,繁體豎排標點,初版于1956年,經久不衰;白話《資治通鑒》版本眾多,長期暢銷,表現出人們對《資治通鑒》的青睞。
但一般民眾讀《資治通鑒》,難度是很大的。一部《資治通鑒》,煌煌三百萬言,需要人們踏下心來,每天不停歇,也得耗費數年的精力。司馬光說,他只見過和他同時代的一個叫王益柔的人,從頭到尾讀了一遍;其他人拿到這部書懨懨欲睡,看不下去。《資治通鑒》難以讀完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卷帙浩繁,二是一件事的內容分散在不同的年份,三是事件距離我們太遙遠。讓一般人尤其是青少年朋友接觸《資治通鑒》,勢必得在這三方面下功夫。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吳乘權的《綱鑒易知錄》就給后人帶來很大幫助。
往事越千年,但有句諺語叫作“陽光之下并無新事”。如果過了二十年、三十年,如果我們還能清晰記得歷史課本上的中國歷史年代表,我覺得只有一種可能,您也成歷史老師了。只有生動、具體、有過程的信息才是有教育意義的信息;空說半天理論,還不如我講一個具體的事,用生動的情節去打動人。司馬光就是如此,踵繼圣人作《春秋》之意,以史教人。今天能從歷史情境之中恢復當事人的所思所想,這樣增加我們的人生經驗,這是很不得了的事。啃《資治通鑒》是值得的,即便走馬觀花也有收獲。
如今的歷史教育工作的確是碎片化的,但是歷史教育除了碎片化之外,還應該發揮體系化的教育功能。不僅某個歷史場景能夠增加人生經驗,更重要的是整部中國古代歷史更能啟迪人們的思考:治國理政的法子,如果秦走不通,漢行不行?內圣外王的理想,孔孟沒機會實現,漢唐宋可不可以?我們會發現古代很多現象,都是今天問題的翻版;當下不少瓶頸能在歷史中找到思考方向。這本小書圍繞“革新變法”“名士風范”“三國鼎立”“孝文改革”“貞觀之治”等主題展開。
編者基于《資治通鑒》的大事進行選文,并予以簡要的詮釋和翻譯。編者都是中國古代史出身,并且對中學歷史一線教學很諳熟。雖是文選,也是歷史讀本,希望這個文本能給讀者尤其是青少年學習《資治通鑒》帶來幫助。我們相信,抓住生動的人物與大事件,不僅有利于學歷史,更利于同學們思考人生。
李凱
2022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