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交破冰溝通指南(套裝共四冊)
- (加)克蘿爾·弗來明等
- 2242字
- 2022-12-27 15:45:04
第3章 為什么“說廢話”這么難?
讓我們細數一番
迄今為止,我們已經知道:
? 閑聊是一種輕松、愉快、不帶目的性的語言交流方式,讓人們有時間和機會去建立一種親近感。談話內容并不重要,與對方交談的過程更重要。
? 世上最重要的溝通技巧莫過于閑聊。
? 你喜歡閑聊。沒錯,你確實應該喜歡這件事。它是友誼的背景聲。
? 學會閑聊是治療社交恐懼的最佳方法。這是一種將可怕的“別人”(他們)變成朋友(我們)的方法。
? 對對方報以善意的關注,這是從關注自我走向尊重他人的良方。
? 動機和毅力是最好的預測裝置,它們決定了你改進溝通技巧的能力。
此外,聽起來小菜一碟的事,做起來未必簡單。讓我們來細數一番!
閑聊通常始于人們相聚時的交談沖動,為了滿足這一愿望,人們會尋找話題。請注意,聊天并不是為了滿足知識層面的需要,而是源于人際關系的需求。事實確實如此,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人們對“歸屬感”的需要正是排在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之后。
情感第一,話題第二。
這是閑聊藝術的奧秘。
在社會情緒的情境下,由知識需求衍生出來的交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如公眾演講、辯論、戲劇或談判。但一切語言——尤其是閑聊——本質上都是下意識的,是由習慣決定的自發行為。你需要配合對方組織語言,而對方同樣在組織語言。
這確實讓人感到不自在:
把陌生人當作朋友來對待,
又完全不知道該講些什么,
既不能冷場,還要聊得有意思,
期間充滿大量不知所云的語句,
缺乏個人經驗,
層層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令你的原始交際能力退化了,
而你需要有意識地在潛意識中釋放信任對方的訊號。
想要把可怕的“他們”變成能夠信任的“我們”需要耗費不少精力,不是嗎?我相信,如果換作相熟的人,你絕不會冷場,反而會感到輕松。但面對陌生人,我們沒辦法隨心所欲地突然聊起自己認為有價值的話題,是不是?對方憑什么會想和你聊天呢?閑聊的作用就是回答這些問題。
可見閑聊并不閑。
我們在嘗試用理性頭腦處理非理性的問題。但顯然,人們并沒有認識到這種認知挑戰的復雜性。
此外,以下因素會使社交溝通變得更加復雜:奠定基調的社交場景、你的個人社交背景,以及你的社交天賦。
社交場景會決定哪些行為和談話是適宜的、妥當的。舉例來說,婚禮上的言談舉止和政治聚會、足球賽場或醫學會議中的完全不同。深諳此道的人會對不同場景背后的潛在要求格外敏感,并做出適當的回應。有一次,我見過一個金融機構的培訓生到上司家參加派對,這家伙喝得酩酊大醉。這可不太好。金融機構需要職員們冷靜負責(至少在公眾場合),而這個年輕人似乎沾染了不少兄弟會的習氣。
說到個人背景,有多少人還生活在自己出生時的環境里呢?有的人離開了出生的小鎮,有的人甚至不再講母語。也許你的生活早已超出了父母的預想。許多人憑借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以及運氣),在職場和社會中奮斗,當下的狀態已經與自己的過去相距甚遠。過去對社交的理解,如今來看多半是過時的、錯誤的、不足的。那么問題來了:
別人介紹我的時候,我應該直楞楞地站著嗎?
應該用手抓著吃,還是用叉子?
我可以自我介紹嗎?
是不是該等女性主動伸手握手?
見到公司老板的時候,是用眼神示意還是低頭鞠躬更禮貌?
手機鈴聲響了該怎么辦?
過去,對這些問題我們都有篤定的答案,而現在就不同了。
先天的社交能力,尤其是在面對顯性或隱性拒絕時的態度,會對我們構成阻礙。
也許你會想:
我是內向型的人。我喜歡一個人待著。不是不能和別人說話,我可以說。只是我真的想一個人待著。你不知道我腦子里在想多少事情。
我們當然不知道。
我們看到緊繃的表情或遭到冷遇的時候,即便不是由自己引起的,也會立即將這種負面的社會信號解讀為“拒絕”。對方可能只是丟了車鑰匙,或是自己的女朋友和別的男人打得火熱,但你把錯誤歸咎到了自己身上。我們該對自我意識有些清醒的認識了。
為了對抗自我意識,你裝出一副心事重重的樣子,或者努力經營自己的公眾形象——你知道的,生怕別人關注你。關于這一點,我精神科的朋友丹·阿芒醫生(Dr. Dan Amen)列出了18/40/60定律。請做好準備:
18歲的時候,你為別人都在關注你而焦慮;40歲的時候,你不再在乎別人怎么看你了;60歲的時候,你發現根本沒人注意過你。
我記得有一次,自己在社交場合表現得很差勁。我不記得當時在為什么事發愁,只記得身邊坐著的男人想和我聊聊天。對方并不招人討厭,只是我不想說話。當晚結束的時候,他對我說:“夫人,我覺得你和我的一位好友很像。他是一個特別安靜的人,人非常好,喜歡注視大家,觀察正在發生什么。他不喜歡長時間聊天。但他很有深度,我想你也是這樣的人。”
他的話忽然把我的注意力拉了回來。我努力用善意回應了他,并對他的好心腸表達感激,從此我再也沒有忘記他的善良,這是我珍貴的一課。
與其花時間來批評你,別人還有大把的事要做。但自我意識會蒙蔽你的雙眼,使你無法看到其他的可能性。它阻礙你發揮社交天賦,打擊你表達善意的意愿。我經常會用手電筒來比喻自我意識:它就像用手電筒直射雙眼。除了自己,你無法透過刺眼的光芒看到其他任何人。
既然如此,不如將這束注意力之光投向其他人如何?你可以將視線從自己身上(和自我意識上)移開,投射到談話對象身上,帶著溫暖的善意尋找共同的話題。如果你認可這一點,本書就是為此而寫的。
既然我們已經了解了這三個關鍵因素(社交場景、個人背景和社交天賦)的作用,就能更容易地用理性來消化它們了。以后,你可以調動起自己的意識、智慧和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而不是轉身逃走。學會調整注意力就是個很好的開始。通過觀察他人的社交舉止,你能學到很多東西。畢竟,小孩子就是這樣開始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