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城,金鑾殿。
朱元璋坐在龍書案后面,看著從殿外匆匆忙忙走進來的秦三,揮了揮手,讓秦三先不要說話。
朱元璋在授予周易“禮部侍郎”官職的時候,同時命令錦衣衛(wèi)的秦三派人跟蹤監(jiān)視,一方面是想要看看周易行動的成果,另一方面就是監(jiān)視周易,是否有不法行為。
朱元璋如此做的原因有兩個:
首先,周易在朱元璋心中,一向有著“貪財好色”的名聲。
其次,朱元璋最近見到的貪腐官員實在是太多了,甚至都有些麻木。
若是周易真的收了銀子,到底要如何處置呢……
是殺?還是給個機會戴罪立功?
朱元璋看了秦三,猶豫了幾秒,終于還是揮手,讓秦三先如實反應(yīng)情況。
秦三向朱元璋行禮,一五一十地把周易的所作所為,向朱元璋匯報。
秦三先是匯報了周易是如何在南京城宣傳《大誥》的。
這些天來,通過印刷小說和行院義演。
《大誥》的內(nèi)容和朱元璋的賢德之名。
在南京城的百姓中,深入人心。
緊接著秦三向朱元璋匯報了今天的周易和呂銘的對話。
尤其是著重描繪了一下周易拒絕了呂銘銀子的行為。
朱元璋聽著周易的行為,沉默了良久。
起初在沒有聽到周易接過了銀子,以為是收受賄賂了,心里面有幾分不舍。
不舍得殺。
但聽到周易終究是把銀子拒絕了,反而是有些愣住了。
這個周易,一向不是貪財?shù)膯幔?
可為什么沒有收,這次的金銀。
難道說,是知道咱在關(guān)注,和咱在這兒裝?
或者說,圖謀不軌?
為什么其他官員都收,就你周易不收銀子?
“老不死的。”
觀止堂內(nèi)。
周易注視著腦子里的畫面,看著朱元璋那張臉上越來越深的懷疑和猜忌。
周易的頭都有些大了。
真的想讓時間趕快過去,朱元璋早點兒躺進明朝的祖墳。
享受子孫后代的香火,和周易提過去的點心和紙人紙馬。
果然,沒有收下呂銘的那個銀票,是正確的行為。
若是真的收下了那張銀票,一會兒來到觀止堂的,大概就是錦衣衛(wèi)了吧?
周易搖了搖頭,不去猜測朱元璋的想法。
而是把目光集中在眼前的地圖上。
桌子上的地圖,勾勒的大明朝的全域,雖是沒那么精準。
但對周易而言,也是足夠了。
在南京城宣傳《大誥》,雖然重要,也很有意義。
但遠遠不是周易期望做到的全部。
為什么說宣傳《大誥》是周易期待已久的機會呢?
是因為,《大誥》的宣傳地點,是大明朝的全域!
周易的目光,不能只局限在南京城中。
此時,地方上經(jīng)過洪武三大案的折磨,豪族的實力已經(jīng)大大降低。
這是周易的機會。
在宣傳《大誥》的同時。
借著朱元璋的名頭,全國各地進一步普及教育。
在全國各地普遍“觀止堂”的分號,才是周易更希望做到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周易在地圖上丈量著、尋找著、思考著……
書房的門突然被敲響了。
“先生,皇宮里面來人,傳旨了。”
周易扔下了手中的筆,心里面又罵了一句朱元璋。
但還是換上笑臉,去迎接來到觀止堂傳旨的太監(jiān)。
傳旨的太監(jiān)還是張公公。
圣旨上寫的簡單,就是叫周易去金鑾殿一趟。
周易問過張公公才知。
這次去金殿,是好事兒。
皇城,金鑾殿。
周易偷眼看著朱元璋,勉強擠出來的笑臉,感覺還不如哭好看。
朱元璋倒是沒有這個覺悟,看見周易,笑得更開心了。
這可是個寶貝啊,難得一見的清官啊!
等《大誥》宣傳這件事兒完了,總要想辦法給周易忽悠到戶部去。
周易看著朱元璋把他叫到金鑾殿,什么也不說,被盯著,只是笑,總感覺有些怪怪的。
終于,朱元璋開口了:
“周易啊,這些天。
南京城,都知道了《大誥》的頒布,你功不可沒啊。”
周易連忙笑著回應(yīng):
“都是陛下的功勞啊。
“哦?”
“微臣咋坊間聽說,諸位百姓都說。
這大明,陛下您來了,青天就來了。”
朱元璋意味深長地笑了笑,道:
“咱也聽說了一句話。”
“陛下請講。”
“周易你到了禮部,青天就來了。”
周易渾身一顫,似乎過了電流一般。
但還是強制控制著面部表情。
端的是一幅被陛下識破陰謀,但又勉強保持鎮(zhèn)定的樣子。
周易心里面慶幸,還好早就有練過演技,并有所準備。
朱元璋這老頭,快點兒歸西吧!
“呵,周易,實話實說,你為什么沒有收呂銘的銀子?”
周易假裝強自鎮(zhèn)定心神,道:
“陛下給的,才是我的。”
朱元璋聽罷,撫掌大笑:
“好,是到我這里討賞來了。”
“倒也不只是討賞。”
“嗯?”
“陛下可聽說過千金買馬骨?”
朱元璋做了皇帝以來,也學(xué)過一些文化知識,并非完全的文盲。
千金買馬骨,是郭魁給燕昭王講得故事。
講的是花費500金,將死馬的尸骨買了回來。
最終果真得到了三匹別人主動獻來的千里馬。
這個故事的內(nèi)核,不外乎是花錢做營銷。
周易的意思,是重賞周易這個“清廉”的官員,為其他官員做一個表率。
大家知道寫,朱元璋是一個喜歡清廉官員的皇帝。
“哦,賞你,還是為了咱的江山考慮?”
“微臣惶恐。”
“好,那就再賞你一百畝莊田。
作為宣傳《大誥》的獎賞。”
周易在謝過皇帝陛下的封賞之后,又向朱元璋問道。
南京城中寫,利用行院人家,宣傳大誥的做法,能否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
宣傳大誥,必須要民眾識字,能否在地方推行一些比較基礎(chǔ)的教育。
另外,周易想親自離開京城,到地方去督導(dǎo)工作,請問朱元璋是否允許。
朱元璋思考了一會兒,給了周易肯定的答復(fù),并要求周易全權(quán)負責(zé)此時。
不必理會其他的問題。
周易充滿信心的點頭。
腦海中又浮現(xiàn)了明朝的地圖,下一站,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