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雞鳴寺
- 諸天從佛門弟子開始
- 弦知音
- 5598字
- 2022-12-26 18:55:49
(本章內容,多為中醫知識,讀者如若不喜,可直接跳過,不影響整體故事)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眼下這四百八十寺之首的雞鳴寺。張神醫覺得如何?”
此時有一老一少兩人正在雞鳴寺后涼亭下棋。此二人正是去年在擲杯山莊有過一面之緣的姬冉與張簡齋張神醫。
“小和尚今日請老夫之意,我已明了。這樣吧,金陵城內同仁堂,老夫于此坐堂,你若想學醫,不妨前來。”張簡齋拿起茶杯,輕啜一口道。
“多謝張老成全!”姬冉聞言,起身對著張簡齋深深一禮。自從上次蝙蝠島一行,姬冉多次看到了假死、昏迷、不知死不死等情況,深深覺得自己從師傅天峰大師那里學來的醫術實在是,一言難盡。故而跟師傅討了個雞鳴寺護法的職位,就跑來金陵希望可以跟張簡齋神醫學習一下。
第二日,姬冉照常卯時起床,早課,練拳,練劍。而后下午前去三山街同仁堂。
張簡齋今日無事,看到姬冉后說道:“和尚,跟我念一遍這段話,以后每天來此,先背誦一遍。”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
“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媸,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
“見彼苦惱,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
“自古名賢治病,多用生命以濟危急,雖曰賤畜貴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
“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于人乎!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良由此也。其虻蟲、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不在此例。”
“只如雞卵一物,以其混沌未分,必有大段要急之處,不得已隱忍而用之。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
“其有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人所惡見者,但發慚愧凄憐憂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
姬冉聽后,也跟著念了一遍:“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
張簡齋聽后曰:“善!而后于柜中取一線裝書,此乃《神農本草經》,汝且習之,不通處,乃于吾問之。”
姬冉躬身施禮道:“謹遵先生教誨。”之后拿著神農本草經去背了,果然大致翻看一遍藥明,在其中發現了幾個特別熟悉的名字“徐長卿、景天、王不留行……”就這樣二十五歲的姬冉,開始了學醫之旅。
三月后,金陵同仁堂后堂,張簡齋問曰:“附子何解?”
答曰:“味辛,溫,有大毒。治風寒,咳逆,邪氣,溫中,金瘡,破癥堅,積聚,血瘕,寒濕痿蹩,拘攣,膝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一名茛。”
張簡齋點點頭道:“不錯。說起附子,就不得不提一下張仲景,他是最會用附子的一個人。經方里面很多地方用生附子。”
“現在很多人不會用生附,他們說生附不能用,那他們是不是講張仲景是庸醫?”
“他們說張仲景是醫圣,《傷寒論》是圣典,然后又說生附子不能用,那《傷寒論》豈不是成了錯書,且看原書記載生附一枚破8片,這不就是生附子的用法嘛。”
問曰:“干姜。”
答曰:“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珠汗,逐風濕痹,腸澼下利,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
張簡齋道:“干姜是我們最常用的,這個干姜與生姜不一樣,生姜是市場上賣的,那就是生姜。”
“干姜是老姜,陳年的姜,它在泥土里,不要采摘,一直放著,讓它陳久。”
“還有一種做干姜的方式就是拿很老的生姜,切片,風干,曬干,就是老姜。”
“干姜本身沒毒,干姜跟生姜的功能不一樣,干姜呢,是辛溫,它的味道是辛辣,但是呢,藥性是溫性的,所以寒癥的時候用它,一般來說,辛味入肺。”
姬冉聽后,默默點頭,如是又三月,姬冉終是學完了《神農本草經》。之后張簡齋又拿出一本《黃帝內經》給姬冉。
要看黃帝內經,你就要先知道,為什么現今人的壽命沒有上古之人那么長,那是因為環境,各方面的改變,有時候文明是很方便,可是文明不見得對人是一定有利的。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于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
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發長。
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
三七,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
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
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
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
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
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
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
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
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斑白。
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
八八,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
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今五臟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
張簡齋又道:“所以,女子以七為數,男子以八為數。”
“一個女子最黃金的年齡就是三七、四七即至五七,而后身體開始衰弱,此時如果生產便就有極大危險。”
“男子同理三八、四八即至五八,而后身體同樣開始衰弱,此時再去要子,子孫未必康健。”
“同樣,黃帝內經告訴我們兩個道理,一是陰陽,二是五行與五臟,一切病痛都是風邪,而邪要作祟就需要載體,這載體就是五臟。”
“只要陰陽均衡,五臟調和,人體就不會生病。這是治療一切疾病的根本與醫之根本。”
于是接下來兩年,姬冉就從《素問》的原理到《靈樞》的經脈一點一點的了解,吃透,最后勉勉強強的學會了《黃帝內經》。
為什么是勉勉強強呢?
因為全是理論,雖然偶爾可以坐堂試試,但是姬冉發現自己曾經在天峰大師那里學到的有些跟張簡齋教導的是不同的。
畢竟天峰大師除了治療寺內僧眾,就是在山下義診,山下農戶一般不會有什么太重的疾病,都是發燒感冒之類的。
而張簡齋神醫這里,各種疑難雜癥,各種奇奇怪怪的病例。
接下來的兩年姬冉又分別學習了《傷寒論》與《金匱要略》。
傷寒論中辨脈法卻是一切中醫奉行的準則。
問曰:脈有陰陽,何謂也?
答曰:凡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凡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問曰: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
答曰: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期十四日當劇。
問曰:病有灑淅惡寒而復發熱者,何?
答曰:陰脈不足,陽往從之;陽脈不足,陰往乘之。
曰:何謂陽不足?
答曰:假令寸口脈微,名曰陽不足,陰氣上入陽中,則灑淅惡寒也。
曰:何謂陰不足?
答曰:假令尺脈弱,名曰陰不足,陽氣下陷入陰中,則發熱也。
陽脈浮(一作微)陰脈弱者,則血虛。血虛則筋急也。
其脈沉者,榮氣微也。其脈浮,而汗出如流珠者,衛氣衰也。榮氣微者,加燒針,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脈(一云秋脈)藹藹,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
脈(一云夏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
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
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一云陰氣)衰也。
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一作縱)。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皆病脈。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
若數脈見于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脈弦而大,弦則為減,大則為芤。減則為寒,芤則為虛。寒虛相搏,此名為革。婦人則半產、漏下,男子則亡血、失精。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
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
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
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
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問曰:病脈,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
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本位。其人病身體苦疼重者,須發其汗。若明日身不疼不重者,不須發汗。若汗濈濈自出者,明日便解矣。何以言之?立夏得洪大脈,是其時脈,故使然也。四時仿此。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
答曰:假令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夜半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寸口脈浮為在表,沉為在里,數為在府,遲為在藏。假令脈遲,此為在藏也。
趺陽脈浮而澀,少陰脈如經也,其病在脾,法當下利。何以知之?
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今趺陽脈浮而澀,故知脾氣不足,胃氣虛也。以少陰脈弦而浮,才見此為調脈,故稱如經也。若反滑而數者,故知當屎膿也。
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風則傷衛,寒則傷榮。榮衛俱病,骨節煩疼,當發其汗也。
趺陽脈遲而緩,胃氣如經也。趺陽脈浮而數,浮則傷胃,數則動脾,此非本病,醫特下之所為也。榮衛內陷,其數先微,脈反但浮,其人必大便硬,氣噫而除。何以言之?
本以數脈動脾,其數先微,故知脾氣不治,大便硬,氣噫而除。今脈反浮,其數改微,邪氣獨留,心中則饑,邪熱不殺谷,潮熱發渴,數脈當遲緩,脈因前后度數如法,病者則饑。數脈不時,則生惡瘡也。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
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后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
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陽氣在里,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
又陰脈遲澀,故知血亡也。
脈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熱屬藏者,攻之,不令發汗。
屬府者,不令溲數。溲數則大便硬,汗多則熱愈,汗少則便難,脈遲尚未可攻。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體形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又未知何藏先受其災,若汗出發目閏休者,此為肺先絕也。
陽反獨留,形體如煙熏,直視搖頭,此心絕也。
唇吻反青,四肢習者,此為肝絕也。
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又未知何藏陰陽前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后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寸口脈浮大,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腸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噎。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浮虛相搏,故令氣。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畜積有膿也。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惕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寸口脈陰陽俱緊者,法當清邪中于上焦,濁邪中于下焦。
清邪中上,名曰潔也;濁邪中下,名曰渾也,陰中于邪,必內栗也,表氣微虛,里氣不守,故使邪中于陰也。
陽中于邪,必發熱、頭痛、項強、頸攣、腰痛、胚酸,所為陽中霧露之氣,故曰清邪中上。
濁邪中下,陰氣為栗,足膝逆冷,便溺妄出,表氣微虛,里氣微急,三焦相混,內外不通,上焦怫郁,藏氣相熏,口爛食斷也。
中焦不治,胃氣上沖,脾氣不轉,胃中為濁,榮衛不通,血凝不流,若衛氣前通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責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脈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干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胎滑,勿妄治也。
到七日以來,其人微發熱,手足溫者,此為欲解;或到八日以上,反大發熱者,此為難治。設使惡寒者,必欲嘔也;腹內痛者,必欲利也。
脈浮而滑,浮為陽,滑為實,陽實相搏,其脈數疾,衛氣失度,浮滑之脈數疾,發熱汗出者,此為不治。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問曰:脈有三部,陰陽相乘。
榮衛血氣,在人體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
隨時動作,效象形容,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觀脈,大小不同,一時之間,變無經常,尺寸參差,或短或長。上下乖錯,或存或亡。病輒改易,進退低昂。心迷意惑,動失紀綱。
愿為具陳,令得分明。師曰:子之所問,道之根源。脈有三部,尺寸及關。榮衛流行,不失衡銓。
就這樣寒來暑往,姬冉在雞鳴寺待了十五年,也在南京同仁堂與張簡齋學醫學習了十五年。
五年前,姬冉也開始坐堂,也頗受好評。不過比起醫理、藥學,姬冉還是更擅長針灸,畢竟姬冉指上功夫不錯,而且對于經脈更加了解。這一年姬冉四十歲,回到了南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