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與姚汝能一同巡街的日子,可日上三竿了還不見其人影,問了其余不良人才得知這小子臥床不起了。
張不良平日里對這個小跟班確實關心甚少,連他住在哪都不知道,多番打聽才在通善坊找到了姚汝能的家。
宅子不大,但也不算小,畢竟再過一坊就到南城門了,這里的宅子可賣不出好價錢,但張不良聽姚汝能說起過,為了買這個宅子,他也是變賣了隨身的傳家之物。
喚了幾聲無人答應,張不良和孁兒直接翻墻進院,里面竟然是個菜園子,還養了些雞,雞棚就搭在隅角的竹林里。檐前還有個大水缸,里面養了好多大活魚,這都是從曲江中釣來的,因為姚汝能時不時會送來幾條。
進了廂房,正見火爐子里煎著藥,姚汝能用濕布敷額竟睡了過去,孁兒俯身察看藥煎的如何了,張不良則看起了墻邊的書柜,里面的藏書可不少。
姚汝能祖父是宰相姚崇,這身世街坊們都熟知,宰相之后淪為了不良人,不得不感嘆官場之兇險。站的越高,上面的風越大,一著不慎滿門抄斬的也大有人在。
再看那書桌,上面摞了好些手稿,長安紙貴,姚汝能的俸祿怕是都花在這上面了,細看之下,寫的竟是寫志怪雜談,譬如有一篇叫《貞觀志異》。
作為網絡撲街寫手,跨越一千二百多年遇上了同道,那份欣喜心情自然溢于言表,當即沉浸在姚汝能的文稿中,還以老前輩的身份點評一番,孁兒見他自言自語,就像看傻子般默默注視。
“我以前也寫這些東西。”張不良向孁兒解釋道,但表情略顯尷尬,所有撲街寫手都羞于提起自己的職業,不是不熱愛,只是沒底氣。
孁兒連半個字都不搭理,像極了那些責編。
這時候姚汝能醒了過來,見張不良和孁兒站在眼前趕忙起身,但正在高熱的他連站都站不穩。
“躺下吧。”張不良小心安放好手稿,還用手掌撫了撫封頁。
姚汝能叉手行禮后乖乖躺下,張不良坐到了床邊,關心道:“是惹了風寒?”
“不。”姚汝能慚愧一笑,嘴唇干得都裂開了,“昨日摔進了水渠里,不礙事,張帥,我與崇德坊武侯鋪里的彍(guo)騎是世交,昨日找他攀談問出了一條線索,虢國夫人的那個宅子前幾日有好些馬車拉走東西,可惜不知是何物,只知道很沉很沉,都壓出了深深的車轍印子。”
“很好,我把這條線索上報給大理寺!讓他們去好好查。”張不良接過孁兒遞來的藥碗,轉念一想自己喂不合適,兩個大男人相互喂藥想想都怪,就給孁兒使了眼色,想讓她代勞。
“張帥,我自己來。”姚汝能趕忙接過藥碗,他可不敢教孁兒喂藥。
張不良看到姚汝能的手上有多處擦傷,這才注意到他臉頰上也有淤青,望著他問道:“只是摔進水渠里?”
姚汝能自知騙不過張不良,如實交代道:“是從崇德坊回來的路上遇到了趙四郎他們,推搡起來不慎摔進了渠里。”
“他們又拿你家世說事了?”張不良想都不用想,公廨里那幾個不良人欺負姚汝能已經是家常便飯。
姚汝能慚愧的埋下臉。
張不良激道:“下次他們再惹你,你直接拔刀砍了他們!”
姚汝能一臉驚訝,同僚之間豈可動刀。
張不良微微一笑,知道姚汝能不敢也不會,就又說道:“那么就不理他們,再也不爭半字,他們能激到你,是因為你自己還沒放下。”
“你是姚汝能,你也只是姚汝能,就如你那本《貞觀志異》里的阿生,哪怕曾經是大開殺戒的刺客,被高僧點化后,在小鎮里活回了最真實的馬夫阿生。”
姚汝能抬起了臉,這一刻,他猶如醍醐灌頂,可轉念又羞愧起來,沒想到張不良看他的手稿,這都是些難登大雅之堂的東西,長安流行的可是詩文,譬如張帥的《發客游》。
張不良拍了拍姚汝能肩頭,語重心長道:“那么喜歡寫故事就好好寫,就算沒人看,也要把故事寫好了,以后我做你第一個讀者。”
姚汝能重重點頭,就算藥湯還很燙,也一口飲盡,滿目的感激之情。
張不良拿過空碗,起身放到書桌上,交待道:“我這就把線索上報給大理寺,剩下的事就交給他們來查吧,你已經做了你能做的,好好養病吧。”
張不良自然是怕姚汝能再查下去,難免有性命之憂。
姚汝能應該也領會到了張不良的用意,沉默了幾息后笑著開口道:“張帥,你可知我最敬你的是哪件事么?”
張不良哪還記得,只好等姚汝能繼續說下去。
“前年,你為了賻銀(撫恤金)大鬧京兆府,為那么多軍屬出頭,最后還驚動了戶部,敢同那安祿山叫板,憑他為何能挪用賻銀以滋軍餉。”
“是你教了我這句,做好眼前事,做好事前人!”
“做好眼前事,做好事前人。”張不良復念這句話,感覺很有人生哲理。只不過,前身居然還干過這么拉風的事,只是一個不良帥能捅到了戶部?還跟天寶“大紅人”安祿山叫板?
其實這件事背后,同樣是涼王在暗中支持,當時圣人直接把涉事的戶部侍郎給丟進了御史臺,現如今墳頭草都有人高了。圣人可以虧待自己的兒子,搶他的王妃做貴妃,但他萬萬不會虧待為大唐拓疆的軍人。
“所以張帥不必擔心姚汝能,我只做好姚汝能!也請張帥放心,我不會打草驚蛇的,我知案情背后或有重大牽扯,我會小心。”
“鐵匠不會白死的。”張不良為了讓姚汝能徹底放心,只好說出了自己的身份。
聽完后的姚汝能目瞪口呆,張不良和孁兒都已經走了,他還沉浸其中,呢喃道:“張帥,今后我定要寫一本關于你的事跡。”
……
歷史上的姚汝能,著有《安祿山事跡》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