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明憲宗——成化皇帝朱見深(1)
- 明清帝王文治武功全記錄
- 鄧明編著
- 5634字
- 2014-11-24 13:20:14
明憲宗朱見深,初名朱見深,是明朝歷史上第八位皇帝,是明英宗朱祁鎮的長子。明英宗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明英宗朱祁鎮病死后,明憲宗朱見深繼位,改年號為“成化”,史稱“成化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于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北征時奉皇太后之命,被立為皇太子。誰知命運與明憲宗朱見深開了個玩笑,他的叔叔明代宗朱祁鈺即位后,隨著政局的逐漸穩定,就開始考慮如何廢掉他,而用自己的兒子取而代之。經過一番精心的謀劃,朱見深被廢為沂王。但是上天好像只垂青于朱見深,此后不久,先是被立為太子的朱見濟早夭,然后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一來,不僅朱見深的父親奪回了皇位,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他父親改元天順,也將他改名朱見深。但由于朱見深幼年卷在皇位之爭的漩渦中,精神壓力非常之大,因此留下了口吃的毛病。明英宗天順八年(公元1461年),明英宗朱祁鎮去世,朱見深繼承了皇位,成為了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改年號為“成化”。
明憲宗朱見深一生共在位23年,明憲宗朱見深即位后,平反了于謙冤獄,恢復了于謙之子的官職。又不顧明代宗朱祁鈺曾廢掉自己的太子之位,以德報怨,恢復明代宗朱祁鈺的帝號,重修明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明憲宗朱見深任用李賢為相,閣臣之中還有彭時、商輅等人,可謂是人才濟濟,朝政也比較清明。
明憲宗朱見深在位期間,曾特別寵愛自己的貴妃萬貞兒,重用宦官汪直、梁芳等人,以致他們擅自專權,敗壞朝綱,使明朝弊政橫生,危機四伏。
皇帝個人檔案
幸運天子——明純皇帝朱見深
姓名:朱見深,廟號:憲宗
本名:朱見深,年號:成化
生肖:兔,陵寢:明茂陵(今北京十三陵)
職業:皇太子——沂王——皇太子——皇帝,祖籍:今江蘇句容
生日:明英宗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出生地:今北京
死亡時間: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當皇帝機遇:父親復辟,以太子身份繼位
壽命:42歲,父親:朱祁鎮
身高:不詳,母親:周貴妃
體重:不詳,配偶:吳皇后,王皇后及三宮、六院眾多妃子
學歷:皇家教育,初婚年齡:18歲
性格特點:生性寬厚,子女:皇子14人,皇女5人
謚號:純皇帝,繼承人:兒子朱祐樘
武功
平廣西瑤族叛亂,攘荊襄陽山區流民
終成化一朝,除了南方廣西的瑤族叛亂、荊襄鄖陽山區的流民以外,政局基本上比較平穩。所以,明朝人稱成化、弘治為太平盛世。
平廣西瑤族叛亂在明代,云貴各地經常爆發各族人民的起義,景泰、天順、成化年間時,廣西大藤峽的壯族和瑤族人民也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起義,這次起義的發生,主要是反對“衣食租稅”的漢族地主和衛所軍官。起義軍“墮城殺吏”,“劫庫放囚”,軍烽遍及于兩廣各州郡。廣西規模最大的瑤族、壯族農民展開了反明斗爭。
散居在今桂平、武宣一帶大藤峽地區的瑤族、壯族人民,不滿明朝統治者的壓迫,多次武裝反抗。明太祖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羅淥山農民起義軍殺廣西布政司參議湯敬恭,控制大藤峽一帶,壟斷桂平至武宣的黔江水路數十年。明英宗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藍受貳、侯大茍率眾起義。藍受貳遇害后,侯大茍繼續領導斗爭。明英宗正統十一年(公元1446年),侯大茍分兵作戰,隊伍壯大到萬余人,建步、騎、水3軍。明代宗景泰年間(公元1450年~公元1456年),義軍控制梧、潯、柳3府10多個州縣。明英宗天順七年到成化元年(公元1463年~公元1465年),義軍一路沿潯江下梧州,攻廣東肇慶、羅定、陽江等地;一路北流,陸川、博白、化州;一路經富川、賀縣入湖南江華、寧遠、桂陽。
明朝政府對起義軍進行了多次“圍剿”,并且還派兵深入山區。明軍所到之處,大肆殺戮焚掠,受到了瑤族和壯族人民頑強的反擊。明憲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明金都御使韓雍糾合16萬官兵分5路圍剿,殺義軍萬余人。侯大茍率眾退守九層樓山(今桂平境),與官兵激戰多次,全部犧牲。明軍砍斷江上大藤,改名為斷藤峽。次年十二月,侯鄭昂率眾起義,夜襲潯州(今桂平)府城,攻占容縣、北流、蒼梧、博白等地,堅持斗爭4年之久。
攘荊襄陽山區流民荊襄流民是元代以來困擾中央政府的一個大難題。明代荊襄地區位于湖廣、河南、四川三省之間。那個時期,從河南、山西、山東、北直隸等地,因戰亂、荒災或不堪賦役而流亡到荊襄的民戶,史稱“流民”的特別多。僅明憲宗成化年間(公元146年5—公元1487年),就多達數十萬。自明宣宗宣德年間至明憲宗成化年間四十多年,到荊襄的“流民”已多達150萬人。明朝對“流民”采取的是驅趕、“散遣”的政策,結果引起了“流民起義”。為了鎮壓流民起義,明朝廷派兵前來鎮壓。
到了明朝末年,李自成、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在荊襄這一帶活動過。
流民現象的背后自然是經濟動因,或逃避戰亂災荒,或尋覓更佳生路。所以,盡管當時官府嚴令禁止,但中國農民為了生存,即使在小農經濟時代,也不乏“闖關東”、“走西口”、“湖廣填四川”等驚天地、泣鬼神的大遷徙壯舉。
《中國通史》載:“明初對戶口的管理,極為嚴格。無路引私渡關津,要從嚴治罪。但隨著土地兼并的發展和賦稅的繁重,無地少食的農民被迫逃流外鄉,尋求生路,被稱為‘流民’或‘逃戶’。荊襄一帶是流民聚集最多的地區。所以,成化時,這里的流民已達150萬人以上。鄖陽地區,在湖廣、河南、陜西、四川四省交界處,延蔓數千里,山深地廣,有大量空閑荒地,外地流民多來這里屯聚開墾,官府難以禁止。”
為土地兼并或租稅徭役所迫而逃往荊襄山區謀生的農民﹐又名棚民。荊襄地區北有秦嶺,南有大巴山﹐東有熊耳山﹐中有武當山﹑荊山﹐跨連陜西﹑河南﹑湖北三省﹐谷阻山深﹐人煙稀少,為封建統治的薄弱環節。該地資源豐富﹐且可逃避賦役﹐明成祖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漸有流民進入。他們千百為群﹐開墾荒地﹐伐木架棚﹐流徙不定﹐故稱棚民,官府視之為“盜賊淵藪”﹐欲加制裁。
明憲宗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三月﹐流民首領劉通(號劉千斤)聯合石龍(號石和尚)﹑劉長子等﹐在房縣大木廠立黃旗聚眾起義﹐稱漢王﹐國號漢﹐年號德勝﹐攻略襄﹑鄧﹐屢敗官軍。明廷派工部尚書白圭為提督湖廣軍務﹑撫寧伯朱永為總兵官﹐會合湖廣總兵李震﹑河南巡撫王恕入山進討。次年閏三月﹐劉通兵敗被擒﹐死于京師。十月﹐劉長子﹑石龍被俘。起義失敗﹐白圭在流民中推行強制附籍與發還原籍的政策﹐導致明憲宗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劉通余部李原(號李胡子)與小王洪﹑王彪為首的流民第二次起義。李原稱太平王﹐攻掠南漳﹑內鄉﹑渭南一帶﹐流民歸附者近百萬。
朝廷為防事態擴大﹐于明憲宗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派左都御史原杰撫治荊襄流民﹐設置鄖陽府與湖廣行都司﹐并由都御史吳道宏撫治鄖陽﹑襄陽﹑荊州﹑南陽﹑西安﹑漢中六府。流民附籍后,墾辟老林﹐從事農作﹐開發藥材﹑竹木﹑鐵﹑炭等資源﹐荊襄山區逐漸民戶稠密﹑商旅不絕。
鄖陽巡撫的設置,在某種意義上可說是明政府與該地流民相妥協的產物。設置了鄖陽府,將流民用戶籍的形式固定在當地,又設置了鄖陽巡撫,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生平最得意之事
太子位失而復得
明英宗正統十二年(公元1447年),朱見深出生了,他是皇位未來的繼承者,用今天的話說,他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豈料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父親明英宗朱祁鎮帶兵出征,卻一去不回。明英宗朱祁鎮戰敗被俘,明代宗朱祁鈺即將頂替他哥哥的位置,老謀深算的孫太后早已料到這個弟弟是不會就此罷手的,為防止皇位旁落,她急忙擁立明憲宗朱見深為太子,并以此作為支持明代宗朱祁鈺登基的交換條件。
于是,在大明王朝的最關鍵時刻,當時,朱見深毛遂他薦,被挺而出,在牙還沒長全的情況下被光榮任命為皇太子,時年兩歲。
雖然孫太后成功地將明憲宗朱見深立為太子,但她深知深宮之中,人心險惡,保不準明代宗朱祁鈺什么時候來一個斬草除根之類的把戲,而她自己也不可能時刻與寶貝孫子在一起。為確保安全,孫太后派出一個姓萬的親信宮女無微不至地照料幼童朱見深,這個女人后來對朱見深乃至大明王朝的影響極為深遠。
事實證明,孫太后的考慮極為深遠,當上了皇帝的明代宗朱祁鈺越來越不安了,自從他的好哥哥明英宗朱祁鎮意外歸來后,他一直都處于擔驚受怕的精神狀態之中。明代宗朱祁鈺已經習慣了被人稱為皇上,已經習慣文武百官向自己朝拜,他害怕自己已經得到的一切再次失去。所以,明代宗朱祁鈺囚禁自己的哥哥,并尋找一切足以致其于死地的機會。
為了斬草除根,免除后患,明代宗朱祁鈺已經打定主意,就算不殺掉明英宗朱祁鎮,也要廢掉他的兒子——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把帝國未來的繼承人換成自己的兒子朱見濟。
可這件事情不是一般的難,因為早在明代宗朱祁鈺被臨時推為皇帝之前,老謀深算的孫太后早已立了明憲宗朱見深為太子,并言明將來一定要由明憲宗朱見深繼承皇位,當時明代宗朱祁鈺本人也是同意了的,雖說明代宗朱祁鈺本人可以翻臉不認賬,但他眼前還有一道難關必須要克服,那就是得到大臣們的支持。
可是自古以來,廢太子之類的事情都是不怎么得人心的,要大臣們支持自己,談何容易!明代宗朱祁鈺苦苦思索著方法正在這時,明代宗朱祁鈺的親信太監興安為他出了一個絕妙的“好主意”。
不久之后的一天,明代宗朱祁鈺召集內閣成員開會,當時的內閣成員共六人,分別是首輔陳循,次輔高轂,閣員商輅、江淵、王一寧、蕭鎡。
他們進宮拜見明代宗朱祁鈺,行禮完畢后,等著聽皇帝陛下有什么吩咐,可是等了半天,皇帝陛下終于支支吾吾地說話了,可是說得完全不得要領。幸好,答案馬上揭曉了,散會后興安分別找到了他們,給他們每個人送錢。具體數額是:首輔陳循、次輔高轂每人一百兩銀子,其余四位閣員每人五十兩銀子。
只要具備基本的常識,應該已經猜到那位太監興安給皇帝陛下出的“好主意”就是行賄。皇帝向大臣行賄,可謂是空前絕后,而行賄的數額也實在讓人啼笑皆非,竟然只有一百兩!
這六位大臣拿著這點銀子,著實是哭笑不得,他們怎么會把這點錢放在眼里,但他們明白,別的錢可以不收,這筆錢不能不要,不收就是不給皇帝面子。更何況是皇帝的錢,六位大臣就算再吃黑也不敢黑皇帝陛下,于是他們紛紛表示同意,并建議馬上再立太子。
興安搞定了這六位大人,便繼續在群臣中活動,具體說來就是送錢,當然數額和之前差不多。出乎明代宗朱祁鈺意料的是,事情竟然十分順利,群臣紛紛收下了錢,同意了改立太子的倡議。這自然不是因為收了那點錢的緣故,只是大家都知道明代宗朱祁鈺的目的,不敢去得罪他而已。
倒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沒骨氣,吏部尚書王直就發威了。王直萬沒有想到,皇帝竟然出此下策,公然向大臣行賄。所以,當別人把王直那份錢拿給王直時,他拍著桌子,捶胸頓足喊道:“竟然有這種事,我們這些大臣今后怎么有臉見人啊!”
有沒有臉見人都好,反正事情最終還是辦成了。明代宗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五月,明英宗朱祁鎮的最后希望——皇太子朱見深被廢,明代宗朱祁鈺之子朱見濟繼任太子。在明代宗朱祁鈺看來,千秋萬世,就此定局。但明代宗朱祁鈺的命運似乎注定伴隨著不安與動蕩。明代宗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十一月,剛被立為皇太子一年半的朱見濟因病去世了。
明代宗朱祁鈺只有朱見濟這么一個兒子,小小年紀突然死去,不少朝臣借著這位皇太子的死大做文章。禮部郎中章綸上書說:“太上皇帝君臨天下十四年,陛下您當初也是作為臣子接受太上皇的冊封。太上皇是天下臣民的父親,陛下您應該經常率領群臣朝見太上皇,以彰顯尊崇之道。同時應該復立太子,以定國之根本。”
這份上書專挑明代宗朱祁鈺最不愛聽的話說,深深刺激了明代宗朱祁鈺,于是,明代宗朱祁鈺當即將章綸扔進了錦衣衛獄,嚴刑拷打,體無完膚。但是,大明士子極有氣節,章綸雖然入獄,卻聲名鵲起,弄得明代宗朱祁鈺想殺他還得考慮一下輿論影響。膽子不夠大的明代宗朱祁鈺沒找到什么章綸真正該殺的理由,又不想放他出來散布危言,只得無限期地把這個麻煩關下去。
章綸首開上書請求善待太上皇和復立皇太子的先河,朝中很多大臣紛紛效仿,甚至有很多偏遠地區的小官也上奏章指責皇帝。在嚴守禮教和借上書博得直名的雙重肯定之下,朝廷中開始彌漫著對于皇帝朱祁鈺的不信任和對太上皇朱祁鎮的向往。
這種情緒中,還有一部分朝臣夾雜著對于兵部尚書于謙所擁有的過高權力的不滿,逐漸演變為黨派之爭。比如武清侯石亨,在北京保衛戰時曾立下大功,得封侯爵。他見于謙得到明代宗朱祁鈺信重,為了討好于謙,就跟于謙說準備請皇帝封賞于謙的兒子,結果被正直的于謙拒絕了。不但拒絕,而且于謙還斥責石亨說這是一種徇私的行為。石亨由此對于謙由恩生怨,連帶著對信任于謙的明代宗朱祁鈺也心存不滿,心中的天平逐漸倒向了太上皇朱祁鎮一邊,然后是著名的“奪門之變”。這樣一來,不僅明英宗朱祁鎮奪回了皇位,明憲宗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也失而復得。
生平最痛心之事
萬貴妃去世
明英宗天順八年(公元1464年)七月二十日,明憲宗朱見深大婚。所謂大婚,就是專指皇帝的婚娶。明憲宗朱見深當時婚娶的吳氏,是由父親明英宗朱祁鎮選定的。據稱,由明英宗朱祁鎮選定而育于別宮的女子有三名,即吳氏、王氏和柏氏。皇帝的婚事,自然是隆重的。但是,僅僅還不到一個月,吳皇后就被廢。取而代之的是王氏,即后來的孝貞皇后。吳氏被廢背后的緣由,一直為人所猜疑。普遍的看法是吳皇后得罪了皇帝寵愛的萬氏。
明憲宗朱見深繼位時,年方十八歲,萬氏已經三十五歲了,很會迎合皇帝的心意。據說每次皇帝游幸的時候,萬氏總是騎著馬為前驅,或佩刀侍立左右,自然給明憲宗朱見深一種新鮮感。也許,這是萬氏邀寵于明憲宗朱見深的關鍵。不過,皇后吳氏初立時,萬氏每次謁見吳皇后時,總是板著臉不給面子,使吳皇后非常生氣。起先,吳皇后礙著明憲宗朱見深的面子還隱忍著,到后來實在忍耐不住,免不了斥責萬氏無理。可萬妃非但不知收斂,卻對吳皇后惡語相譏。一次惹得吳皇后性起,命宮人將萬氏拖倒在地,親自取過杖來打了她幾下。
這下可不得了,萬妃找到明憲宗朱見深,哭鬧不休。明憲宗朱見深大怒,發誓道:“此等潑辣貨,我若不把她廢去,誓不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