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帝王往事——盛事明君的文治武功(1)
- 每天讀點中國歷史(經典天天讀系列)
- 鄧明 羅賓編著
- 5521字
- 2014-11-24 12:24:53
秦始皇嬴政:千古一帝
秦始皇,名嬴政,又名趙政,也有人稱之為“呂政”。公元前259年生于趙國都城邯鄲(今河北邯鄲)。其父異人,也就是后來的秦莊襄王,時為趙國人質。后來異人在大商人呂不韋的幫助下,逃出邯鄲城,返回了秦國,改名子楚。而年幼的嬴政卻與母親趙姬繼續留在了趙國。直到公元前251年,趙國將他們母子送歸秦國,嬴政才結束了在趙國八年的苦難童年,回到了本該屬于他的故國——秦國。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子楚)病故,年僅12歲的嬴政繼承了秦國的王位,成為了第31代秦王。由于年紀尚幼,國事政務均把持在其母趙太后和被他稱為“仲父”的文信侯、相國呂不韋手中,后來,深受趙太后寵愛的假宦官嫪毐的力量也漸漸崛起,其黨羽遍布朝野,以其為首的后黨集團成為了僅次于以呂不韋為首的呂黨的又一股政治力量。
公元前238年,嬴政車裂長信侯嫪毐,誅其三族,幽禁母親趙太后,并殺死了趙太后與嫪毐所生的兩個私生子。同年10月,嬴政罷黜呂不韋相國職位,將其轟出咸陽。不久,又逼呂不韋服毒自盡,并嚴懲了他的家人和門客,鞏固了自己的君主之位。從此,年輕的嬴政親掌國政大權,啟用長于謀劃的尉繚、李斯和能征善戰的王翦、蒙恬等人,真正開始了他的“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的治世生涯,從此威震四海,顯示出了雄偉的非凡氣魄。
公元前221年,雄才大略的秦王嬴政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秦朝。為了彰顯自己的不世功業,他自稱皇帝。由于他是秦朝,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一個皇帝,所以便是“始皇帝”,他夢想著以后的子子孫孫,要接著稱二世,三世,以至萬世,讓秦朝的帝業能夠千秋萬代的延續下去。但是,秦始皇沒有想到,他這個愿望并沒有實現,秦朝不但沒有傳下千世萬世,相反,僅僅過了短短的十五年,便“二世而亡”了。
在統一全國后,秦始皇又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經濟改革。廢封國,行郡縣之制度;廢除井田制度,確立土地私有;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修建馳道;規定文字、貨幣、度量衡四海皆同。整飭政治,呈現統一之新氣象。在軍事上,秦始皇又派兵北擊匈奴、南并南越,擴大了中國的疆域版圖,使之成為東、南至海,西至今甘肅、四川,西南至云南、廣西,北至陰山(河套以北、大漠以南諸山),東北至遼東的龐大帝國。然而,秦始皇過于獨斷專行、手段極其殘暴;刑法嚴苛,徭役賦稅繁重;窮奢極欲,濫使民力,勞民傷財,修筑萬里長城,建造阿房宮、驪山陵,使百姓苦不堪言;再加上焚書坑儒,終于招致了人民憤懣,將鼎盛一時的大秦帝國推向了覆亡的邊緣。
公元前210年,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在東巡途中病逝于沙丘平臺(今河北廣宗縣),在位37年,其中稱王25年,稱帝12年,享年50歲。葬于驪山(今陜西臨潼)。
如同歷史上的任何一位英雄人物一樣,秦始皇是在時代為他所提供的諸多客觀條件之下成就其偉業的,在他的身上包納著太多的社會歷史內容。
在世界史上,秦始皇把現存的第一套真正的國家與法的理論全面變成現實,是歐亞大陸完成帝國化過程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國古代文明史上,秦始皇是春秋戰國社會歷史變遷的完成者;在中國政治史上,秦始皇完成了一次非同尋常的改朝換代,建立了第一個名副其實的“大一統”的帝國,是中華帝制的創造者;在中國思想史上,他集先秦帝王觀念之大成,首創了“皇帝”尊號;在中國法制史上,他是首屈一指的“法治”皇帝;在中國文化史上,他實行書同文、車同軌、制通度、行同倫,促成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基本形成;在中國工程史上,他的名字和被譽為世界奇跡的萬里長城以及秦始皇陵、兵馬俑緊密聯系在一起;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類似影響的歷史人物屈指可數,而在中國古代史上更是獨一無二。
作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最后一位君主,秦始皇吞并六國,締造秦王朝,這個事件一直被視為春秋戰國時期結束的歷史性標志。在這個意義上,秦王嬴政是一個歷史過程的終結者。
作為秦始皇的嬴政是中國封建時代,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他憑借著祖先留給他的基業,即“四世有勝”、國富兵強的強秦,橫掃六合,統一天下,登上皇帝寶座,又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將中國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這又使秦始皇為一個歷史篇章開端的標志性人物。
秦始皇是一位擁有優秀軍政素質和博大政治功業的君主,他充分利用歷史進程所提供的機遇和條件,以能動性的進取精神和典范化的政治行為,幾乎無可挑剔地完成了歷史所賦予他的任務。秦始皇所確立的“秦制”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框架以及皇帝制度一直貫通了此后兩千余年的社會政治制度,可謂“定一制而傳千古”。
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雖然他在晚年大興土木,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但他對中國歷史所作的功績遠遠大于他的過失。正如賈宜在《過秦論》中所評論的:“及至秦王,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頸,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于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墮名城,殺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鑄鐻,以為金人十二,以弱黔首之民。然后斬華為城,因河為津,據億丈之城,臨不測之溪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以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就是這樣一位帝王,實際執政不足30年,卻能上承千年,下啟千年。具有這樣歷史地位的人物,試問古今中外能有幾人呢?
傳奇身世:從落難出生到初露鋒芒
嬴政,這個本該生在秦國皇宮里的皇室貴胄,卻偏偏生在了趙國。他的父親異人,雖身為王子,卻偏偏又多出了一個無奈的身份——秦國派到趙國的質子。異人是秦昭王之孫,他的父親是秦昭王之子安國君,也就是太子柱,即后來的秦孝文王。異人有兄弟20余人,他并非長子,其母夏姬也不受太子柱的寵愛。這種情況使得異人不可能成為太子柱的嫡嗣。于是,異人理所當然的被送到趙國,成了一個爹不疼、娘不愛的落魄公子。然而,當異人這個落魄王孫以秦國人質的身份出現在趙國都城邯鄲的大街上時,大商人呂不韋覺得異人是“奇貨可居”,說不定可以利用他做一筆巨大的投機生意。而異人也從此鬼使神差般地走出困境,飛黃騰達起來。
這個呂不韋究竟是何許人也?他原是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后來到韓國經商,“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是個靠戰爭發財的赫赫有名大投機商。他最仰慕的人是春秋末年的子貢。作為孔子的高足弟子,子貢不僅在經商上發了大財,而且在政治上結交王侯、貴族,并當上了魯、魏兩國的宰相,在春秋的政治風云中大展奇才,可謂風光無限。于是,呂不韋決定利用異人這個落難公子,成就自己的政治理想,成為當代的子貢。
為了做生意,呂不韋曾經常往來各國,對各國的政局都很熟悉,對于秦國的宮闈更是了如指掌,他了解異人的不得志與無奈,而太子柱最寵愛的華陽夫人又膝下無子,便想以她為突破口,通過華陽夫人的扶持,幫異人得到王位,使自己以“定國立君”之功大發一筆政治財。而異人雖胸無大志,但也憑著年少氣盛,想做出點兒驚天偉業出來,況且又不甘于如此狼狽的現狀,而呂不韋的出現,正給了他這個機會。于是,二人一拍即合,開始謀劃起來。
呂不韋先拿出500金交給異人,讓他改善處境,廣交賓客,又另外拿出500金選購珍寶玩物作為游說所需的禮物。一切安排妥當,呂不韋便西游秦國。
呂不韋來到咸陽后,先后拜見了華陽夫人的姐姐和弟弟陽泉君,設法為異人尋找晉身之階。呂不韋的禮物和游說打動了陽泉君等人,也打通了面見華陽夫人的途徑。
呂不韋晉見華陽夫人,獻上了遠道帶來的珍貴禮物,又在華陽夫人面前極力贊揚異人的賢德與智慧。他勸說華陽夫人趁著年輕貌美,且得寵之時早為自己打算,在諸公子中選出一位賢孝之人作為自己的兒子,把他立為正式的繼承人。諸公子中以異人最為賢孝,而且又常常表示“以夫人為天”,若將他扶持為繼承人,今后“母憑子貴”,就可終身在秦國得寵,其家族也可在秦國保持現有的或是更大的勢力。否則,一旦華陽夫人年老色衰,或者太子柱辭世,必定會有新的秦王即位,如果新秦王早就對華陽夫人及其親屬不滿,就很可能使其家族面臨殺身之禍。一番肺腑之言,深深地打動了一直為自身無子嗣所苦惱的華陽夫人。從此,華陽夫人時常向太子柱吹枕邊風,贊揚異人的賢孝仁德。有一次,華陽夫人在太子柱面前流著眼淚說:“賤妾今生有幸能夠被挑選入宮,又承蒙太子的錯愛,今生今世也無法報答。有一件事,賤妾深感對不住太子,就是沒有一個像異人那樣的好兒子。如果賤妾能夠先太子而去,那倒是千好萬好,可萬一……那賤妾將何以托身……”
太子柱看到華陽夫人猶如梨花帶雨的臉蛋,從心底涌出憐惜之情,連忙安慰她說:“夫人不必憂傷,你如果喜歡異人,那就把他過繼過來,收為養子,并立他為嫡嗣,將來讓他做秦王,不就可以日后無憂了嗎?”
于是,太子柱與華陽夫人“刻玉符”為信,約立異人為嫡嗣,接著又給異人送去大批錢財,并聘請呂不韋扶助異人。從此,異人名聲日盛,譽滿諸侯。
回到邯鄲后的呂不韋與異人終日飲酒作樂,廣交天下豪杰,呂不韋還把自己的一個能歌善舞、年輕貌美的寵妾趙姬送給了異人。
據野史記載,趙姬在跟隨異人時已然有了身孕,但九個月后,竟無臨產征兆,直到懷胎后的第13個月才生下一子,這個孩子就是后來的秦始皇嬴政。異人見趙姬一舉得男,十分高興,立即封趙姬為夫人,而這個孩子實際上卻是呂不韋的骨肉。
但這終究是野史,并不能完全相信,畢竟懷孕13個月才生子,即使用現代科學也難以說得通。從古至今,關于秦始皇嬴政的生父究竟是誰,也是眾說紛紜,看來這只能是個千古之謎了。
嬴政出生后不久,秦趙兩國便撕毀盟約,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畢竟秦國的勢力要強于趙國。公元前259年9月,秦國的軍隊兵臨邯鄲城下,趙國危在旦夕。如同熱鍋上的螞蟻的趙國君臣,一方面派平原君率毛遂等人奔赴楚國求援,另一方面打算殺死秦國質子異人,已解邯鄲之圍。異人一家正面臨著滅頂之災,這當然還包括正在蹣跚學步的嬴政。一個素與異人交好的趙國官吏把這個消息告訴了異人。大驚之下,異人忙找來呂不韋商量對策,他們首先設法游說趙國的當權者,與其殺掉異人,不如放其回國,使其有機會登上王位,而感念趙國。見游說無效,異人與呂不韋立即決定逃出趙國。此時的邯鄲城戒備森嚴,對異人等人的看管也更加嚴密,這對于異人來說恐怕是插翅難逃了。于是,呂不韋冒險用六百金賄賂看守異人的官吏和守城的戍衛,最終得以逃離邯鄲,奔向秦軍營壘,并輾轉回國。趙國方面得知異人出逃,又欲加害趙姬母子。趙姬本是邯鄲豪門之女,娘家在邯鄲頗有些勢力,幼小的嬴政和母親便隱匿在外祖家里,這才躲過了這場劫難。此時的嬴政年僅兩二三歲。
異人終于得以回到故國,結束了羈旅邯鄲的生涯。回到咸陽后,異人按照呂不韋囑托,為討好出身于楚國的華陽夫人的歡心,特意改穿楚服前往拜謁。華陽夫人見狀大喜,便將異人改名為子楚。從交談中,華陽夫人也體察到子楚的智慧與謀略,更堅定了立子楚為嫡嗣的信心。子楚面見父親的時候,又建議派遣使節聯絡、安撫當年在趙國結交的豪杰、名士。太子柱(安國君)對子楚的膽識謀略頗為賞識。據說太子柱還找來術士為諸公子相面,子楚的面相最為尊貴。從此,子楚的王儲嫡嗣地位牢固而不可動搖了。
公元前251年秋,在位56年的秦昭王駕崩,太子柱(安國君)繼承王位,是為秦孝文王。秦孝文王冊封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也順理成章地被立為太子。趙國聞訊,派遣使節、車馬將趙姬母子護送歸秦。這時,嬴政已經8歲了。
秦孝文王作了幾十年的太子,在秦昭王駕崩,服喪一年之后,才得以正式登上秦國王位,此時他已經53歲了。但秦孝文王無福消受,即位僅僅三天就因病死去,太子子楚即秦王位,是為秦莊襄王。
秦莊襄王即位后,尊養母華陽王后為華陽太后,尊生母夏姬為夏太后,立夫人趙姬為皇后,立長子嬴政為太子,幼沖之年的嬴政成為了秦國的儲君。呂不韋則被拜為相國,封文信侯,秦國的軍政、外交大權,盡掌握在了他的手中,呂不韋也終于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公元前247年,在位僅三年的莊襄王散手人寰,年僅12歲的太子嬴政登上了秦國的王位,成為了一位少年君王。這位曠世之君終于走到了中國歷史舞臺的最前端。
按照秦國的制度,年幼的秦王在舉行成人禮之前不得親政,而由他的母親,以太后和監護人的身份代行王權。因此,在嬴政登基之初,其母趙太后成了秦國法定的最高統治者,擁有著對國事的最終決斷權。
由于嬴政尚屬少年,必然還要委政于大臣。所以,贏政尊“仲父”呂不韋為相國,以蒙驁、王龁、等人為將軍,當時李斯已經擔任舍人。這些輔政大臣都是堪稱王霸之佐的能臣,他們憑借秦國的政治制度和個人的才智謀略及膽識,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因此,在秦王嬴政親政之前,秦國的實力繼續增強。
而此時的呂不韋也終于完成他一生中最大的生意,他不僅位居相國,而且獲得了與管仲齊名的“仲父”的尊號,成為秦國首屈一指的巨富和政治暴發戶。然而這正是呂不韋從巔峰走向滅亡的開始,由于他的權勢過大,直接影響到秦王嬴政的統治,對于權力有強烈欲望的嬴政當然不能視而不見。
而此時貴為太后的趙姬,也在丈夫莊襄王死后不久與呂不韋舊情萌發,再續冤孽。隨著秦王嬴政一天天地長大,呂不韋已多有顧及,而趙太后的私欲卻愈加肆無忌憚,死死纏住呂不韋不放,呂不韋不得不尋找脫身之計。于是,呂不韋向趙太后推薦了嫪毐,太后從此對嫪毐寵愛有加,最終導致有孕在身。嫪毐遂以太后為后盾,漸漸擴展其勢力。而趙太后也以手中的權利,封嫪毐為長信侯,并分給他大片的封地和數千仆傭家僮,還讓他參與軍國大政,并授予他各種特權,甚至“事皆決于嫪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