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太師
- 我在大明改稻為桑
- 愛思基摩人
- 2085字
- 2023-02-05 17:06:50
明時坊楊府,楊廷和站起身來,從呂芳手里接過圣旨,“辛苦呂公公跑這一趟了!”
明代重臣致仕,皇帝除了要百般挽留,把場面功夫做足外,還要在致仕的時候額外加銜,以示尊崇。
因此為了顯示大度,朱厚熜直接晉楊廷和為太師(正一品),另加封其子楊慎為左僉都御史(正四品)。
但這里面稍微有點實際意義的其實還是楊慎的左僉都御史,因為楊廷和致仕在即,突然給他加一個太師銜,也只是史官寫史書的時候好看些而已:嘉靖二年初,內閣首輔楊廷和以太師致仕,恩榮備至。
而且明代官員退休也沒有退休工資一說,無論是七品縣令還是正一品太師,待遇都是一樣。
其實朱厚熜加封楊慎為左僉都御史,也是存了算計在里面。
等來年戶部清查人口和田土,肯定要從都察院抽人,朱厚熜到時候就可以一腳把楊慎踢到地方去,免得他在京師里搞出什么幺蛾子!
歷史上,就是在楊廷和請辭后,楊慎率一眾官員到左順門外哭門,鬧得嘉靖帝臉面無光,下旨對哭門的官員施加廷杖,當場就打死了十七人,帶頭的楊慎被打得昏死過去,隔了十日,嘉靖帝還不解氣,又將他拉回去打了一頓!
呂芳與楊廷和客套了一番,這才帶人離去。
待呂芳一走,在楊府做客的禮部尚書毛澄、吏部尚書喬宇、戶部尚書孫交等人紛紛上前恭賀,當官到他們這種地步,其實對銀子這些東西已經看得很淡了,能夠青史留名才是他們最大的心愿。
自洪武朝以來,一百五十年間獲得太師銜的官員一只手都數得過來,說一聲位極人臣也不為過!
四人回到書房,分主客位坐下。
毛澄嘆道,“楊閣老急流勇退,看來我等也要早謀后路才是!”
楊廷和寬慰道,“皇上雖幼,卻深知大義,自繼位以來,雖有議禮之爭,但外罷四方鎮守太監,內修德政激濁揚清,朝野氣象為之一振,憲清又何必作如此沮喪之言?”
毛澄無奈道,“楊閣老許是不知,就在此時,皇上正在乾清宮宴請一眾議禮功臣,如張璁、桂萼、夏言等人盡在其列,帝意如何,閣老難道還不知?”
楊廷和一怔,他確實不知此事,自從被張鶴齡和張延齡誣陷后,他便無心朝事,很多事也不再打理了。
一旁的喬宇喝了口茶,淡淡道,“我等都是暮氣沉沉的老臣,皇上卻正值青春,活潑好動,俗話說一朝天子一朝臣,皇上不喜歡我等也是正常!”
毛澄見孫交一直不說話,于是轉身問道,“孫尚書怎么不說話?”
孫交翻了一個白眼,“有什么可說的,大不了回老家當了一田舍郎!”
孫交這話賭氣的成分屬實大,以他的學識和地位,便是回老家開館授學都能影響一方,還到不了要下地干活的程度,更別提他還有一個女兒入宮當了皇上的寵妃,那些地方官可不敢讓皇上的“老丈人”過得慘兮兮的。
毛澄剛想和孫交懟幾句,但見他一副愛理不理的模樣,一下子有些興致闌珊,覺得索然無味,于是也不再言語。
反而是喬宇接著道,“皇上培植羽翼,想以其等取代我等也不是什么秘事,這一年多來,張璁、桂萼、夏言等人拔擢甚快,現在都已位至正四品要職,等來年一過,指不定又會授予新職,到時候我等就該退位讓賢了!”
毛澄憂心忡忡道,“若只是退位讓賢,還則罷了,總占著位置,也討人嫌棄,但最讓我擔心的是,皇上圖謀甚大,想做的事情太多,若無人勸阻,一時不慎壞了祖宗的基業又當如何?”
“前些時日,皇上接見了佛郎機使者,與其相談甚歡,因此動了念頭,想派使者出使歐邏巴諸國,洽談貿易之事,蔣閣老苦勸而不得,當初大行皇帝尚在時,就對此事非常熱衷,若非大行皇帝猝崩,恐怕也要行現在之事。”毛澄繼續道。
孫交也愁道,“三寶太監七下西洋,所獲雖多,但大多充之于內廷,國事匱乏仍重!”
明朝大臣其實對海外貿易并不抵觸,否則后來隆慶皇帝也不會在張居正的建議下,放開海禁政策。
主要是永樂朝時鄭和下西洋把他們給整怕了!
從后來的資料看,鄭和下西洋其實是賺錢的,前后七次下西洋,大概帶回來了白銀千余萬兩、黃金三十余萬兩,但就像孫交所說,這筆錢都充入了內庫,后來朱棣五征蒙古、四征交趾,用的就是這筆錢。
但問題是當時造福船、購買絲綢、瓷器和賞賜隨行的萬余官兵,所用的錢是戶部出的,這就相當于戶部出錢做了一筆買賣,結果掙的錢全部被內庫收走了,戶部的賬上一下子就緊張起來,連官員的俸祿都發不起!
恰好鄭和在南洋以極低的價格買了許多胡椒、蘇木回來,一下子賣不出去,這些胡椒蘇木后來就以“折俸”的方式發給了官員。
可問題是當時國內的胡椒、蘇木價格大跌,只有原先價格的一半,朝廷卻還是以原價的方式折俸,本來俸祿就低,這不是逮著官員往死里坑嗎?
等到了成化朝,也就是朱棣的重孫朱見深在位時,鄭和七下西洋帶回來的胡椒、蘇木才折俸完,活活坑了這幫官員幾十年。
另外就是當時內官采購絲綢、陶瓷等用以海外貿易的貨物時,往往是以低價從百姓商販手中強行購買,因此盤剝甚重,百姓怨氣極重。
正因如此,后來再也無人提及派人下西洋之事!
傳言明憲宗時期,也就是朱棣的重孫朱見深在位時,朱見深也動了派人下西洋的想法,于是派兵部尚書項忠去取航海圖,結果嚇得車駕郎中劉大夏急忙將航海圖燒毀,他辯解稱“鄭和下西洋,費錢幾十萬,軍民死者數以萬計,就算取得珍寶回來,對國家又有什么好處呢?”
但此事不見于明史、明實錄等官方資料,只記錄于嘉靖朝進士嚴從簡的《殊域周咨錄》,因此不見得為真。
(抱歉,最近一直在看資料,因此更得少!頭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