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明臣下令總攻之后,桃源縣的清軍便感受到了壓力。
不管是火力的壓制還是蟻附攻城的堅決都是他們沒有想到的。
這座戰兵不足一千,且都是老弱病殘的縣城,完全靠的是幾千臨時招募組織的鄉勇在守城撐場面。
這些鄉勇打打順風局,在后方搖旗吶喊壯壯聲勢還勉強可以。指望他們擔當主力頂住局面是根本不現實的。
用了不到兩個時辰,明軍就攻上了桃源縣城頭。
清軍若鳥獸散,負隅頑抗的綠營兵不到一炷香的時間便被斬殺殆盡。
這是一場摧枯拉朽壓倒性的勝利。
少的可憐的清軍甚至難以組織起一樣像樣的反撲。
知縣李瑢知道城池失守已成定局,遂上吊而亡。守備劉應瑞趁亂率部逃出城去。
明軍在盧明臣的帶領下很快接管了整座縣城。
清點了一番戰損后,盧明臣宣布繼續向常德方向進發。
按照原計劃,他們要盡快匯合。
唯有水陸匯合圍攻常德,才能夠最大限度的給予常德清軍壓力。
桃源之戰不過是一道開胃菜,正餐還在后面。
...
...
隨著戰況的發展,李來亨漸漸發覺情況似乎有些不對勁了。
劉文秀不信任投石機的戰術也就罷了,畢竟這個戰術只有李來亨使用并成功過,在認知層面劉文秀是有障礙的。
劉文秀相對保守一些不予采納這個戰術,李來亨是可以理解的。
可接下來劉文秀的一系列騷操作就有些有失水準了。
首先,他下令只是采取佯攻試探的方式來探一探常德清軍的虛實,要等到盧明臣的水路軍抵達常德城外再一起總攻。
如此一來等于貽誤了戰機。
戰場之上,情況瞬息萬變。
也許這一刻發動進攻是優勢的,但是到了下一刻就變成了劣勢。
按理說劉文秀統兵打仗的次數不少了,怎么會如此的優柔寡斷?
難道說是因為保寧之戰輸的過于慘烈,把劉文秀徹底打怕了?
如果換做李定國現在肯定直接總攻了。可劉文秀還要繼續等下去。
他即便是等到了盧明臣,清軍也調整的差不多了。
一旦洪承疇和阿爾津的援軍趕到,不說攻守之勢異也,但至少明軍的勝算會下降許多。
李來亨看在眼里,急在心間。
可他又沒有什么太好的方法。
畢竟劉文秀才是這次戰爭的總指揮。
李來亨總不可能越俎代庖吧?
再說,劉文秀也不會聽他的啊。
如若李來亨識趣,劉文秀還會勉強給他幾分薄面。
若是李來亨不聽話,跟劉文秀對著來,劉文秀怎么會給他好臉色?
一時間李來亨十分的無奈。
人世間最痛苦的事情就是你明知一件事這樣去做是對的,但是卻沒有辦法說服你的盟友。
劉文秀好歹也是一位名將,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著實是令人痛心疾首。
不過等了一日后,盧明臣部明軍總算是到了。
是以劉文秀終于下達了總攻的號令。
由于此先劉文秀已經拒絕了李來亨投石機的建議,是以此番采用的就是最原始的蟻附攻城的方式。
這個戰術的核心就是一定要占據人數的優勢,并且是絕對優勢。
只要人數占優,靠著人命去填,那么一定可以拿下城池。
無外乎就是戰損高低罷了。
不過在劉文秀眼中,這些人命和陣亡數字根本就不重要。
只要拿下了常德城,他的目的就達到了。
在頂級的將領心目中,向來都是結果至上的。
這一點李來亨雖然不敢茍同,但他卻也不好干涉什么。
只能夠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可能的配合好劉文秀,減少明軍的傷亡。
...
...
常德城中,清軍總兵楊遇明立于城頭,看著密密麻麻如同螞蟻一般的明軍向城頭涌來,心中并未泛起一絲波瀾。
昨日,五省經略洪承疇的五千標營援軍,以及固山額真阿爾津的一萬八旗主力相繼增援趕到常德,算是給他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如今常德城中的清軍戰兵足足有兩萬人。
加上輔兵應該能夠湊到三萬上下。
這個兵力雖然比不上明軍的人數,但是也夠用了。
事實上,攻城一方的兵力若是無法達到守城方兵力的四倍以上是很難能夠一舉克敵攻城的。
在楊遇明眼中,明軍的數量最多也就是五六萬人,也就是他們守軍的兩倍。
這個人數優勢并不足以讓明軍不計任何代價拿下常德。
拖得時間越久,對于清軍就越有利。
首先常德城中的糧草充足,別說拖上幾個月,便是拖上半年也完全可以。
當下馬上入冬,天氣越來越寒冷,明軍如果不能夠火速拿下常德,不但補給將成為問題,很可能還要挨凍。
屆時明軍的士氣就會隨之一落千丈,清軍甚至有發動反攻的機會。
再者,據說洪經略已經向朝廷上奏請求朝廷派出援軍增援湖廣。
如今整個湖廣都是千瘡百孔,兵力極為空虛,不單單是常德。
如若朝廷增派了援軍,情況將得到極大的改觀。
所以他們現在要做的就是拖。
拖得時間越久,勝算就越高。
“傳我將令,從即日起,城中青壯皆需要協助守城,任何人未經允許不得擅自離開家中。”
楊遇明擔心明軍混入城中做內應,遂要對全城百姓進行極為嚴格的監管。
這樣一來可以確保整座城池是在他的掌控之中的。
非常之時有非常舉措。
在楊遇明看來,他的這個舉措可以防止明軍的滲透,保證常德城的絕對安全。
沒有人敢在這個節骨眼上掉以輕心。
常德乃是湖廣的腹心,戰略意義十分重大。
一般的城池丟也就丟了,常德卻決不能夠輕易拱手讓人。
即便是戰斗到了最后一刻,只剩下了一兵一卒,楊遇明也會和劉文秀死磕到底。
他到底想要看看是他楊遇明的骨頭更硬,還是劉文秀更能堅挺。
這一戰事關明清大勢,楊遇明自然會賭上身家性命,奮力一搏。
洪經略在看著他,朝廷在看著他,眼下便是他大展神威的時候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