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一
- 人生寫大湖:科考行紀
- 藏北野人
- 1474字
- 2022-12-07 10:50:37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超過四千米,被譽為“世界屋脊”,由于其具有極端環境、脆弱生態和氣候敏感性,又被稱為地球“第三極”。這里分布著無數的冰川、湖泊、河流和濕地,為高原本身和周邊地區提供源源不斷的水資源,具有“亞洲水塔”之稱。青藏高原的巨大氣候調節作用、水源涵養與水土保持功能、碳吸收能力與生物多樣性特點,使其成為我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開始于2017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考察研究,就是聚焦水、生態、人類活動,研究環境變化的機理,提出和解決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科學與技術的關鍵問題。
青藏高原上面積大于一平方千米的湖泊有一千一百七十一個,超過全國湖泊總面積的50%。湖泊是青藏高原水儲存、水循環、水安全的關鍵要素。在這次科考中,湖泊考察是重要的應有之義。這部詩文集的作者自本次科考伊始參加了多次大型湖泊考察,他以詩歌和隨筆的形式記錄了考察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也從側面反映了湖泊科考人的艱苦奮斗、團結奮進、勇攀高峰的精神,這也是所有科考人的精神。
2017年6至7月的色林措流域科學考察,在緊張的湖泊測量和巖芯鉆探野外工作中,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寫下了《色林措隨筆》《狼毒花》,體現了自然風景與科學探索的有機結合。在羌塘腹地的赤布張措,湖面海拔高達四千九百四十一米,隊員們在時而風平、時而浪卷的湖邊,遙望不遠處的格拉丹東冰峰,在此獲取了了解長江源區過去一萬多年氣候變化的湖芯樣品和科學資料。
2018—2019年的大規模測湖考察,是“亞洲水塔”水量估算中,了解湖泊水量多少的核心行動,也是這部詩集中《轉山轉水科考隊》的靈感來源。考察隊員們風餐露宿,晝夜兼程,南線從日喀則到阿里獅泉河,北線從羊卓雍措到可可西里,總行程超過一萬六千千米,水上測線長達六千千米,圓滿地完成了測湖任務。我很高興聽到《高原測湖隊》被改編為歌曲,也被隊員們稱為隊歌。我們的年輕科考隊員在艱苦的野外考察中,表現出崇高的樂觀主義精神。
猶記得,2019年10至11月的可可西里無人區考察,我作為隊長現場參與了部分考察進程,這是我在青藏高原三十多年近百次野外工作中最為艱難的一次征程。最好的路是布滿大石頭的河床,最有趣的事是與野生動物遭遇,最溫暖的問候是來自衛星電話那頭家人的祝福,而最期盼的就是能遇上稍微風平浪靜的天氣,能讓我們在惡劣的氣候中完成預定的工作。這部詩集有近十首是記述可可西里無人區之行,其中多首在2020年發表于《西藏人文地理》雜志可可西里考察專題上。
2020年8月,在西藏天湖納木措,我們組織了大型的湖上鉆探考察。作者作為其中的業務骨干,深度參與其中。我沒有讀到太多的艱辛,反而被那一組《納木措自然之語組詩》所吸引,風、浪、島、雁、云、光等,都變成了詩意的存在。當然,納木措的考察也奠定了青藏高原考察研究很多領域的基礎。2016年夏天,作者剛剛接觸西藏的高原湖泊考察時,創作了《納木措》,后來被我另一位有音樂天賦的學生胡星博士譜成曲,我又將這首歌命名為《人生寫大湖》,傳唱較多,影響廣泛。
我一直主張,培養學生,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快樂科研。青藏高原是科學研究事業的大殿堂,也是青年才俊們發揮才能的舞臺。不管他們是用論文分析、用科普宣傳,還是用詩歌贊美,都是在為青藏高原的發展做貢獻。
這部詩集,時間跨度長達十年,從前期的青海卷到最近五年的西藏卷,一條天路緩緩伸展。這部詩集主要展示了青藏高原科考途中常人難以見到的風景,難以體驗的野外生活,難以感受的科考人心路。
詩集的作者曾為我的博士生,這次邀請我為他的詩集作序,我欣然應允,在此表達我的祝賀。
一起守護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凈土,建設美麗的青藏高原是我們的責任!
朱立平
2021年7月16日 于拉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