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惱人的情緒(2)
- 杰出青少年要培養的75種心理素質
- 李翰洋編著
- 5496字
- 2014-11-21 17:20:19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森塔爾實驗”了。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他在實驗中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羅森塔爾的實驗并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后,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八個月后,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為什么呢?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于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反過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他的80%進步得更快。羅森塔爾把這種期望產生的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師,他耗盡心血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并傾注了全部的愛給她。上帝被雕刻師的真誠打動了,使姑娘的雕像獲得了生命。
心靈的超越
如何克服自卑心理?
對自己進行客觀性的評價。對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進行實事求是的分析與評價,善于發現自身的長處,不要把別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無是處,這樣就減少了產生自卑的誘因。
“以勤補拙”的克服方式。如果某方面的不足是由于自己沒有盡全力去努力,潛力沒有充分發揮,那就要下更大的功夫去努力,以頑強的毅力和決心去克服缺點。
學會“揚長避短”。對于那些引起自卑而經過自己努力后仍難以有大的長進的方面,就主動放棄它,并有意識地積極尋覓并發展自己的優勢,用精力與時間去培植它,讓這方面的成績輝煌起來,以達到“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之效。
進行積極的自我暗示。自卑是失敗的俘虜,不戰自敗。所以,要經常讓自己保持一種信念:“我也能!”“我行!”“不信,做給你看!”恰到好處地自我暗示,就是在自己的心田里播種自信的種子,消除自卑的莠草。
確立合乎實際的目標,注意自我激勵。不管做什么事情,不可操之過急,目標不可定得太大太高,不然就易于受挫。如果目標本身較大較高,可將它分解為一個個子目標,這樣就易于打勝仗。而每次成功都對自己是一種激勵,這有利于提高自信心。
拓展自我的交往圈。心理學家認為,當人獨處時,心理活動就會轉入內部、朝向自我。而在與人積極交往過程中,自己的注意力會被他人所吸引,心理活動就不會局限于個人的小圈子里,性格就會變得開朗。
剔除消極用語。留意一下你自己是不是經常使用一些消極性的自我描述用語,如“我就是這樣”、“我天生如此”、“我不行”、“我沒希望”、“我會失敗”等。如果自己總是把這些消極用語掛在嘴邊,就只能更加自卑。嘗試把這些句子改成“我以前曾經是這樣”、“我一定要做出改變”、“我能行”、“我可以試試”、“這次會成功的”,并且要經常對自己說。
第3(節)虛榮的陷阱——被扭曲了的自尊心
家境貧寒的小倩剛剛進入高中,為了追求時髦,不惜借錢購買高檔衣服,還借錢買了項鏈、戒指來炫耀自己。周圍人羨慕地夸獎她有錢,她只說是爸爸媽媽幫她買的。
直到有一天門口堵滿了要債的人,周圍的人才明白過來是怎么回事兒。從此,大家都躲著她走,她也為此陷入了苦惱之中。
而在某寄宿學校還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同寢室的七位女生都有身邊的“白馬王子”,只剩下一位女生始終沒有男朋友,出于虛榮心,也是為了向同伴表示她并不差勁,于是她改變自己的筆跡,每星期都很肉麻地自己給自己寫一封很長的情書,以此向女伴證明她也有了男朋友,來滿足虛榮心。
隨著生理上的發育和社會接觸面的擴大,青少年的自尊心也與日俱增。然而,這種自尊容易被追求虛榮所扭曲,而青春期的孩子虛榮心很強。例如穿華麗的服裝,在同學中做出嘩眾取寵的舉動,目的就是要顯示自己,用片面的虛榮去滿足自己某種好奇、好勝及自我表現的心理欲望。
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一種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一種追求虛榮的性格缺陷,是人們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這一類型的人表面上表現為強烈的虛榮,其深層心理就是心虛。表面上追求面子,打腫臉充胖子,內心卻很空虛。表面的虛榮與內心深處的心虛總是不斷地在斗爭著:一方面在沒有達到目的之前,為自己不如人意的現狀所折磨;另一方面即使達到目的之后,也唯恐自己真相敗露而恐懼。一個人如果永遠被這至少來自兩方面的矛盾心理所折磨,他的心靈總會是痛苦的,完全不會有幸福可言。正如法國哲學家柏格森說:“一切惡行都圍繞虛榮心,都不過是滿足虛榮心的手段。”
“虛榮心”一詞,《辭海》釋為:表面上的榮耀、虛假的榮譽。此最早見于柳宗元詩:“為農信可樂,居寵真虛榮。”心理學上認為虛榮心是自尊心的過分表現,是為了取得榮譽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情感。虛榮心有以下特點:
(一)普遍性。虛榮心是一種常見的心態,因為虛榮與自尊有關。人人都有自尊心,當自尊心受到損害或威脅時,或過分自尊時,就可能產生虛榮心。如珠光寶氣、招搖過市、嘩眾取寵等等。
(二)虛榮心是為了達到吸引周圍人注意的效果。為了表現自己,常采用炫耀、夸張,甚至戲劇性的手法來引人注目。例如用不男不女的發型來引人注目。
(三)虛榮心與趕時髦有關系。時髦是一種社會風尚,是短時間內到處可見的社會生活方式,制造者多為社會名流。虛榮心強的人為了追趕偶像,顯示自己,也模仿名流的生活方式。
(四)虛榮心不同于功名心。功名心是一種競爭意識與行為,是通過扎實的工作與勞動取得功名的心向,是現代社會提倡的健康的意識與行為。而虛榮心則是通過炫耀、顯示、賣弄等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榮譽與地位。
虛榮心很強的人往往是華而不實的浮躁之人。這種人在物質上講排場、搞攀比;在社交上好出風頭;在人格上很自負、嫉妒心重;在學習上不刻苦,因而是一種病態社會心理。
從個體心理方面分析,虛榮心產生有以下原因:
一是面子觀念的驅動。五十多年前,林語堂先生在《吾國吾民》中認為,統治中國的三女神是“面子、命運和恩典”。“講面子”是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一種民族心理,面子行為反映了中國人尊重與自尊的情感和需要,丟面子就意味著否定自己的才能,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于是有些人為了不丟面子,通過“打腫臉充胖子”的方式來顯示自我。
二是與戲劇化人格傾向有關。愛虛榮的人多半為外向型、沖動型、反復善變、做作,具有濃厚、強烈的情感反應,裝腔作勢、缺乏真實的情感,待人處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
三是虛榮心的背后掩蓋著的是自卑與心虛等深層心理缺陷。具有虛榮心理的人,多存在自卑與心虛等深層心理的缺陷,他們竭力追慕浮華,以掩飾心理上的缺陷。
青春加油站
教你識別自尊與虛榮
平常所說的自尊心,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榮譽,不向別人卑躬屈膝,不容別人歧視侮辱,維護自我尊嚴這樣一種自我情感體驗。自尊心是自我意識中最敏感的一個部分。一個人有了自尊心,就總是能爭上游,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有自尊心的人不甘落后,自覺主動地遵守紀律,努力學習,能創造性地完成任務。自尊是一種可貴的情感,只要很好地利用它,就能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發展自己。
但是,有的同學自尊得過分,特別好面子,貪圖追求表面光彩,這就走向了虛榮。比如不能正確地估價自己,將父母或他人的榮耀也當成自己的;因為害怕別人看不起,而不顧經濟條件是否允許,在穿著打扮上互相攀比;在知識學問上,不懂裝懂;總想表現出一貫正確,聽不得別人對自己的批評,等等,這些都是虛榮心的表現。
自尊心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礎上的。有自尊心的人也承認自己有比不上別人的地方,但是他們相信通過努力能夠改變這種狀況,使自己變得更好;而虛榮心卻建立在自卑的基礎上,有虛榮心的人非常在意自己在別人眼里的形象,總是不由自主地掩蓋自己的弱點,以便顯得自己和別人一樣或比別人更優越。虛榮心使他們不是去努力提高自己的實力,而是急功近利地做表面文章,結果到頭來并不能真正改變不利地位,反而進一步喪失了自尊。因此,虛榮并不能讓我們真正感受到內心的充實,永不滿足的虛榮心帶給人的只能是無休止的煩惱。
心靈的超越
如何克服虛榮心?
克服盲目攀比心理。橫向地去跟他人比較,心理永遠都無法平衡,會促使虛榮心越發強烈。一定要比,就跟自己的過去比,看看各方面有沒有進步。還可以拿自己的優點去比所羨慕人的缺點,進而增加自信。
正確對待輿論。生活在群體之中,總免不了被別人品頭論足,可以說,有些認識論是正確的,那我們就應認真對待,有些認識論則未免失之偏頗,那我們就應提高辨別力,不要凡事人云亦云,毫無主見。
正確評價自己。不僅要看到自己的長處和成績,也要看到自己的短處和不足,對自己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這樣才可避免因過高估計自己而實際上做不到的難堪局面。
正確地對待榮譽。榮譽應當與一個人的真實努力相符,否則只能是虛假的。面子“不可沒有,也不能強求”,如果“打腫臉充胖子”,過分追求榮譽,顯示自己,就會使自己的人格受到歪曲。
學會公平競爭。凡是競爭總有輸贏,不要把目的只放在輸贏上,而是要注重競爭的過程,從中發現自己輸或贏的道理,體會競爭的樂趣,形成健康的心理。
在社會生活中把握攀比的尺度。從方向上講,要多立足于社會價值而不是個人價值的比較。從范圍上講,要立足于健康的而不是病態的比較。從程度上講,要從個人的實力上把握好比較的分寸,能力一般的就不能與能力強的相比。
對不良的虛榮行為進行自我心理糾偏。如果出現自夸、說謊、嫉妒等病態行為,可以在發現后到操場上跑幾圈,或者在手腕上套個皮筋,以求警示與干預作用。
第4(節)拯救孤獨——有多少孤獨可以承受?
自從女兒長大了以后,劉女士最愁的是怎么和她的女兒溝通。
小時候就算打她一頓一會兒也就沒事了,可現在說她幾句就和你賭氣好幾天。劉女士都不知道自己女兒是什么時候突然變得古怪了。平時稍微說點兒什么吧,她就斜視著你說:“我都這么大了,你嘮叨什么呀!讓我清靜點兒不行嗎?”
小時候嘰嘰喳喳地說個沒完,現在長大了卻是難得聽她說點兒關于學習和生活上的事。做家長的試圖跟她討論了解點兒什么事情,她就牛頭不對馬嘴地敷衍幾句。
她對她最好的朋友也不像以前那么熱情友好了。放學回家就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聽音樂,一呆就是幾個小時。她經常聽一首老歌,歌詞大概是“我醉了,因為我寂寞,我寂寞,有誰來安慰我……”
問她為什么總是沉默不語地不理會人,她就沒好氣地回答:“我想安靜,沉默說明我在思考問題,我已經長大了,需要把很多事情考慮清楚。”
“我女兒才十七歲,根本就是小孩子。我們單位的同事說他們的孩子也有這種情況,真怕孩子把自己憋出孤獨抑郁的毛病來。”劉女士憂心忡忡地說了這樣的話。
很多青少年都會有劉女士女兒的這種狀態:喜歡孤獨、覺得孤獨、不斷品味孤獨又被孤獨所折磨。正值豆蔻年華的少男少女體驗到孤獨其實并不可怕,這正是自我意識覺醒的一種表現。孤獨感乃是一種封閉心理的反映,是感到自身和外界隔絕或受到外界排斥所產生出來的孤伶苦悶的情感。
當你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或計劃行事;耽于夢想,而又不可能實現;和親人分離或經歷親人死亡的打擊;內心有難言的羞恥;被排斥于你想加入的小團體之外;被他人嘲笑或輕視;處處和他人意見不和而不能融洽自然地相處;不敢向他人吐露心事,因為害怕會被人嘲笑,泄露自己的秘密,受人冷淡而得不到同情;被父母限制了自己的活動和交往;新的環境改變了你的生活;鑄成一生中的大錯而悔恨不迭或自慚形穢;對別人做的一切都不感興趣或不想去做;無聊空虛,不知該做什么;怯于和他人交往或交談;覺得“沒人理解我”時,孤獨感就會悄然而至。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或多或少地體驗到孤獨感。
有位哲人曾說過:“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人那樣深陷于孤獨之中,渴望著被人接近與理解,沒有任何人會像青年人那樣站在遙遠的地方呼喚。”青春期是兒童向成人轉變的過渡階段。青少年總想一夜之間成熟,在同學中想成為被接納和喜愛的人;在成人面前希望得到尊重和信任。他們渴望和別人探討交流又不愿敞開心扉。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發展導致青少年產生許多獨特想法和美好向往,而這些想法往往被人否定,認為是“幼稚無知”,青少年便將內心封存起來導致孤獨。
兒童時期,人慢慢認識到別人與自己的區別,雖然也有害怕、擔心、寂寞等,但因為自我認識相對不是很強,所以,只要有人做伴就能消除以上感覺。但進入青春期,伴隨著生理上的發育、成熟,在心理上,也發生著急劇的變化。注意力從外部世界逐漸轉向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了一個新奇、紛繁復雜的“世界”,一面為自己生理上的變化而感到惶惑和恐懼,一面為心理上的“成熟”而興奮和焦急,既渴望了解這個世界,又陷入空幻的瞑想和自我反省之中。
一方面,他們害怕別人發現、侵擾自己那塊神圣的“領地”,于是本能地將自己閉鎖起來,閉鎖性是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特征;另一方面,他們又極其渴望得到別人的理解、關懷。自我意識的覺醒,使青少年開始擺脫父母的監護,追求自我獨立,自認為已經成為“大人”。然而青少年畢竟還是“孩子”,在強大的、復雜的社會現實面前,他們顯得是那樣的軟弱無力,那樣的不堪一擊,更由于他們的閉鎖性,使人們難以了解他們內心深處的真實思想,而失去別人的幫助和理解。這就使青少年陷入迷茫、痛苦和孤獨之中,在他們看來沒有人能夠理解他們。事實上,當自我發展,主體的獨立性形成的時期,也正是主體孤獨感產生的時期。
造成孤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環境因素。有些環境容易讓人感到孤獨,比如:孤單的環境,陌生的環境,突變的環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