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惱人的情緒(1)
第1(節)逆反心理——為什么愛與父母唱反調?
小燕的媽媽很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頭疼,她找到老師訴說:“我和她爸爸都是60年代出生的人,我們根本不明白現在的小孩在想什么。我和她爸爸雖然都是知識分子,但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實在是太失敗了。”小燕媽媽的話語里有著太多的無奈。
“我們都是從那個困苦的年代過來的,如今生活好了,把大部分時間都傾注在孩子身上,但是這些不但得不到女兒的認可,而且她還經常和我對著干,我覺得這孩子真讓人傷心。”小燕的媽媽提起自己的女兒眼圈紅紅的。
但是,和小燕交談的時候,老師發現這個小姑娘很有自己的一套想法。“我媽就會給別人講,她多辛苦,我多不理解她,可她理解我嗎?偷看我寫的日記,不讓我接男同學的電話,同學過生日,她又死活不讓我去,整天嘮叨我的不是,什么都得聽她的,憑什么呀?我長大了,才不想被她牽著鼻子走呢。和家長有什么好交流的,結果還不一樣?他們要的只是一個聽話的木偶。”小燕把這些話一連串地說了出來。
其實,小燕和她媽媽的困擾在青少年的家庭中很常見。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反抗性極強。他們常常愛激動,亂發脾氣,與大人唱反調。這是因其自我意識開始樹立,做事要按自己的意愿辦,如果大人稍加約束,就會產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就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青少年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一種與家長相抵觸的情緒。他們心里有話寧愿與同伴說,也不愿與家長說。對于家長的好心批評、勸導,他們動不動就反駁、對立,讓心愛他們的家長驚詫不已、心痛不已。
孩子有了逆反心理,經常是你要我這樣,我偏不這樣,反而要那樣。這種情形讓家長很惱火,家長越惱火就越發訓斥他們,但家長的訓斥起不了什么規勸作用,反而更增加了他們的反感情緒。家長這時不能正確理解、諒解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很容易就會走上逃學、離家出走,甚至犯罪的道路。
其實,所謂的逆反心理不是一種異常現象,它是由于父輩和子輩之間價值觀的不一致而產生的正常的心理過程。一般來說孩子在發育的過程中會有兩個逆反期。第一反抗期是在三四歲的時候。這個時候由于兒童的自我意識的發展,說話、運動、認識事物能力的發展,他會感到有些事情自己可以做了,所以跟父母的教育觀點就會產生沖突。第二反抗期是在青春期前后。從心理發育的角度來說,
這都是孩子的正常心理發展,但對父母來說,會覺得孩子在對抗自己。
青少年之所以產生逆反心理,有著內外兩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十來歲的孩子正處于人生的過渡期。這時,他們的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希望擺脫成人的監護和束縛,反對成人再把他們當小孩看。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的思維和能耐,他們喜歡對任何事情都采取批判、否定的態度。然而事與愿違,當他們發現外界始終無視他們的獨立存在,對他們的自我表現一概否定或根本不感興趣時,他們又會采取更尖銳、更極端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與眾不同。這是孩子逆反心理產生的內因。二是因為家庭、學校的因素。比如老師、家長的教育方法不當,沒有順應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的需求,對他們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要求,使他們身心疲憊、不堪重負,于是就產生了強烈的對立情緒,故意跟老師、家長對著干。這是孩子逆反心理產生的外因。
處于青春期的你也許覺得逆反心理對其身心健康不利,但逆反心理并非一無是處,它雖有妨礙孩子身心發展的一面,但也有很多正效應,甚至是包含許多積極的心理品質。逆反心理包含諸如自我意識強、勇敢、好勝心強、有闖勁、能求異、能創新等積極的心理品質。現代社會充滿競爭,迫切需要具有創造性思維,眼界開拓、能進取的人才。因此,父母要善于發現逆反心理中的創造性品質和開拓意識,并合理引導。只要引導得當,逆反心理是能夠在對孩子的教育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逆反心理在某種程度上能防止一些不良品質的形成。逆反心理強的孩子在不順心、煩悶、壓抑、不滿意的時候,敢于發作,能使不愉快的心情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負面情緒不至于長期滯留于心中得不到釋放。他們不會有畏縮、壓抑的心理,也不會懦弱、保守、逆來順受。這樣能起到維持身心健康的作用。
青春加油站
為了未來,請控制好你的情緒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實驗,叫做情緒實驗。
實驗說:古代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曾把一胎所生的兩只羊羔置于不同的外界環境中生活:一只小羊羔隨羊群在水草地快樂的生活;而在另一只羊羔旁拴了一只狼,它總是看到自己面前那只野獸的威脅,在極度驚恐的狀態下,根本吃不下東西,不久就因恐慌而死去。
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做嫉妒情緒實驗:把一只饑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里,讓籠子外面另一只狗當著它的面吃肉骨頭。籠內的狗在急躁、氣憤和嫉妒的負性情緒狀態下,產生了神經癥性的病態反應。
實驗告訴我們:恐懼、焦慮、抑郁、嫉妒、敵意、沖動等負性情緒,是一種破壞性的情感,長期被這些心理問題困擾就會導致身心疾病的發生。
一個人在生活中對自己的認識與評價和本人的實際情況越符合,他的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越能把壓力變成動力。
心靈的超越
青少年如何克服逆反心理?
認識到自己長大了。逆反心理是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增強的一種表現。作為一種好奇心、探索欲、獨立意識,適當的“逆反”還是一種好的心理品質。
采取平等的態度。在我們要求家長多從孩子角度考慮問題的時候,作為青少年的你也應努力與父母建立一種平等、相互尊重的關系,而這種關系的建立需要以相互理解為基礎,以溝通為保障。
用“平行交談”的方式與父母溝通。交談可以使雙方互相溝通,只有溝通了才能相互理解。“平行交談”其意思是子女與家長一面一起做些普通活動,一面交談,重點放在活動上,而不是談話的內容,雙方也不必互相看著對方。這種非面對面的談話方式會讓家長和孩子都感到輕松自在。
理解父母的關愛。如果你不是你父母的孩子,那么他們不會去說你。父母不是偵探,他們并沒有打探你、跟蹤你的愛好,他們所做的一切統統因為他們對你抱有一種無私的愛。
第2(節)自卑的壓力——你不是一只“丑小鴨”
小鵬是一名高三學生。兩年前,他擊敗了許多對手,從一所普通中學考入一所重點中學。
他帶著父母和眾多親朋好友的殷切期望來到學校。高一時,他的成績還不錯,他對學習也充滿了信心,認為保持優異成績如囊中取物,易如反掌。
可誰知,可能由于初中時的基礎不扎實,或者是不適應高中老師的教法,在勝利的自豪還記憶猶新的時候,他就感到了與別的同學有了明顯的差距。同學們不僅個個聰明,而且都有各自的特長,如唱歌、跳舞、琴棋書畫等,而他除了死讀書,樣樣比別人差,而且家中經濟拮據,連套像樣的衣服都沒有,這些都無形中挫傷了他的自信心。
最令他苦惱的事是學習上的相互競爭,昔日被稱為“秀才”的他盡管花了比別人更多的時間,但成績總是上不去。他感到壓力越來越大,覺得處處低人一等,感到無限的憂傷、壓抑、煩惱和痛苦,以致整天心神不寧,注意力不能集中,晚上失眠。已經高三了,離高考越來越近了,可他現在無法正常學習,甚至想退學。
也許你正有和小鵬一樣的困擾,也許你的困擾還表現為:總覺得自己是個“丑小鴨”登不上大雅之堂,或者因為家庭拮據變得郁郁寡歡,其實這些都是青春期的自卑感在作怪。
自卑感是指個體在與他人進行比較后,覺得自己不如別人,因而表現出無能、軟弱、猥瑣、精神不振等心理失衡狀態。它是個體對自己的能力與品質做出偏低評價的一種自我意識。它對青少年的全部生活都將發生根本的影響。
自卑感一旦產生,就會漸漸地蔓延、擴散,從而產生錯誤的心理定勢,引發出人際關系障礙和許多行為上的困擾,妨礙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這些活動的正常進行。一位作家說過:“一個自卑的人并非渾身缺點,但他從來拒絕看到自己閃光的地方,而以放大鏡對付自己的短處,人好像灰色得活不下去,好像下一刻就是世界末日。一個人,若時常處于自卑狀態,自己也會成為自己的地獄。”
自卑感的產生會帶來一系列消極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一)產生錯誤的心理定勢。由于自卑心理的作用,從而打擊了人的上進心、
自尊心,使其變得膽小怯懦、不敢表現自己,停止了發展自己。不僅如此,還會產生一種錯誤的心理定勢。所謂心理定勢又叫心向,它是人們在感知評價客觀事物時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心理定勢對人的心理活動既有積極的影響,又有消極的影響。一旦形成了不良的心理定勢,就會造成一種障礙,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識。如有的同學說,由于自己牙齒長得難看,當他講話時,好像每一個人都在用蔑視的眼光來看他;還有的同學談到,由于學習成績不好,每次走進教室,他感到全班同學都在盯著他,以致他兩腿發軟。這些都是自卑感所帶來的錯誤心理定勢,使自卑者形成一種近乎病態的敏感。
(二)引發出人際關系的障礙。一方面,自卑者變得敏感多疑,總是覺得別人在背后議論自己、嘲笑自己,因此往往以一種消極或錯誤的防御形式來保護自己,獨來獨往,不敢與別人正常相處。加之,不善于自我表現和孤獨的自我封閉,會給別人造成不佳的印象,從而出現了人際交往障礙。另一方面,有自卑心理的人易產生“暈輪效應”,即以偏概全、以點概面,他們只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忽視了自己的優點,這樣就形成消極自我評價的惡性循環。現實中,他們常貶低別人,排擠別人以減緩自己的內心壓力,從而造成人際關系的不和諧。
(三)帶來心理與行為上的困擾。自卑感強烈的人,心理脆弱,經受不起挫折,適應力差,性格抑郁沉悶,遇事往往自愧無能、自嘆弗如,老是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知識經驗和才干,辦事或者膽怯畏懼、踟躕不前,或者稍遇困難挫折就打退堂鼓、缺少毅力,甚至對那些本來稍加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務,也往往認為無法辦到而半途而廢。
因此,一個人若被自卑感所籠罩和統治,他的精神活動就會遭到嚴重的束縛,從而使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受到嚴重的壓抑,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這種心理長期發展下去,就會導致一個人頹廢、落伍、心靈扭曲,甚至產生錯誤的人生態度。
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開始越來越關心自我,越來越密切地注視自己,很自然的就常常拿自己與周圍人比較,很想肯定自己,處處能趕超別人,使別人能對自己刮目相看。正是在這樣人與人的比較中,個人很容易判斷出自己與別人的上下高低,這雖然有著促人奮進的積極一面,但由于青少年常常情緒化,看事物很容易以偏概全,一旦在比較中感到自己與別人距離過大,或是比較之后通過自己努力還是達不到自己愿望的時候就會產生挫折感,會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變得心灰意冷,產生自卑心理。每個人產生自卑感的根源并不一樣,產生的原因是復雜的。
(一)生理上的原因。一個人相貌、身材、體重、膚色等,都可能導致自卑感的產生。有些女學生常因為自己長相不夠漂亮,或者身材矮小、膚色黝黑而感苦惱、自卑;還有的女學生甚至會因為自己的汗毛重,或者臉上長有幾顆雀斑、一顆痣而感到自卑。男學生中,因為身材不夠高大、魁梧而感到自卑的也大有人在。而那些有先天性生理缺陷的人,如聾、啞、盲、肢殘等等,存在自卑感的現象就更普遍了。
(二)性格上的問題。有自卑心理的人,性格比較內向,自尊心較強,自信心不夠,容易因一時的失敗而灰心喪氣,甚至自暴自棄。有的人易煩躁、焦慮,無法安下心來學習做事,他們看到別的同學學習成績好,組織能力強,很羨慕,希望自己也能那樣,但性格與能力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改變的,為此他們自我煩惱,并深深自卑。
(三)成人的貶抑性評價。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師,而老師又是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因此,父母與教師對孩子的評價都會對孩子產生巨大的影響。特別是貶抑性的評價:“太笨”、“腦瓜不開竅”、“飯桶”、“蠢驢”等等,都可能嚴重挫傷孩子的自尊心,使他產生自卑感。
(四)個人生活條件不盡如意。有的青少年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差感到自己不如他人;有的因為父母職業問題而感到自卑;有的因自己沒考上重點學校或不是重點班的學生而感到低人幾等;有的因自己家住農村而從不在別人面前談論自己家庭情況。
(五)實踐中經常遭受失敗和挫折。這是導致自卑感產生的根本原因。失敗和自卑,往往如影隨形,互為因果。失敗可以引起自卑,自卑又會增加失敗。所以,經常遭受失敗和挫折的人,自信心會日益消蝕,而自卑感也日益嚴重。
(六)不能正確認識自己。每個人都有他理想的自我和實際的自我。而實際的自我又有主觀的自我和客觀的自我。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就是主觀的自我,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則是一種客觀的自我。如果主觀的自我遠低于客觀的自我,那么這個人就是缺乏自信,他們往往自我認識不足,過低估計自己。當某種能力與缺陷受到周圍人的輕視、嘲笑或侮辱,這種自卑感會大大加強,甚至以畸形的形式表現出來,如自殺等。
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原因是不能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自卑感雖是一種自己感到不如他人的心態,但實際上自己并不一定比別人差。目前看來,在青少年中主觀隨意虛構而造成的自卑感占有很重要的成分。主觀虛構的自卑是指對他人根本不曾留意或不曾覺察的事情,自己胡思亂想,疑神疑鬼,懷疑別人對自己態度冷淡,鄙視自己的缺陷,看不起自己等。
有自卑心理的青少年又會顯得更為敏感,他們自尊心強,因自己一事做不成就懷疑自己,很容易受到傷害,特別是學習上,成績和智力比不過同伴時就常常無法坦然接受現實去踏實學習,而是顯得急躁、壓力重重。對體貌上的自覺不夠理想也常常讓他們滋生煩惱,有時因為自己身體的急速成長常常使他們不知所措,如覺得自己太胖,太高、太矮,眼睛太小等等。所以說,自卑感更確切地說其實是一種信心不足。
青春加油站
相信自己是最優秀的一個
也許你總以為自己是一個丑小鴨,其實,每個丑小鴨都能變成白天鵝,而改變的關鍵所在就是自己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