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孩子都能像花兒一樣開放
- 尹建莉主編
- 7106字
- 2022-12-07 17:00:52
PART 1:愛孩子不僅僅是給予,還要允許

愛不只是為他提供些什么,更是允許他做些什么。這個原則,幾乎適用于所有愛的關系,如兩性、親子、親友等。


好好愛孩子
父母沒好好愛你,可能傷害了你的前半生;
如果你不好好愛孩子,基本上是自毀后半生。
不要讓沒有意義的習慣統治你的生活,不要讓物質太多地介入你和孩子的相處中。孩子不僅需要父母心中的愛,也需要父母實實在在的體溫。
愛他,就給他自由
愛里包含著給予,但不僅僅是給予。愛是不計較,是接納。
給予是拓展自己的空間,讓自己舒適;不計較是允許對方拓展他的空間,讓對方舒適。
在愛的關系中,我們是否允許對方成為他自己,而不是成為我們所期待的樣子;是否愿意給他留下足夠的自在空間,而不是經由我們的手給他布置一個完美空間——這是高質量之愛與低劣之愛的區別。
愛他,就給他自由,不以任何原因強力干涉他的喜好,甚至是癖好;在尊重對方的基礎上再關照自己的意愿,做出自己的選擇。
愛不只是為他提供些什么,更是允許他做些什么。這個原則,幾乎適用于所有愛的關系,如兩性、親子、親友等。
放心地給予孩子愛、自由、信任
如果你認為給孩子太多的愛,孩子就會變壞,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是愛;如果你認為給孩子自由,他就無法無天,那是因為你不知道什么是自由;如果你認為給孩子信任,他就會弄虛作假,那是因為你自己內心沒有誠信;如果你認為原諒孩子的錯誤,他就會小錯變大錯,那是因為你自己心無善念。
世上沒有邪惡的兒童,只有從小被邪惡對待、扭曲的成年人。
孩子的生活是自己的
孩子是我們的,但孩子的生活是他們自己的。
——惠芙樂
惠芙樂一直致力于家庭教育心理咨詢的研究與實踐。她認為,在童年和少年期,為了讓孩子的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長,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1988年,她在加州創辦了一家專門為父母服務的機構,在如何更好地撫育子女方面提供咨詢與培訓。代表作有《傾聽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調適》。

愛和溺愛是兩種相反的東西
愛和溺愛的界線在哪里?
例如:孩子要喝水。
第一種,讓孩子自己去取水,想喝多少喝多少。不擔心,不監督,不嘮叨。
第二種,發現孩子想喝水,馬上起身代勞,把水端到孩子跟前,盯著孩子喝。
第三種,孩子自己取水,不小心把水杯打碎了,家長不大驚小怪,只是笑笑,幫孩子把碎片掃了。
第四種,孩子自己取水并打碎了杯子,你大驚小怪的表情+對孩子提出批評,“我說你不能自己拿,你非自己拿不可。看,這下子打碎了……”
愛和溺愛不是深淺不同的一種東西,而是兩種相反的東西,所以結果也是相反的。
讓孩子充滿自信
如果孩子成長在一個能夠溝通且愿意傾聽其想法和感受的家庭里,孩子自然會充滿自信。
一個充滿自信的孩子不容易被欺凌,即使遇到欺凌事件,也會主動向大人求助。
——塔維斯托克診所
塔維斯托克診所是英國知名心理治療師培訓機構,以及臨床心理健康工作、研究的診所,享有國際聲譽。代表作有《0——2歲寶寶想表達什么?》《3——5歲幼兒為什么問個不停?》《6——9歲孩子為何喜歡裝大人?》《10——14歲青少年,你在想什么?》。
游戲可以激發孩子的學習能力
想要孩子智商高,愛學習,最好經常帶著他一起玩些游戲,讓他發現相關學科的美。
比如“小羊上山吃草”六個字居然可以排列組合成至少十幾個不同的句子;一個吸盤粘鉤就可簡單了解大氣壓力;一些圖片中的數字游戲也很好,會讓孩子對數字產生興趣。

如果我們不按照自己的目標塑造他人
如果我們不去對他人做些什么事情,如果我們不按照自己的目標塑造他人,如果我們不去交給他人我們認為他應該學會的東西,如果我們不去迫使他人像我們一樣地思考和感受,那么生活還會剩下什么呢?
——羅杰斯
羅杰斯 (1902年1月8日至1987年2月4日),美國心理學家,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張“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即教師要尊重學生、珍視學生,在感情上和思想上與學生產生共鳴;要從學生的內心深處了解學生的反應,信任學生。代表作有《個人形成論》《自由學習》。
打罵孩子是無能教育和無恥教育
棍棒教育的支持者動不動就用“中國傳統教育”來說事,這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歪曲和糟蹋。
“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等,不過是流傳于民間的一種惡俗說法,是以訛傳訛的“謠言”。
可以這樣定義:打罵孩子是無能教育和無恥教育。
孩子向你求助,當然要去幫助他
問:老師,今天我兒子和一個孩子玩樂高,那個孩子拿走我兒子在玩的一個輪子。我兒子和他要,表示不想給他;可是那孩子不聽,說自己只是想玩一下,我兒子向我尋求幫助。這時候我應該插手跟那個孩子要回來嗎?按說這是孩子之間的事情,但遇到孩子尋求幫助時,不知道該不該幫助。
答:孩子向你求助,當然要和氣地對那孩子說話,或想一些辦法,比如用另一個東西交換。如果實在要不回來,也不生氣,輕松愉快地對自己的孩子說:“媽媽也要不回來。算了,讓小朋友先玩會兒吧。”
父母積極地回應孩子的要求,孩子就會感受到愛,體會到父母的關心,而不是漠不關心。同時東西沒要回來,家長也不執著,并不為此難為情或生氣,還能和氣對待他人,這讓孩子順便學會了不執著,懂得退讓,并且能友善對待任何人。
愛孩子就不要說“我不喜歡你的行為”
似乎有這么一句家長“標準用語”——我愛你,但我不喜歡你的行為。”很多人可能會在遇到某些事情時對孩子這樣說話,但我覺得不妥。表面上的溫和、理性中隱藏著某種冷酷和做作。
一、孩子什么事沒做好,簡單地就事論事就行了。比如他打了小朋友,直接告訴他不可以打人,然后給出建議或做個榜樣,讓孩子明白怎么處理這個問題,何必強調家長的“愛”和“不喜歡”這兩種情緒呢?
二、此處說“愛”,顯然只是為說“不喜歡你的行為”而做鋪墊。家長的語言很完美,但除了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惹惱了家長,感受到家長的不接納,并不能真的感受到愛。它表達的只是家長的強大和居高臨下,并不能引導孩子積累自己的經驗。
三、愛不是被告知的,而是被感知的。在說“不喜歡”前首先說“愛”,既不能真的讓孩子感覺到愛,也無助于他真誠地面對自己的問題。孩子的感受比雷達還靈,對于家長內心的真實戲碼是什么,孩子無法說出來,但他知道真相。家長說話太注重表面技巧、走套路,反而會畫蛇添足,讓孩子對自己和家長產生深刻的懷疑。
不要對自己的控制一無所知
很多父母對孩子從小控制到大,甚至延伸到子女成家、有了下一代。這除了父母性格中的強勢,還有對“控制”的不自知。如果他們知道自己“控制了”,且給子女帶來很大的痛苦,于雙方無益,至少一半人會放手,所以成年的子女有提醒父母的責任。
一、盡量和父母分開生活。
二、無論是否和父母住一起,都要學會說“不”。
三、感謝父母對自己的付出,但更要愛自己。
四、擺脫控制才是大孝。

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實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父母試圖與孩子修復關系,對孩子來說意義重大,即使孩子已經成年。
有位家長曾經問我,向孩子道歉會不會有負面作用。她說:“如果孩子發現你并不總是正確的,會不會沒有安全感?”
我可以肯定地說:不會!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真實可信,而不是十全十美。
——佩里
佩里,擔任心理治療師二十余年,是英國暢銷書作家(心理自助、親子教育),也是電視與廣播節目的主持人。本段落節選自《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該書自上市后一直保持著亞馬遜總榜前一百的銷售成績,也是《星期日泰晤士報》持續兩年的在榜暢銷書。代表作有《真希望我父母讀過這本書》《沙發上的心理學》。

所有教育成敗,其實都是關系的成敗
教育的本質是關系問題,所有的教育成敗其實都是關系的成敗。
這就是為什么老師或家長越是吼孩子,孩子的成績到頭來越差,因為關系遭到了破壞。
被破壞的關系首先體現在孩子的厭學上:他可以因為高壓在短時間內努力而取得一些卷面上的好成績,但不會再對學科存有情感。這種破壞是根本性的,會使正常的天賦枯萎,一輩子乏力。
其次當然是親子關系也會遭到破壞,這就是為什么有些孩子會做出離家出走、墮落、自殺等行為。
換個角度看問題,別總責怪自己
你發現自己又要重蹈覆轍的時候,不要指責自己,埋怨自己“怎么這么蠢,又跳坑了”,而應該表揚和鼓勵自己:“好棒啊,我終于覺察到這個坑了,這就是一次跨越性的成長,非常棒的覺知。”
——李雪
李雪,心理學學者,從事心理學研究近十年。李雪的獨特之處在于“去臉譜化”,把專業知識感性地表達出來,這是一種難得的能力。著作有《當我遇見一個人》《走出劇情》《有限責任家庭》等。
說真實、符合人性的話,是和兒童相處中最重要的
早上在公園散步,兩個老人帶著一個三四歲的小朋友騎小車,孩子騎得很好。遠處過來一輛四輪電瓶車,車開得很慢,開車的是兩個穿著制服的保安。孩子主動靠邊停下。
其中一個老人大聲對孩子說:“你看警察來了,咱們可得聽話啊。”
幼小的孩子,他心中一次又一次地被種植下“聽話是好的,不聽話就是犯罪”,他該如何面對這個世界呢?
不服從就是有罪,不隨大流就是邪惡——這是他很容易得出的結論。至于個性、尊嚴、自由意志等,這些于他只是一些外部詞語,不是生命標配。
跳出虛假思維,說真實的話,說符合人性的話,這是和兒童相處中最重要的。
面對批評,不要回避
當面對別人的評判或指責時,我們通常報之以防衛、回避或攻擊。而一旦我們將注意力聚焦在彼此的觀察、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去診斷和評判,我們就能發現內心深處的善意。
——盧森堡
盧森堡,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國際非暴力溝通中心創始人,全球首位非暴力溝通專家。指導人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運用非暴力溝通,消除分歧和爭議,實現高效溝通,幫助解決了許多世界范圍內的爭端和沖突。代表作有《非暴力溝通》《非暴力溝通養育篇》《用非暴力溝通化解沖突》。
強迫孩子吃飯是件非常殘忍的事
強迫孩子吃飯其實是件非常殘忍的事。家長把飽含愛意的飯菜強行送進孩子嘴里,孩子咽下的卻是無奈和痛苦。一碗飯從家長手中如何移動到孩子肚里,方式不同,效果不同,有的提供健康和營養,有的積累厭食和心理損害。——教育,可以從一碗飯開始。
一碗飯最能體現家庭教育的底色。凡為孩子吃飯一直發愁、糾結的家庭,他們的孩子成年后可能會有心理問題。為吃飯糾結是教育中的“癌變基因”,必須盡快改正。一定會有家長問:“怎么改?”
答案只有三個字:不用管。

我認為世上只有教育,不存在懲戒教育
我認為世上只有教育,不存在懲戒教育,就像世上只存在愛,不存在傷害之愛一樣。
兒童在什么事情上沒做好,后果本身已給了他教訓,成年人此時去體恤一下,給予理解和善意指導,孩子不但在事情本身上能汲取經驗,也能從成人的態度中學到善意和胸襟,一舉兩得。
教育是引領,是有溫度的行動,可激活兒童內在的潛能,使其茁壯成長。懲戒就是懲戒,是冷冰冰的制裁,它可以讓兒童畏懼,卻不能使其成長,嚴重的會使兒童精神扭曲,能量枯萎。
把教育和懲戒放到一起說,反映的只是某些成年人意識上的不成熟和自相矛盾。懲戒就是懲罰,加上什么修飾詞也不能改變其本質。

嚴厲教育,是一種危險教育
人生萬事,得體的方式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教育更是如此。
尊重孩子,是大自然的法則,是教育最基本的法則。
嚴厲教育的目的雖然也是想給孩子打造出華美的人生宮殿,到頭來卻只能制造出一間精神牢籠,使兒童陷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給孩子造成經久不愈的內傷。說它是危險教育,一點兒也不為過。

好的教育是面對孩子時真情流露
那些最懂教育的人,并非掌握了一套外人不了解的教育技術或某種教育秘訣,而是面對孩子時優美人性在自然流露。
教育不是技術,也不指向特別具體的目標。教育是以人性喚醒人性,使人成為自己。無論家長還是教師,只要我們面對孩子時給出慈悲心和同理心,孩子就會成長得健康而優秀。
任何對兒童的懲罰都是反教育的
就像世上不存在“國王般的奴隸”或“香甜的屎”一樣,世上也不存在“懲戒教育”這回事。教育就是教育,懲戒就是懲戒,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任何人,只要對此有異議,只需誠實地自問一句:領導或配偶看我什么事沒做好,用這個方法來“懲戒”我,我愿意嗎?
凡用“懲戒”能達成的目的,教育都能達成,而且不具破壞性。而“懲戒”本身所包含的簡單粗暴、不尊重等卻會深深地傷害兒童。
任何對兒童的懲罰都是反教育的,當下社會的種種問題和生存殘酷,恰恰是“懲戒教育”的后果。這條因果鏈隱藏得如此之深,以致太多的人完全看不到它的危害。
人永遠不會為自己曾給過孩子包容和愛撫而后悔,只會為自己曾經有過嚴苛的做法而懊惱。
沒有人喜歡被控制、被強迫
遇到一件不如意的事情時,我們通常有兩個努力的方向:要么改變他人,讓他人符合自己的意愿;要么改變自己的想法,接納他人的行為。
通常,沒有人喜歡被控制、被強迫。因此,如果通過改變他人撫慰自己的情緒,遲早會引起對方的反抗,并引發矛盾和對立。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行為,則是一種健康、理性的處理情緒的方法,它使我們更容易達到人際和諧的狀態。
這在父母與孩子的溝通中一樣重要。
——楊杰
楊杰,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碩士,親子咨詢師。多年來,她一直從事家庭教育咨詢工作,積累了數以萬計的咨詢案例。
本段摘自《精準回應》一書,本書是《讓孩子心悅誠服》第3版,暢銷8年,口碑相傳。
任何環境,如果讓孩子緊張,就是不良的
檢驗你的孩子在家中是否獲得了尊重和自由,家庭是否為他提供了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有一個簡單的測驗方法:
當孩子不小心闖了禍,如打碎了杯子或碰翻花盆,他的第一個反應是什么?
他是只為損壞東西而抱歉,流露內疚情緒。還是急于看家長的臉色,出現辯解甚至撒謊的行為?
孩子需要自由的環境。只有在一個真正自由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放松;生活在一個可以放松的環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長。
在一切涉及愛的關系中,自由最重要
弗洛姆說過:“在一切涉及愛的關系中,自由最重要。”這句話適用于親子關系、夫妻關系、婆媳關系、戀人關系等。
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良好的關系都沒有太多的教條和瑣碎的管制,都是在親切的相處中為對方留下自主的空間,允許對方按自己的愿望去做事,允許他做得不夠好并且較少苛刻。
孩子不能輕松自在,就會進入能量消耗
一個孩子,如果他最初接觸的世界不能讓他輕松自在,而是處處小心謹慎,那他將被拋入一場能量消耗戰中。
天性要他擴展自我,探究世界,環境卻處處約束和限制,讓他小心謹慎。他本能地想聽從內心的召喚,卻被動地迎合別人的要求,這令幼小的孩子疲于招架,不知所措,成長正能量被無端消耗,心理秩序被擾亂,甚至無法完成自我成長。
童年的首要任務不是“學規矩”
童年是一段特殊的時光,每個兒童都是一個純美的原生態世界,具有謎一樣的潛能和無數的發展可能,教育的任務就是要開發這種潛能,并努力保護個人的幸福感。
幸福感是生命最大的營養品,孩子和成年人之所以幸福,完全在于他們能夠運用他們的自由。
所以無論是潛能的挖掘還是幸福感的擴容,童年的首要任務不是“學規矩”,而是發展自由意志,這要求家庭生活必須減少約束。
逆著孩子的情緒,往往起不到教育的效果
親子關系能否健康地構建,關鍵點之一在于家長在孩子遇到一些問題時,首先看見的是孩子的情緒還是他的對錯。
孩子不愿意分享手里的玩具,騎車太快撞到路牙子上,先動手推倒了小朋友……凡此種種,從邏輯上說,似乎是需要家長出來給孩子講講道理,告訴孩子應該怎樣做。但事實卻是,經常這樣做的家長都失望了,他們的孩子沒有像期望的那樣變得更好,而是“惡習難改”。
并不是家長說的道理是錯的。要求孩子分享是正確的,但不符合孩子當時的情緒;騎車要小心的提醒是正確的,也不符合孩子摔倒后的情緒;不可以推小朋友的要求是正確的,卻是逆著孩子那時刻的情緒來的……習慣性地瞄準對錯,熱衷于指導,卻無視孩子當下的心理,甚至是逆著孩子的情緒來,這是成年人常常犯的一個錯誤。
自愛且給出厚愛
什么是理想的家長?
自愛且給出厚愛,自足且給出豐足,自在且給出自由,自正且給出中正——這不是必須達到的目標,而是需要我們不斷逼近的標準。這個過程就是家長自我成長的過程。
你不必做得完美,但只要以平和心、謙卑心一直向標準靠攏,你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成就和幸福。
自由的人,才能成為自覺的人
在教育中,自由就是空氣,看不到,摸不著。
你可以不關注它,甚至不承認它,但絕不能缺少它。
沒有自由就沒有教育。一個人,必須首先是自由的人,才可能成為一個自覺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