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一個男人和軍人的溫情——讀西拉木倫的親情散文
- 沸騰的雪
- 西南飛鷹
- 3743字
- 2024-04-05 14:40:27
寫在前面:日久欠下木倫一筆文債,想起來心里就沉甸甸的。這段時間的確很忙,那就先在這里“零存”吧,日后在“整取”——整理成稍微像樣的評論文章。
盡管木倫是個男人,是個軍人,是個來自內蒙古大草原的男人和軍人,但是在他的文字里,我更多讀到的,或者說他寫得最好的,或者說我最為喜歡的,卻是“兒女情長”,卻是“母子情深”,卻是“夫妻情重”,卻是“思鄉情切”,卻是“親友情真”。總之,最是感動于木倫的親情散文。
于是又想到來到《榕樹下》的那個初衷,于是又想到如今世上最缺乏的那份真情,于是又想到自己的故鄉、故友、父親、母親。
特別在新春佳節即將來臨的時候。也希望聽到朋友們的鄉音與親情。
讀《愛的真諦》真真切切地愛情便是實實在在的生活。記憶最深或者說最有同感的是《愛的真諦》中這樣一段文字:“不論怎么吵,晚上老婆也得把我踢下床的被子撿起重新蓋在我身上;不論怎么吵,老婆看見我在吃方便面堵著氣也得下廚房為我烹制美味佳肴;不論怎么吵,頭天脫下的臟衣服第二天準保規規矩矩、板板正正躺在衣柜里;不論怎么吵,老婆即使氣極回了娘家,到了睡覺時間也得準時回來把床鋪好……”于是也對自己愛情和愛人重新審視,于是在感動之余也有慚愧和覺悟,于是匆匆往家趕,路上買點菜。
讀《攢下“十元錢”》當年母親攢錢是為了回江南看她的母親,如今兒子攢錢是為了回內蒙看他的母親——顯然,這一點一滴積攢下來傳承下來的并不是有數的金錢而是無價的親情,也是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特別是現在。如今做兒女的大都在外面奔著忙著,而做父母的也大都在家里等著盼著,我的父母就是這樣,即便等不來孩子敲門的聲音哪怕是等來遠方的一個電話也好。讀罷木倫的這段文字,突然感到離家的愧疚和歸家的急迫。感謝木倫。
讀《親親的大姐》大姐的對小弟的感情,有許多時候的確像母親對兒子感覺,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說,更會讓人感到溫暖親熱,因為她是可以不必承擔那么多的責任和義務啊,因為兒時的大姐她本身就是個孩子嘛,因為我們長大后的大姐早已青春不再甚至歷經磨難,因為,從小時常用嘴親親我們的大姐如今可能格外需要我們用心親親。
讀《母親的愛情》十六年的光陰,不算短也不算長,可是那里面一定有許多深深的感動與紀念。真正漫長的是此后的艱難歲月,那才是對愛情和心靈最真實的測量和檢驗。相繼看過木倫描寫母親的幾篇文章:她老人家真是一刻也沒有放下對亡夫的愛,只是把這種愛“一分為五”,完完全全地轉交給了她和他的兒女卻一點也沒留給自己。除了對丈夫和兒女的愛,她已經沒有了自己。在她眼中或者說心里,她的丈夫并沒有走遠,冥冥之中始終有一雙深情關切的眼睛;甚至他的丈夫根本就沒有走,那火辣辣的血液正流淌在每一個孩子的身上。這,就是母親的愛情。因此,我們必須要讓她老人家在孩子們的身上看到希望,看到幸福,看到,父親。
讀《無敵老婆》羨煞木倫,從小到大一直是讓女性包圍并且被溫存關懷呵護著的人。那些癡情女孩或紅顏知己暫且不說,就說這外婆、母親、嬸娘、大姐、二姐、老姐吧,哪一個不是用心疼你愛你溫你暖你。后來又多了一位愛你疼你沒商量的“無敵老婆”,豈止是溫存呵護,簡直就是穆桂英于忠保,樊梨花于羅成——這種愛情更似親情,這樣的老婆當然“無敵”。不那么溫柔卻什么都給你扛著——你就專心致志地著書立說吧,多幸福啊,且莫身在福中不知福。
讀《母親的白瓷花瓶》那只易碎的花瓶里盛裝的卻是堅貞牢固的愛情;那只孤單的花瓶里盛裝的卻是生死相依的契約。然而,在“母親的白瓷花瓶”里,盛裝的不僅是對父親的愛戀和懷念,而且也裝滿了對兒女的呵護與希望。其實,另外那一只花瓶也沒摔碎——是讓父親帶走了,那里面也一定裝滿了他的無限眷戀和掛牽。
讀《刻在生命里的小姐姐》笑過之后,我也忍不住落淚了。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那是一份特殊的感情,那是一種特殊的銘刻!如果不是那么貧困的年代,如果不是那么羸弱的姐姐,如果不是那么稚嫩的心靈,是不會發生這樣以心痛為感動的故事。而最讓我感動的是那場發生在課堂上的“戰爭”和那段背著弟弟回家的路。誰能想到,那種“護子”般的瘋狂和“母愛”般的堅忍竟然生發在一個剛上學的小女孩身上?!木倫你真幸福,有這么好的小姐姐,而且還不止一個。突然感到溫暖的親情不僅護佑而且哺育靈魂。再一次讀懂了心地善良的西拉木倫。
讀《歲月留香》木倫外公先走了,剩下了孤苦伶仃的外婆;木倫的父親先走了,剩下了拉家帶口的母親。多么艱難的歲月啊,是在淘盡了無數的苦難之中才留下的一縷心香。
外婆終身守寡,是因為她的愛人,一生只能愛一個人;母親從此不嫁,是為了她的兒女,兒女便是她的最愛。
我的感動應當說是一種深深地讓人心痛的震顫:這就是母愛,這就是中國母親的愛情,這就是傳統的中國母親的愛情,這就是傳統的中國母親的亦苦亦甜的愛情。
我無比敬重這樣的母親這樣的情愛這樣的奉獻這樣的犧牲,卻也對那樣一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灰色印記懷有難言的幽怨。女人也是人,一個人只有一條命,沒有前世的債,也沒有來生的盼。
我很迷茫彷徨。歲月到底給我們留下什么?
讀《二姐的玻璃糖紙》不知為什么,在木倫的文章中,更喜歡他的“歲月珍藏”,更喜歡他的“故鄉情結”,更喜歡他的“摯愛親朋”,相形之下,那些現在的、BJ的、貴族的東西卻顯得有些蒼白而淺淡了。
就拿這篇“二姐的玻璃糖紙”來說,那丫頭顯然是個小人物,那糖紙也不過是件小事情,可是卻看得我異常酸楚:一是因為真實,就像發生在我的童年及身邊的故事;二是因為深刻,那里透出一個年代和社會的特殊色彩;三是因為動人,最感動于“二姐”的“哭”與“吻”。
但愿我們能夠把這樣的“玻璃糖紙”永遠夾在記憶的書本中,每每翻開,都會重溫美麗與快樂以及那么一點點能夠映襯美麗和快樂的淚花。
讀《嬸娘》越來越覺得木倫是個感情細致而且重情重義的人——常想起過去的事,總記著人家的好;BJ再好也不如家鄉親,滴水之恩也當涌泉相報。
當然,那位心地善良又極具個性的嬸娘的確讓人敬愛,特別是在那個貧困而災難的年代里,這樣的好人好心更會讓我們永生難忘。
當然,在如今時興的極端個人主義思潮中,這樣的好人好心是很容易被嘲笑被愚弄拋棄被遺忘的,就在“北漂”一族中,也有不少人很快操起京腔京調而不屑提及故人故土,于是更加喜歡大膽而且自豪地筆稱自己為西拉木倫的西拉木倫。
讀《夢里不知鄉是客》除了在遷徙中的各個時間段比較長一些而外,我和木倫的“離鄉經歷”乃至“故鄉情結”都是非常相似的:他是從江南到內蒙再到BJ;我是從長沙到營口再到沈陽。
其中,我對長沙和沈陽這樣兩個大都市或是印象模糊,或是感情淡漠,只有對那個土灰色的遼濱小城充滿了懷念、依戀和愛戴。
究其原因大概是這樣的,不知木倫是否認同:那是自己身心成長的地方;那是父母親友還在的地方;那是至今也沒有完全擺脫貧困和愚昧地方;那是比較大城市民風淳樸,風光秀美,寬敞寧靜的地方;那是我們許多情感的起點,包括初喜初歡初識初戀……
總之,在西拉木倫的文字中,時常能讀到這樣一種懷有濃濃鄉情和淡淡憂傷的別樣滋味,于是也便讀懂了他的名字,讀懂了他的思念,讀懂了他夢中的故鄉和一顆亦真亦善亦美的心。
我始終認為,如果一個人如果連他的故鄉都可以不愛的話,那么,那他能夠摯愛且恒愛的東西就不會太多了。因此,我不僅從作者那里找到了相似的經歷,也因此找到了一個心心相印的朋友,只是要提醒這位年輕的朋友,過分的思鄉可是心衰的前兆啊。
同樣喜歡的還有濟生的“我們愛著這樣一個地方”——同樣有一口噴涌著不竭的生命之泉的老井,永遠也不能背離。
讀《母愛難書》在我的朋友中,大都是孝子,想必其中一定是有諸多原因的,最簡單的解釋為:誰敢親近食人者?而對于父母雙親來說,我則更加孝敬和順從母親。細想起來,一是因為中國的母親格外不容易,這一點無論是從我的外婆還是從我的母親乃至從我的妻子身上都看得十分清楚;二是因為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一個堅定的女權主義者,最看不得女人流淚,更不要說流汗、流血;三是因為我的母親生我的時候險些丟掉了性命,當時爸爸都準備放棄孩子保大人了,可是母親仍然拼死拼活要孩子。于是我至今堅持認為:我的一切好首先都是母親給的,我的一切錯最對不起的就是母親。特別是讀罷木倫的《母愛難書》,更是自然而然地把作者當成自己的朋友,同時也更加想念我那遠在他鄉的母親。母愛難書是因為母愛無疆。記著“舔犢”,記著“跪哺”——深深祝福你的母親我的母親和天下所有的母親健康快樂。
寫在后面:看木倫的劍眉虎目,很男人,很軍人。讀木倫的親情文章,是俠骨,是柔腸。我非常欣賞這樣的男人和軍人,更被這樣的俠骨柔腸所感動。同時,木倫的男人氣質和軍人風度還表現在他是堅定的女權主義者以及對女性的充分理解、尊重、寬容、呵護,無論外婆、母親和嬸娘,還是姐姐、妻子和女友,在木倫的筆下,不,是在木倫的心中,都是那樣的可親可敬可愛,其中也不乏男人的責任心和軍人的使命感。這樣的男人和軍人,不僅女人喜愛,而且讓我們這些常常自稱大老爺們的人倍感慚愧。因此,讀罷木倫的親情散文和女人故事,除了嘆服作者認知世界的水平、感悟人生的能力和文學創作的功夫之外,于我印象最深的則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膽有識有聲有色的男人和軍人。喜歡木倫的文字,感動木倫的情懷,想念木倫的風采。也希望木倫筆下能夠出現更大的社會場景,更多的男人、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