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5章 老兵譚戎生追憶父親譚冠三:雪域高原,父輩的旗幟高高飄揚

  • 沸騰的雪
  • 西南飛鷹
  • 2834字
  • 2024-04-03 20:09:41

高原九月,葉落知秋。XZLS的譚冠三紀念園里,一位耄耋老人在開國中將譚冠三的雕像前深情地敬了一個軍禮……

老人名叫譚戎生,是譚冠三的長子。歲月洗禮,老人頭發斑白,身材不再挺拔,但深邃的眼眸依舊炯炯有神。“進藏路上,十八軍翻雪山、過冰河,還承擔著修路、修機場的任務……”談及父親的往事,他數度哽咽。在父親影響下,時年45歲的譚戎生主動申請前往XZ戍邊,一待就是6年。

退休后,譚戎生一有機會就會回到XZ。那里有他熱愛的故土,有他思念的父母,是他藏在心底割不斷的情愫,化不掉的鄉愁。

“舍小家、為大家,全家光榮”

“戎生”是譚冠三給譚戎生起的名字,意思是“在戰爭中出生的孩子”。

譚戎生的母親李光明,是1933年入伍的老紅軍,與譚冠三在延安相識、結婚。1941年1月,譚冠三帶領部隊在山東與敵人作戰,行軍途中李光明在一個小村莊生產。當時正值日寇掃蕩,村子里找不到接生婆或鄉親來幫忙。譚冠三恰好趕到,在警衛員幫助下接生了孩子。戰事緊張,譚冠三還要帶領部隊繼續去戰斗,李光明就抱著出生不久的兒子一路追隨。

行軍途中帶著孩子非常不便,譚戎生曾先后3次被送給老鄉照顧,因母親舍不得又接了回來。后來,譚戎生有了弟弟妹妹,父母因工作繁忙無暇照料他們,就把他們安置在河北農村老鄉家。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譚冠三以為期待已久的天倫之樂即將到來,一紙軍令讓全家團聚又成為奢望。

1950年,十八軍受領進藏任務。時任十八軍政委的譚冠三第一時間聯系妻子,希望她能一起進藏。正在HEB省委黨校學習的李光明接到電報后,立即著手安置4個孩子。此前,女兒已在河北高陽縣一對農民夫婦家中寄養,小兒子被送給河北深縣一對無兒無女的農民夫婦收養。李光明把譚戎生和二兒子從河北農村送到BJ上小學。

作為一位母親,孩子是李光明的心頭肉??勺鳛橐幻娙耍€是義無反顧地跟隨丈夫挺進XZ。

與孩子們團聚時,譚冠三常會講起帶領十八軍將士進藏的故事。少不更事的譚戎生拉著父親的衣袖問:“XZ那么苦,為什么還要去XZ?”父親語重心長地說:“解放XZ,是為了解放那里的勞動人民。舍小家、為大家,全家光榮!”

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是兒時譚戎生對父親最深的印象。“從我有記憶開始,我們一家人幾乎沒有‘齊裝滿員’在一起吃過團圓飯。短暫相聚、長久分離是常態,但父母對我們的教誨從未缺席。”那些與父母聚少離多的日子里,父母的愛化作另一種形式陪伴著譚戎生兄妹。

“牢記住你是一個革命者的后代,永遠保持和愛護這個革命的光榮意義”

60多年前,進藏公路尚未修通,進XZ難,出XZ更不易。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家書成為譚冠三一家人互相聯系的主要方式。

從1952年到1965年,譚冠三先后給譚戎生寫了50封家書。其中,譚戎生記憶最深刻的一封家書,是1962年5月父親得知他成為一名中共正式黨員后寫給他的。

“(得知)3月31日黨正式接受你為中共正式黨員,表示同志的祝賀!”當時,譚戎生一看到這封信的開頭,眼淚就奪眶而出。

這是父親第一次用“同志”稱呼他。譚戎生理解父親這句話的內涵和分量。父親看到黨組織增加了新成員、輸入新鮮血液,這個人又是自己的兒子,肯定非常欣慰。一聲“同志”,讓他和父親之間超越了“小家”的親情關系,成為為共產主義事業共同奮斗的戰友。

父親之后寫給譚戎生的信里,更是對他寄予期望,希望他不斷進步——

“接班的是你們這一代,要成為真正的接班人?!?

“牢記住你是一個革命者的后代,永遠保持和愛護這個革命的光榮意義。”

“對一個共產黨員來說,沒有任何的個人要求和所好,只有堅決服從組織分配、積極工作的義務。”

…………

1958年,在寫給兒子的一封信中,譚冠三發自肺腑地表達了愧疚:“我一生,只知為黨為人民,不知為私。你媽媽也是一樣,生出你們兄弟妹以來,均寄托出去了,不能照顧你們周到?,F在你們均長大成人了,也很努力求進步,這就很好,對我在邊疆工作也是很大的鼓勵之一……”

在譚戎生看來,父親那些在雪山之巔、冰河之畔和開荒土地、筑路工地旁寫下的文字,是那樣的珍貴。漫長的歲月里,一封封家書成為父母與他們兄妹的情感紐帶。這些從雪域高原寄來的家書,就像一條飽含父母真情的精神之河,流淌過他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為他們的每一步成長指引方向。父母身上赤誠純粹的黨性,讓譚戎生兄妹越來越明白他們當初投身革命的選擇,也在4個孩子心里埋下從軍報國的種子。他們先后入伍,在軍營里淬煉成長,在各自的崗位兢兢業業、奮發有為。

“我們在高原播下的不僅是蔬菜和樹的種子,更是希望的種子、藏漢民族團結的種子”

“建設XZ、強邊固防是父親的夙愿?!?985年12月6日,譚冠三辭世。臨終之前,譚冠三向組織提出請求:“我死之后,請把我的骨灰埋在XZ!”

1986年“八一”前夕,譚戎生護送父親的骨灰來到XZLS“八一農場”。這是父親帶領十八軍官兵在LS建立的第一個農場。父親去世后,譚戎生自愿申請從BJ調往XZ:“這不僅是精神的傳承,更是以實際行動告慰父親?!弊T戎生提出“不留LS,不去大城市,要去邊防一線”,先后在日喀則軍分區和林芝軍分區任職,“如果不是身體狀況不允許,我真想一直留在XZ?!?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XZ地區條件艱苦?!叭湛t的風特別大,有時屋頂都被吹跑了。房子也很簡陋,透風又漏雨?!弊T戎生回憶,在邊防一線乃堆拉哨所,戰士們在營房門口寫了一副對聯:“夏居水簾洞,冬住水晶宮”,橫批是“樂在其中”。

來到XZ后,譚戎生聽到更多有關父親和十八軍將士的感人故事。1951年,十八軍奉命進藏??恐浑p雙鐵腳板,官兵們翻越十幾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蹚過大大小小幾十條冰河。由于物資匱乏、地勢險峻,途中部隊幾次遭遇斷糧,官兵們只能挖野菜,喝“四眼稀飯”。“四眼稀飯”,是指由于米粒太少稀飯清澈見底,可以倒映出戰士們的眼睛,被戲稱為“四眼稀飯”。正是在如此艱苦卓絕的環境中,這支英雄部隊孕育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老XZ精神”。

為了改善官兵們的生活條件,十八軍黨委作出許多努力。進藏之初,水果、蔬菜十分稀少。然而,想要在XZ扎根,瓜果蔬菜不能總是依賴從內地運來。遵照中央“進軍XZ、不吃地方”的指示,譚冠三率領官兵在LS西郊一片河灘上開荒生產,并在駐地附近辟出一個小蘋果園。他利用回內地的機會買來樹苗,自己培育苗圃,分發給部隊種上,“我們在高原播下的不僅是蔬菜和樹的種子,更是希望的種子、藏漢民族團結的種子。”他還帶著農業技術員勘察LS河兩岸的土地,收集草籽和土壤標本進行研究,同時從內地請來果樹種植專家指導。

悉心培育下,小蘋果園喜獲豐收。譚冠三將蘋果全部分給官兵,也將種植經驗傳授給駐地百姓,XZ各地漸漸開始種植。后來,這香甜的蘋果被大家稱為“將軍紅”和“譚蘋果”。

譚戎生曾在XZ工作了6年,后因身體原因調回BJ。這些年,雖然早已離開XZ,但看到XZ的變化日新月異,看到邊防點位建設與日俱進,他都會把好消息帶到父母墓前。

臨行前,譚戎生特意向筆者囑托:“現在使命交到你們手中,一定要為黨和人民站好崗、放好哨,守護好這片美麗的雪域高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犹县| 吴川市| 屏边| 南江县| 乌鲁木齐市| 无棣县| 临夏市| 凌源市| 淮北市| 大安市| 中牟县| 古丈县| 廉江市| 天柱县| 秦安县| 从江县| 黔江区| 屯昌县| 南陵县| 民和| 英德市| 宁陵县| 广西| 江川县| 百色市| 依安县| 乌鲁木齐县| 梧州市| 右玉县| 弥渡县| 公主岭市| 中方县| 宝鸡市| 扶余县| 东阿县| 潮州市| 罗江县| 花莲县| 泰兴市| 康定县| 贵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