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菱FX3U/5U PLC從入門到精通
- 李林濤編著
- 816字
- 2022-12-14 19:56:03
1.2 PLC的發展歷史
20世紀60年代以前,汽車生產線的自動控制系統基本上都是由繼電器控制裝置組成。當時每次改型都直接導致繼電器控制裝置的重新設計和安裝,福特汽車公司的老板曾經說:“不管顧客需要什么,我們生產的汽車都是黑色的。”從側面反映了汽車的改型和升級換代比較困難。為了改變這一現狀,1969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GM)公開招標,要求用新的裝置取代繼電器控制裝置,并提出十項招標指標,要求編程方便、現場可修改程序、維修方便、采用模塊化設計——體積小以及與計算機通信等。同一年,美國數字設備公司(DEC)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臺PLC——PDP-14,在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生產線上試用成功,并取得了滿意的效果,可編程控制器從此誕生。由于當時的PLC只能取代繼電器接觸器控制,功能僅限于邏輯運算、計時以及計數等,所以稱為“可編程控制器”。隨著微電子技術、控制技術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可編程控制器的功能不斷增強。美國電氣制造商協會(NE-MA)于1980年正式將其命名為“可編程控制器”,簡稱“PC”,由于這個名稱與計算機的簡稱相同,容易混淆,因此在我國,很多人仍然習慣稱可編程控制器為PLC。
PLC具有易學易用、操作方便、可靠性高、體積小、通用靈活和使用壽命長等一系列優點,因此,在工業領域很快得到了廣泛應用。同時,這一新的技術也受到了其他國家的重視。1971年日本引進了這項技術,很快研制出了日本第一臺PLC;歐洲于1973年研制出了第一臺PLC;我國從1974年開始研制,1977年國產PLC正式投入工業應用。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電子技術的迅猛發展,以16位和32位微處理器構成的微機化PLC得到快速發展(例如GE的RX7i,使用的是賽揚CPU,其主頻率為1GHz,其信息處理能力幾乎與個人計算機相當),使得PLC在設計、性能價格比以及應用方面有了突破,不僅控制功能增強、功耗和體積減小、成本下降、可靠性提高及編程和故障檢測更為方便靈活,而且隨著遠程IO和通信網絡、數據處理和圖像顯示的發展,PLC已經普遍用于控制復雜的生產過程。PLC已經成為工廠自動化的三大支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