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北歐封建社會結構簡介

劉珈

北歐神話傳說流傳已久,其社會結構的起源也能在這些故事中尋到蹤跡。在《詩體埃達·里格贊歌》(Rígsula)一篇中,就講述了破曉之神海姆達爾化名為里格,扮作一位睿智老者行走人間的故事。里格分別在三個不同的家庭借宿,離開后,這三個家庭各自誕下一個孩子,而這三個孩子就分別成了奴隸、農民和王室貴胄的祖先。

北歐的社會結構也正如神話故事中所描述的,分為奴隸、農民、王室貴胄三個階層,其權力根基就是土地。這也符合歐洲封建社會的特質,即領主、封臣和采邑。領主是擁有土地的貴族,封臣是享有領主所賜封地的人,而被分封的土地即為采邑。因此擁有的土地越多,社會地位就越高。北歐封建社會中,按照社會地位自上而下分為九等:

最高等——國王(Konge),王國的領導者。

第二等——伯爵(Jarl),相當于英文中的Earl,通常為王室家族成員,有繼位為王的可能性,在即位前冠以伯爵的頭銜,地位僅次于國王。當國王不在國境內時,伯爵也能代國王攝政。

第三等——倫德曼(Lendmann),擁有大片封地的貴族,也是國王的侍臣能獲得的最高地位。

第四等——赫瑟(Herser),擁有封地的貴族,多隨侍在國王或伯爵身邊,地位僅次于倫德曼。

第五等——豪德(Hauld),貴族成員,家族中連續四代都擁有大片農地。

第六等——邦德(Bonde),即擁有土地的農民,可自行耕種,富有的則雇人耕種。

第七等——雷克辛(reksthegn),即雇農,幫農場主、富農干活的人。

第八等——羅伊辛(L?ysing)及羅伊辛之子(L?ysings s?nn),脫離了奴籍的人,以及脫離了奴籍的人之子嗣。

第九等——奴隸(Trell),處于社會最底層,無人身自由,可以被自由買賣,從事勞力工作,無報酬。奴隸并不會遭主人苛待,毒打奴隸會被視為不光彩的行為。

王室貴胄并不從事農業生產,多善戰,屬于軍事貴族。農民除了從事繁重的田間勞動以外,農閑時男性還要接受軍事訓練,并在戰時成為軍隊的主力。除了奴隸以外,上至國王、下至羅伊辛都統稱為自由民(free men)。所有自由民都可以持有、攜帶武器,并有參加立法、審判的議會權利,而自由民中大部分都是邦德,即農民。但自由民和奴隸的階層并不是固定的,自由民失去土地后可以選擇賣身為奴;而奴隸若對主人忠誠,也可獲得恩賞脫離奴籍,成為自由民。

北歐苦寒,農業收成有限,因此男性一年兩次出海劫掠,搶奪財物補貼家用。他們重視財富與榮譽,推崇勇武和掠奪,并不同情窮人及弱者,這種特質在本書中體現多次,留待各位讀者在后文中細細品味。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泉县| 奈曼旗| 桐柏县| 大安市| 习水县| 通化市| 泗洪县| 龙游县| 竹溪县| 永康市| 中方县| 靖安县| 岱山县| 台北县| 曲水县| 湘潭市| 阜城县| 南涧| 江口县| 阿拉善右旗| 宿迁市| 噶尔县| 宁都县| 浪卡子县| 奈曼旗| 保靖县| 同仁县| 广灵县| 曲水县| 克拉玛依市| 垫江县| 耿马| 历史| 长宁区| 湖南省| 洪雅县| 石阡县| 仁化县| 河池市| 乌海市|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