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公鼎,宣王中興
時間:西周300年
人物:周宣王
公元前841年,國人暴動,周厲王逃命彘地,周公、召公共和行政。公元前828年(共和十四年)周厲王死于彘,召公、周公聯合諸侯擁立太子姬靜繼位,史稱周宣王。
執政初期,周宣王以父王為戒,謙虛謹慎,勤勉國事,任用召公等賢臣輔佐朝政,放寬對山林川澤的控制,廢除奴隸制的籍田制,允許將公田分給奴隸耕種而收取實物。并命令著名的工匠毛公鑄造青銅器“毛公鼎”,專門記載他的王令,為他做證。一時之間,周朝國力得以恢復,史稱“宣王中興”。
遺憾的是,周宣王執政長達四十六年,后期對外用兵接連受挫,開始變得神經質。一次慘敗而歸剛回到鎬京,就聽到幾個毛頭小子在路邊唱歌,多次唱道“檿弧箕箙”(桑木做成的弓箭和箕草編制的箭袋)。這些都是打仗的東西,看來有人想要造反啊!這首歌謠的意思是說女人亂政,為禍國家,務必謹慎!聽到如此大逆不道的讖語,周宣王勃然大怒,下令將國內所有的弓箭銷毀,禁止民間生產和銷售弓箭,見到那些形跡可疑的女人通通抓起來殺掉。

·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出土于陜西岐山(今寶雞市岐山縣),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毛公鼎高53.8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7千克。口飾重環紋一道,敞口,雙立耳,三蹄足。
毛公鼎銘文長度接近五百字(有497字、499字、500字三說),在所見青銅器銘文中為最長。銘文的內容可分成七段,大致意思是:周宣王即位之初,亟思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并飭勤公無私,最后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
晚年的周宣王更加獨斷專行,經常濫殺大臣,宣王中興遂成一現曇花。公元前783年,執政四十六年的周宣王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