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韌性社會
- (德)馬庫斯·布倫納梅爾
- 4671字
- 2022-11-25 10:28:06
引言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中,風險無處不在。新冠疫情、俄烏沖突,以及氣候變化和技術革新伴隨的風險讓我們感受到了脆弱。作為個人,我們發現自己可能會被重大意外事件突然襲擊,而全球化、技術和醫療進步可以減輕巨大風險的傳統印象被顛覆。世界各國面臨各種動蕩,從新冠疫情,到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和食品短缺,以及日益嚴重的氣候威脅……
當然與此同時,快速的新冠疫苗開發等成就也讓我們有理由對醫學和技術的力量保持信心。可是怎么看待社會的脆弱性呢?我們的社會是會很快恢復正常,還是會留下永久的疤痕?最重要的一點是,社會能否在未來克服類似的沖擊?這正是本書要探討的主題。
從投資組合風險到保障風險,再到疫情風險,我們時刻需要同風險打交道。傳統上我們采用風險管理的辦法,測算采取某種行動時面臨的風險大小,并評估自己能否承受。
本書認為我們應該改變思維模式,把韌性概念放到核心位置。這個術語意指反彈恢復的能力,而不同于穩健性(robustness)的概念,后者是指抵御的能力。在某些時候,穩健性并不是最佳出路。這就像讓·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的著名寓言《橡樹與蘆葦》描述的,韌性是指有能力經受住風暴并恢復元氣。橡樹極具穩健性,高大挺拔,在尋常的大風里顯得堅不可摧。與之相比,蘆葦則是柔韌的,微風也會使之彎腰。可是當強風暴襲來時,蘆葦卻高聲宣告:“我將彎而不折。”
這一說法包含了韌性的本質。當風暴過去后,蘆葦將回到原狀,完全恢復。堅固的橡樹可以承受強風,但在風暴過于猛烈時,它將被折斷。而橡樹一旦倒下,就不可能再復原,缺乏韌性使它難以重建。始終處于搖擺運動中的蘆葦雖然看似脆弱,卻遠比橡樹更具韌性。
本書主張把重點放在韌性管理上。我們可以適應調整但能恢復的風險,承擔這類風險通常是值得的,因為這往往對社會有益。創業行為從本質上講就是冒險,許多初創企業會失敗。但如果企業家們能快速恢復,繼續追求下一個夢想,他們的創造力最終會催生成功的獨角獸項目,支持社會的經濟增長。
因此,我們有必要區分具備韌性承受力的風險與不具備韌性承受力的風險。對于可能把我們帶入陷阱、難以反彈、留下長期負面效應的風險,應區別對待。如果缺乏韌性,落入陷阱的成本太高,風險規避或許是更可取的策略。
在現實操作中,韌性管理意味著發揚促進韌性的因素,抑制破壞韌性的因素。
韌性可以通過替代性來提升,例如能夠應用于不同行業的學習技能,這類技能不容易受某個行業下滑的影響,便于勞動者轉移到其他行業。多樣性也是促進韌性的因素,借用大自然的一個類比,由單一樹種組成的森林更容易受特定病蟲害的影響,而多樹種組成的森林則更為強韌。
一方面,在生產層面,我們的社會試圖按照“追求時效”(just in time)原則來管理生產體系,也就是說,把流量最大化、存量最小化作為全球價值鏈追求的目標。相比而言,韌性的概念引領我們重視“以防萬一”(just in case)的方式,它將賦予我們在遭受沖擊后快速恢復的能力。為此,我們必須優先考慮韌性,把保留冗余當作優點,而非罪過。安全緩沖是有用的,因為它能幫助我們吸收沖擊力。韌性思維方式提供了成本分析測算的一種新方法。
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避免落入陷阱等進退不得的情形。負面反饋循環屬于更糟糕的現象,形勢的螺旋式發展會導致失控,毀壞韌性。社會是由人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的,沒有人能真正獨行。我們如何對其他人的行為做出響應,同樣影響著韌性。人們的共同行為彼此強化,形成反饋循環,就可能破壞系統穩定和韌性。例如,當有人開始囤積衛生紙時,其他人看到后也如法炮制,結果將造成衛生紙短缺。
為提升韌性,人類社會需要組織起來。可以采取集中設計的組織形式,例如制定憲法;也可以采取分散化的自發組織形式,例如社會規范。沒有人明說,泳池邊上其他人放了毛巾的椅子,你不能坐,但社會對此心照不宣。盡管沒有任何集中組織者對此負責,但如果你把別人放好的毛巾拿走并坐上去,肯定會被眾人鄙夷。集中設計與自發秩序都是社會契約的組成部分,均可以用來提升韌性。
本書認為,韌性可以成為指引后疫情時代社會設計的指南。韌性這一普遍原則能幫助我們思考,如何讓社會做好準備,增強團結,以更好地應對未來的沖擊。全書將借助經濟學家的視角來考察醫療衛生與社會契約問題。
對社會進步來說,保證個人自由至關重要,讓他們能夠去夢想、嘗試、謀略、規劃,也包括遭遇失敗。在我看來,這種自由對于保證人類的尊嚴同樣必不可少。然而,人們不應該在跌入貧困之后被套牢,而應該擁有恢復的能力,能夠在吸取失敗的教訓之后再做嘗試。個人破產保護制度正是服務于這一目的的。所以,社會應該鼓勵嘗試與好奇,同時增強個人的韌性,而非屏蔽一切失敗的可能。
社會契約的執行
本書將探討有韌性的社會契約該如何執行的問題,無論是通過政府行動還是社會規范。威權政府利用強制力來限制外部性,而開放社會的政府必須更多借助勸誡的力量。由于疫情,鐘擺可能偏向增加政府干預,導致個人自由受限制。社會規范是執行社會契約、將外部性內部化的另一種手段,屬于自發秩序,由民眾自己執行。例如在日本,即使沒有政府的壓力,國民也普遍遵從佩戴口罩與保持社交距離的建議,因為他們擔心不這樣做會在社會上招來污名。
對于社會上分散的各種信息,市場發揮著重要的匯聚作用。例如當很多人喜歡某種產品時,他們就會增加對該產品的需求,推動其價格上漲,給企業發出增加供給的信號。
上述所有因素——社會規范、政府指令與市場機制——都可以在社會契約的執行中發揮作用。我們必須認識到,如果社會契約的執行能對沖擊做出靈活反應,則社會與社會契約將更具韌性。根據危機的不同性質,我們需要對社會規范、政府指令與市場機制等手段的組合做出調整,而這些調整要求有細致的洞察力。過分的靈活度可能反受其累,因為人們需要有清晰一致的社會框架作為基礎,以便在制定未來的預案和規劃時至少有一定把握。
所以,我們迫切需要弄清楚當沖擊如浪潮般涌來時(就像本次疫情),人們的行為會如何改變。危機管理需要信息。為理解新的情況,還需要開展實驗。精準的溝通同樣重要,部分源于它對人們的行為有巨大影響力。不過如我們所見,在疫情期間傳遞關于公共衛生指引的真實信息其實頗具挑戰,包括很難讓人們理解未實際發生的反事實情形,例如在不采取某些公共衛生措施時估計會出現的新冠死亡人數。
最后,對危機的任何韌性應對措施都會涉及對新常態的構想。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們思考未來:危機結束后的社會將是什么樣子?我們下一步將走向何方?
長期作用因素與矛盾關系
從宏觀經濟學與金融學的視角看,我們應該接受波動存在的現實,同時培養恢復的能力,即韌性。換句話說,為實現長期增長,我們需要歡迎并靈活適應顛覆性技術進步。看似有些矛盾的是,用這種柔韌方法來應對沖擊比維持現狀的風險更小,因為后者可能會造成長期停滯。
與近期疫情類似的沖擊可能會在沖擊后的復蘇階段觸發兩種長期因素發揮作用。一方面,新冠疫情推動了若干領域的技術進步與創新,這些新技術可以增強韌性,給應對未來的沖擊帶來更強的調整能力。
另一方面,長期的疤痕效應可能會削弱韌性。丟掉工作的勞動者可能會喪失技能,難以返回勞動力市場。教育體系內部的擾動可能留下人力資本創傷。最后,企業可能背上過重的債務,如果債務負擔拖累企業的投資,經濟將長期受損。
為保持韌性,我們必須避免金融市場發生災難。金融市場在2020年和2021年早期保持了韌性。在2020年3月的初期恐慌后,中央銀行的干預迅速消除了市場上的尾部風險,穩定了資產價格,形成鋸齒狀的下跌-反彈走勢。隨著各國中央銀行控制了負面結果蔓延的風險,企業因為利率下調而獲益,獲得了急需的流動資金。此類場景在未來可能使經濟更具韌性,但也可能造成中期的金融不穩定。
公共債務在危機期間通常會大增,新冠疫情期間正是如此。疫情造成了比2008年還要嚴重得多的根本性沖擊,但大規模財政刺激計劃在目前避免了大蕭條那樣的后果。不過,人們對債務可持續性與長期經濟表現仍有擔心。只有政府債務在長期可以持續,社會才具有韌性,否則將面臨相當的通脹風險或者債務過重帶來的通縮風險。就目前而言,由于低利率與政府債券的安全資產屬性,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仍可承受。但是,對容易遭遇利率飆升的其他國家來說,利息負擔有可能急劇增加。因此關鍵在于,需要警惕債務市場的此類潛在負面波動。
還有種風險是,通脹可能在中期表現出鋸齒狀的走勢。2020年,被壓抑的需求降低了通脹率,但通脹的力量可能在將來釋放出來。為提升韌性,各國中央銀行必須對通縮陷阱和通脹陷阱持續保持警覺。好比有強勁制動的高速賽車,獨立的中央銀行可以在經濟陷入衰退時刺激復蘇,也可以在經濟快速增長時踩剎車收緊政策。只是在任何時候,如果收緊的貨幣政策會增加政府的償債成本,中央銀行與政府之間就可能發生利益沖突。
只有當社會具有公平性,且不平等受到制約時,社會契約才具有韌性。至少就美國而言,新冠疫情暴露了不平等給社會各個方面造成的危害。族裔不平等變得更加突出,醫療服務不平等同樣凸顯,讓不同社群迎來不同的命運。新冠疫情好比一臺X光機,揭示了各個國家在表面之下暗藏的挑戰。
全球韌性
最后,本書將探討全世界作為一個整體如何提升韌性。新冠疫情提醒我們,今天我們所生活的社會需要全球韌性。我們再次看到一種傳染病如何飛速地蔓延到整個世界。病毒從動物宿主傳染到人身上或許讓人感到驚異,但其實很常見,它幾乎每周都在發生。動物源性病毒發生人傳人的情形則罕見得多。因此,禁止活物交易市場、建立早期預警系統和改進對疾病暴發的早期響應,乃是提升全球韌性的關鍵所在。此類干預還有助于偵測新冠病毒的變異,例如2020年后期在英格蘭西南部與南非發現的變種,以及2021年春天在印度發現的德爾塔變種。
由此涉及關于國際秩序的更廣泛議題。與過去的衛生危機應對以及抗擊氣候變化的斗爭相似,全人類在近期遇到了一個共同的敵人:新冠病毒。然而自疫情暴發以來,國際合作的議題一直沒有被提到優先位置上。在我寫作本書時,許多國家依然在單方面地采取保證疫苗供應的行動。
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面臨的挑戰尤為艱巨,既要保持韌性,又要逃離貧困陷阱與中等收入陷阱。發展中國家應對沖擊的政策空間更為受限,例如疫情危機中的封鎖措施引發了饑荒,以及因其他疾病的免疫接種被耽誤而導致的潛在死亡。另外,發展中國家的財政空間也較小,這限制了它們培育社會韌性的能力。假如爆發另一場危機,緊張的公共資金將沒有余力來提供更多的刺激。
展望未來,國際關系將在后新冠世界的塑造中扮演重要角色。美國與中國的暗中角力可能在多個領域造成影響,包括數字化、網絡安全、勢力范圍與國際貿易等。與此同時,歐洲將不得不做出決定,是與美國更緊密地站在一起,還是在中美之間保持更為獨立的身份。新冠疫情還突顯了深度一體化的全球價值鏈的脆弱之處。在未來,供應鏈可能需要更加多元化,以增強韌性,哪怕會為此付出略高的成本。
最后同樣關鍵的是,氣候變化與環境可持續議題也離不開韌性原則。我們將遇到沖擊和挫折,但我們仍必須靠創新來減少排放。否則,社會將被推向不可逆轉的危險的臨界點(tipping point,又譯“引爆點”),使我們愈加脆弱。一次普通沖擊或意外事件都可能把我們推到無法回頭的邊緣,或者持續惡化的狀態。
許多因素都可能造成沖擊,疫情僅是其中之一。新冠危機充分表明,不做好風險應對準備可能導致全球性的巨大破壞,特別是對缺乏韌性來迎接未知情形的某些國家。因此,我們有必要重視本書的主要議題。當下一場不曾預料的危機襲來時,例如大規模互聯網癱瘓、網絡攻擊、生物工程實驗事故、某種超級病菌、災難性氣候事件,如果社會契約的設計能讓我們在受創之后迅速反彈,全人類都將因此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