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內,夏啟略有些悵然地放下了手中的道德經。
經過剛才的仔細閱讀后,他發現其中內容不像是穿越前馬王堆出土的兩份古本,反倒和傳世的王本河本相差無幾,只是少了些避諱相關的改動。
莫非這就是所謂的“大道無礙,與世推移”?
但這樣的理由還是說服不了夏啟自己。
倒不是不能接受這個版本,只不過此前心中隱隱有些期待,希望能從這一細微處印證他關于穿越的猜想。
就好比原著中曾經提到過“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作者顯然取材自傳世本,但現實中考古出土的這句卻是“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有爭”。
實際上,在解讀這句話為何會被后人以完全相反的形式改動時,有學者認為,有爭是水“柔之勝剛,弱之勝強”的另一面,和水“莫能與之爭”的不爭一面并不沖突,兩者其實是對立統一的關系,這樣才更符合原典中對“反者道之動”這一核心命題的表達。
而后世文人之所以把“有爭”改為“不爭”,一是因為沒能很好理解原作者對于其中辯證關系的矛盾表述,二是為了讓其中道理更通俗易懂,這才將它改得面目全非。
夏啟也比較傾向于學術界的這一新穎觀點,而類似這樣歪曲原意的改動在那次考古發現里還有很多。
所以在看這本由道德天尊親言的道德經前,他才愈發希望祂所言的是五千言是古本的模樣。
這樣的話,多少能證明他所穿越到的世界并非只是一本原著同人作品之類所構建的“缸中之腦”世界了。
但眼下這次嘗試讓他心中有點失望,莫非自己真是穿進了某位“盒子制造者”制造的“盒子”里?
以管窺豹,此方天地,真焉?幻焉?
-----------------
等到掃除結束,夏啟便喚來那幾個丫鬟仆役,當面燒掉了他們的賣身契,又分了些銀錢給他們。
隨后他支付給了牙人一筆遠超約定的傭金,鄭重囑咐道:
“你去給他們每人找一份正經營生,至于去不去就由他們自己決定好了。”
牙人掂量著自己手上沉甸甸的銀子,心里頭早已樂開了花,連連點頭答應:
“客官盡管放心便是,他們都包在小人身上。”
說罷就催促這幾個下人趕緊收拾好行李跟他離開。
等到遣散完全部仆役后,天色已到了傍晚時分,看著這些人不情不愿離開的背影,夏啟再度嘆了口氣,抬手把院門關上。
在燒掉那些賣身契時,這些人非但沒有表現出解脫之色,反而對他的行為充滿了不解、失落,甚至潛藏著怨懟。
不過這也怪不得他們,人與人自生來就不平等的封建思想在這個超凡顯圣的世界上存在時間太過長久了,久到這些人從來沒有奢想過人活著其實是為了自己,而不是被別人奴役。
事實上這也是他剛才故意當面燒掉賣身契的原因,就是想觀察一下這些人面對突然獲得的自由身份時,具體會是何種反應。
結果別說高興了,有幾個甚至當場跪下向他磕起了頭,聲淚俱下的哀求自己這位新主人,希望能夠明鑒他們的忠心。
夏啟可以理解他們的做法,但這并不代表他會認同,反而這幫人越是這么做,他這個穿越者就越是從骨子里感到不舒服。
為避免這股封建習氣荼毒自身,他只能在行動上更加堅決地遣散了他們。
-----------------
“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圣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恒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智不敢。”
重新回到空空蕩蕩的院子里后,夏啟心中忽然閃過了這幾句《道德經》中記載的箴言,又莫名聯想到了前不久在兜率宮內所見的那道閉目靜修的身影。
本紀元的真實界天地發展至今,道德天尊基本上沒有對其進行過什么干涉,但顯然當下的社會環境與祂所著的道德五千言中“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樸”的理想社會相去甚遠。
拋開人類一直滋長的欲望不談,就算道德天尊一向無為而治,也不妨礙每個紀元都會誕生出五方天帝這種直接由天地孕育的萬界主宰之位。
就算本紀元的天帝早早隕落,世俗也依舊被世家皇權牢牢把握;最后無論他燒不燒掉賣身契,這些下人也終究是要依附一個本地勢力過活的……
然而祂所講的道理真就錯了嗎?
但凡身為“存世之基”的祂想,將這一切撥亂反正不過是舉手之勞罷了。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
這便是道德天尊傳道遂古,為后世所開的濟世良方,只不過知者眾,行者寡罷了。
想到這里,夏啟似有所明悟,對于道德經開篇那句“道可道,非恒道”也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每個人在天地間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看待事物的角度自然也有所不同。
對于道德天尊那樣隨道而生的大人物而言,紀元更迭不過尋常,人道的蓬勃興起,盛極而衰也是注定的,既然如此,何不選擇用弱者之道保全自身文明?
但對于他這個人類而言,自然是希望人道文明越發繁榮進步,最終若是能實現“人權平等,有教無類,大同社會”那套關乎人類終極自由的理想最好,哪怕實現不了,自己也不愿意成為這條理想之路上的攔路石。
也正是由于穿越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那套基本人權觀念早已經深入為主,所以在看到這些人麻木卑微的身影時,他才會下意識對這種潛在的人吃人現象感到排斥。
若自己真能學道德天尊那樣,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懷有“知白守黑”的圣人心境,說不定當時就會被對方收入門墻了。
但這是必不可能的,他與此界道德天尊之間的境界差異,比之螞蟻和大象都要懸殊,恐怕只有對方化身李聃體驗紅塵,書寫道德五千言的那個時期,雙方才會勉強具備一點能夠交流的“共同語言”。
事實上在得知穿越一世之后,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想法還是在不違背本心的前提下,行勇猛精進之道,管盡眼中不平之事。
就像無論這世道再黑暗,也永遠都有秉承著道義行事的慷慨之士、明知不可為而為知的仁義圣賢、為眾生主動隕落化身六道的后土、為人族披荊斬棘掃清妖亂的人皇……
這些閃爍著理想主義光輝的人物在過往時光長河中前仆后繼的涌現出來一樣。
所以入輪回之中磨礪也好,刻意的交好主角孟奇等人也罷,這些都只是為了自己日后成道路上能夠增添幾個實力強大的盟友,減少一些障礙,卻從來不是他的終極目標。
也只有成功實現他心中真正的理想后,他才會“功遂身退”,靜誦道德吧。
總而言之,別人之道,非我之道,可以聽之學之,但也不必盲從。
夏啟從兜率袍中拿出之前自陸壓道君手里獲得的那兩件真意傳承之物,眼神愈發堅定明澈。
無論真也好,幻也罷,道途當由此心而始,借假亦要修得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