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歸心疼,但是棉布摸在手里,又軟又舒服,還有這個花色,劉秀珠特別喜歡。
不知不覺就讓她想起丈夫還在世的時候,那時候家里也沒錢,夫妻兩人趁著雨天,大清早就上山采蘑菇,攢幾個月才能扯三尺布,就夠做一身衣裳。
日子雖然過得苦,但是她心里一點也不覺得苦。
何氏聽見母女倆說話,也從屋里走了出來,兩個女人湊在一塊,話題就從棉布轉到了衣裳的款式。
“嫂子,月兒的眼光多好啊,挑得這個花色做個小方領的對襟小夾襖,別提多襯你了。”
“做夾襖浪費布,還是做件對襟襦裙。”
“那也行啊,正好下午沒事,咱就一起做衣裳。”
一說做衣服,柳倩倩也從廚房探出頭來。“娘,你眼睛不好,一會還是我來做吧。”
這個時候,陳氏披著衣裳從屋里走了出來,經過幾天的休養,她的起色明顯好了不少,原本蒼白的臉上總算有一點血色。
“秀珠,做衣裳我也能幫忙。”
“哎呦,你咋起來了,大夫說了你要靜養,做衣服的事交給我,你趕緊回屋躺著。”
劉秀珠趕緊走過去,扶著陳氏就想送她回屋。
“躺幾天了,躺得渾身難受,做衣裳又不是什么力氣活,我能行。”陳氏堅持不肯回屋,這幾天在四房白吃白喝,她心里很過意不去,其他的活她做不了,做衣服這樣的活計,她還是能搭把手。
以前在老宅,家里大大小小的衣裳都是她做的,論針線活,劉秀珠可能都沒她熟絡。
劉秀珠拗不過她,只能進屋搬了一張椅子。一家四個女人,就在院子里支起了桌子。
蘇月就好像看熱鬧的閑人,站在一邊聽她們聊著也插不上話,說啥啊,她又不會做衣服。
前院反正也沒她啥事,她溜溜達達的就去了后院,看蘇盛搭雞窩。
后院不比前院,只有巴掌大一塊地方,堆了草垛子,就剩右邊角落還空著一小塊地。
蘇月來的時候,蘇盛已經像模像樣的搭了一個大致的框架。
“大哥,要我幫忙嗎?”
“不用你,馬上就好了。”蘇盛擺擺手,示意她別過去。這么點小事,哪還要她動手。
“月兒啊。”蘇盛手里動作沒停,回頭看了她一眼,又接著說道,“早上趕集的時候,咱在車上聽的那些閑話,你還是別和李成君說了,我瞧他整天心事重重的,你再一說,他那心事就更重了。”
蘇盛今天和李成君是第一次見面,蘇槐為兩人做了介紹,李成君忍著傷,非起身給他行禮。看得出來,李成君的家教很好,就是這個性格吧,太執拗。
他是擔心李成君知道了事情的真相,說不定就要回家去討說法,就他那個身體,估計都堅持不到家里。
他就覺得這個事,還是等李成君的傷好了再告訴他。
“大哥,我其實也不知道怎么和他說。他家的事情遠比我想的復雜,他說他爹被征召入了軍營,但是五年的時間,他爹都沒給家里寄過一回家書。”
“二哥說,這個事不正常。”
“我第一次遇見他的時候,他說他妹妹被他奶奶賣了,他是追著他妹妹來的。今天聽那些嬸子的意思,事情好像不是他說的那樣的。”
“我不怕他騙我,我就怕事情要是真和嬸子們說的那樣,他要怎么接受這個事實。”
最親的人欺騙了他,害得他失去了唯一的親妹妹,這么殘酷的事實,她又怎么開得了口。但是她又不能不說,她如果不說,他一輩子都被蒙在鼓里,似乎更可憐。
“你二哥同我說了,咱村里也不是沒人去當兵,人家每年都有餉銀送回家里。就李成君家的那個情況,卻是有點蹊蹺。但也說不好,萬一真是沒人送信,所以耽擱了也說不定。”
話雖這么說,凡事總該往好的方向想。但是說實話,這話蘇盛自己都不信。
“那怎么辦?”
蘇月心里很為難,說也不是,不說也不是,說和不說都不是。
“緩幾天,等他傷好了,你找個機會和他說。那些嬸子說的話,其實也不能全信,誰知道是傳了幾手的閑話。”
宋屠夫又不是王家村的人,這些閑言碎語肯定從他們村傳出來的,他本來人緣就不好,傳閑話的人免不了添油加醋,夸大其詞,所以這些話的可信度還真說不好。
蘇月點點頭,默認了蘇盛的提議。
“大哥,我知道了。”
兩兄妹正在后院說話,前院忽然就傳來了一個高亢的女人聲音。
“劉嬸子,你在家啊。”
“哎,在家,馬家嫂子,你今天咋有空來家里。”
劉秀珠放下手里的活,起身就迎上前去。
來的不是別人,正是早上在牛車上,說要給蘇盛做媒的那個嬸子,她是村里馬家二房的媳婦劉銀鳳,比劉秀珠大幾歲。
平時兩家雖然不來往,但是見面了也會寒暄幾句,因為劉銀鳳以前給蘇興送過一次紅薯,劉秀珠一直記在心里。
“哎呦,我這不是沒事嘛,想著你家蓋房子,就過來看看有沒有能幫忙的。”
宋銀鳳自來熟,也不用劉秀珠招呼,自個挨著板凳就坐下了。
“呦,這么好的棉布,這花色可真好看。”
宋銀鳳摸著桌上的棉布,看起來也是愛不釋手。
都是女人,哪有不愛美的,她家的條件比四房強上一些,但是也穿不起棉布。
“你啊,就是福氣好,蘇盛和蘇槐兩個孩子都有本事。”
“嬸子,不瞞你說,那是柳沐有本事,是他帶著我家蘇盛和蘇槐一起進的山。”劉秀珠實話實說,野豬怎么來的,別人不知道,她可是知道。
“柳沐也是個有本事的,這些年咱村里就他會打獵。”
宋銀鳳慣會說話,看著何氏手里的棉布,又把柳沐一頓夸。
她還不忘柳倩倩,轉頭拉起她的手,上上下下的一陣打量。
“都說女大十八變,我瞧著倩倩這模樣是越長越俊了。”
何氏聽了心里高興,每個當娘的都喜歡聽別人夸贊自家的孩子。
“嬸子家的兩個孩子也有本事,我聽說,二牛已經說了媳婦,是隔壁村的趙家姑娘。”
王家村就那么大,村里誰家有什么事,都不用打聽,自然有人會說,何氏雖然不經常出門,但是多少也知道一點。